其他

20天,3D打印让廖大爷重新站起来

2016-11-15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

11月10日,航天医院骨科病房,70岁的骨折术后患者廖大爷办完出院手续即将离开病房。他拉着主治医师黄飞的手动情地说:“谢谢你!谢谢骨科医护人员!要不是你们给我用‘3D’,恐怕我这条腿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原来,二十多天前,家住孝感城区的廖大爷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致左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右侧硬脑膜下出血入院,当时老人左髋部肿痛、严重畸形,活动障碍,X线摄影检查发现老人左侧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重度粉碎性骨折。


术前拍片检查


主治医师黄飞根据老人病情、年龄及营养状况等情况,为老人实施了3D模型引导下股骨粗隆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手术非常成功,手术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近一半。



通过3D打印,制作出模型供医生进行术前方案设计,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手术后拍片显示钢板螺钉固定完好


术后复查不仅骨折对位准确、固定完好,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少、疼痛轻。术后两周,廖大爷已能下床拄拐活动,恢复期明显缩短。因此,廖大爷逢人便夸“‘3D’好、黄飞医师好”。


廖大爷口中的‘3D’,其实是3D打印技术。它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新型成型技术。



近年来,湖北航天医院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原理,率先在孝感市开展《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课题研究,成功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近20名疑难危重骨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取得了医生和患者双满意的良好效果。


自2015年开始,该院骨科成立《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科研课题组,结合临床实践探索3D打印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3D打印制造个体医疗模型,对骨病患者治疗方案和器材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制造,完成系统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使医生更加细致地了解患者的骨折分型、病灶范围和界限,更加精准地进行术前设计、术前演练和术中导航,为手术成功提供可靠保证。



同时,通过3D模型演练使患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灶,达到更好的医患沟通,满足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订制内植器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一年来,在近20例疑难危重骨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该院骨科课题组大胆应用3D打印技术,取得了手术成功率100%的预期效果,既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和医生的信心,又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和损伤,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保证了手术成功率。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3D打印在医学中的应用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医疗模型和体外医疗器械的制造;第二层次是永久植入物的制造:第三层次是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第四层次是体外生物结构体的制造。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3D打印技术正由低到高逐层被应用到医学领域中。



作者:朱冬青

编辑:小芹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