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河灵异事件 黄河古道的诡异故事11

2016-08-01 天涯传奇故事会


  黄河行船禁忌颇多,河上游下游多不一样。
  在旧时河南黄河岸边,在黄河上讨生活的河工多在家里设了神位供奉河大王,船上也多见河神牌位,启航前船主要向河大王爷叩头,烧香,放河鞭,然后将一只白羊牵到船上,用浇洒热酒浇在羊身上,然后将宰杀了大羊,将羊血绕船一周,以敬河大王爷,祈求黄河大王保佑。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在船上放鞭敬香,诚心祭拜河大王。
  在山东等地,东平湖入黄河处叫清河门。船行至清河门处,要杀一只红公鸡,杀鸡将血滴入碗内,由艄公立船头,将鸡血洒入河中,后盘锚链一炷香,艄公住的舱被称为“神舱”,用红纸书写了黄河大王神位,供奉着四大王。
  当然了,也有黄河上拜的不是黄河大王,是伙计神,伙计神有点像东南亚一带的养鬼之术,能佑护船只,也能亡船。
  这些事情,有真有假,反正都是一代代的河工传下来的,一代传给一带,说的是有鼻子有眼,这些都是黄河上的规矩,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丝一毫也不能错。
  要是有人胆敢违反了,那船工定然要冻私刑,将人绑了,囫囵扔到黄河中去,免得害了一船的人。黄河上这些古怪的风俗,就像湘西将不贞洁的女人沉猪笼,山里将私奔的女人动私刑一样,官府是管不着的,也不敢管。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解放前,黄委会内部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严禁说"决口"、"泡汤"、"漏水"等字,在公文信件中也是尽量避免出现这些字眼,实在不行,也都尽量用其他字眼代替了。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年没有电脑,都是手抄的公文,如果在公文中必须要出现“口”这个字,那么就尽量将这个字写小一些,越小越好,而且这个字必须四面封死,不能留壑口,若留了口子,那黄河口就堵不住严实了!
  如果哪个文书不幸将字写大了,又凑巧没封住口,那么轻者被怒骂,重者就直接开除掉了。

这个规矩已经传了几百年了,最毕恭毕敬遵守这个规矩的有两个人。
  一个就是孔子后代孔详榕老先生,当年老先生听闻老蒋要炸花园口大堤,气的蹦到桌子上破口大骂蒋介石“混蛋!王八蛋!”,称其为“黄河千古罪人”,拒不执行老蒋决定。
  还有一个,就是赫赫有名的袁世凯,他曾在光绪二十七年任过山东河道府,他对河务却能"赤心任事","为国立劳",同样也是笃信黄河神秘风俗。
  当然,我在这里必须要和大家说一声:我说的是解放前,解放后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已经统统被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给彻底清除掉了。

黄河行船不行哑巴船,上船就要喊号子,这就是著名的黄河号子。
  黄河艄公头戴羊肚头巾,手撑船篙,一路顺水而下,悠悠哉哉,这时候是不喊号子的,号子要在船过险滩或上上游冲击的时候喊起来,黄河号子雄浑有力,像级了黄河。
  可以说,越是危险的地段,黄河号子就越有力,越有劲。
  我们走的这段水路,最险处为三门峡一段,那边的黄河水流大,漩涡多,水下多尖石怪鱼,老辈人说,三门峡的黄河水捞出来,一半是怪鱼一半是人骨头。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山西壶口瀑布那里,那里有一种做独特的行船方式叫做“旱地行船”,因为壶口瀑布落差大,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急风大,所以船行至此,只能经人抬过壶口再入水续航,这就叫做“旱地行船”。
  在“旱地行船”中,还会看到壶口的水中烟,云中水,雾中龙,就是说从瀑布下走过去时,会看到水中烟雾缭绕、雾气腾腾,云雾之中就能看到一条白龙在那舞动,河工们都传说壶口是一处龙穴,那条白龙就是在水中修行,所以船行至此要绕过去,不能打扰了龙王爷爷的清修。
  这种行船奇景,我和黄晓丽都心向往之,但是说起这事情的老船工却神情严肃,小心翼翼,仿佛那飞瀑白龙就在眼前舞动一般。
  黄河号子也相应分成许多类别。黄河号子号种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和花号四种,包括船工号子、土锇号子、抢险号子等。
  那长长的号子喊起来,像豫剧一般雄浑有力:
  “哦,河有三道弯呀,嗨……怎么叫号怎么应,嗨,哎……”
  在解放前,整条黄河上都是黄河号子,上游有上游的喊法,下游有下游的喊法,有的是呐喊,有的是穿插的一些笑话,一些民谣,一些即兴编排的歌词,现在在黄河上几乎绝迹了。
  这个黄河号子和泥人、剪纸、花鼓灯一样,都是流淌在黄河人血液中的东西,那时候日子焦枯,船夫出入黄河,全凭着手上一根船篙,那些寂寞的日子,就全靠号子来解闷。
  像我们这些老黄河人,无论到了哪里,只要一听到黄河水响,听到黄河号子,都是忍不住泪水长流。
  你要是想听听黄河号子,就听听《黄河大合唱》第一章的《黄河船夫曲》,就是取材于黄河号子。
  在2007年3月5日,黄河号子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这艘船没有人喊号子,也没有人赤裸着古铜色的上身,撑着长长的竹篙逆水行舟,只有老船夫蹲在船头,目光浑浊地看着他那条黑狗。
  我在船头伸了伸懒腰,看看那个老人和黑狗,觉得无聊透顶,这时候看见黄晓丽穿着绿军装,扎着一跳鲜红的围巾,坐在那里看着滔滔黄河水。
  我在一旁看瓷了眼,黄晓丽这傻姑娘,以前在单位成天穿着蓝色工装,不觉得她和其他姑娘有什么区别,这次换了板儿绿,看起来还算是颇有那么几分颜色。
  五十年代政府机关女干部开始流行穿列宁装,列宁装本是男装,好就好在有一些装饰性的东西,双排纽扣,大翻领,最好的就是有一根腰带,这根腰带将身体曲线凸显出来,所以很受女同志欢迎。
  在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直接影响到了女性穿着,梳双辫、留短发,宽肩粗腰,大嗓门,身着蓝色工装。
  这装束和男同志没有区别,用《木兰辞》的话形容就是:“安能辨我是雌雄”。
  七十年代就是军装行天下,当时最经典的打扮是这样的:红底片懒、白袜、板绿上衣、查蓝裤子,然后加少军挎,武装带。
  现在好多人可能看不懂了,当时老北京有句话叫“狂不狂,看米黄,悴不悴看刘悴,匪不匪看裤腿儿,圈不圈看白边儿。”
  “米黄”说的顽主闷穿的军装,一般为军绿色,米黄色是将校呢颜色,穿戴的多为军队干部子弟。 
  片儿懒指的是松紧口布鞋,俗称懒汉鞋,鞋底是塑料的,有白色、红色两种鞋底。白片儿就是指白色鞋底,红片儿就是红色鞋底的。
  值得一说的是,当年我奔赴黄河的装束,就是托了好多人搞了这么一套经典装束,那家伙,船行黄河上为一景,我站在船头又是一景,待那黄河靠岸,惹得多少姑娘们倚着黄河大柳树翘首以盼!
  哈哈,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想想老汉当年也年轻过!
  话说当时我悄悄走过去一听,原来黄晓莉那傻姑娘在那背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于是咳嗽了一下,装模做样背负着双手踱步走过去,说:“黄晓丽同志,革命工作只争朝夕,我们河工阶级兄弟都在努力工作,你怎么能在这里弄这些小布尔乔亚主义的东西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