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情怪圈!湖北老人为帮儿子凑钱买车,提前4年办了70大寿

2017-02-05 天涯传奇故事会

欢迎扫码关注我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将您拉入群聊,天南海北,历史奇谈  

▲农村吃酒席场景  来源:温州网


来源:人民日报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在湖北秭归县,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为帮儿子凑钱买车,提前4年给自己办了七十大寿。


在湖北公安县,为逃避万元礼金,一位在外打工的村民,临近春节却不“敢”回家,“躲”在打工地福建过年。


......


今年春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将目光聚焦在“农民送人情的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上,这也是他们连续第4年在春节期间“观察家乡


“我们去年一直在关注农村的扶贫问题。从去年11月份开始,先后派出两批调研团队深入湖北鄂西农村进行调研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农村生活中人情往来已经变味,大家都痛苦却无人敢言。”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桂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年春节前后,研究中心的师生们利用回乡时间,走访调研,获得大量数据和案例,这是他们观察家乡理解家乡的一种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春节回家调研乡风民俗,听老乡说困扰道心声——

人情债 真想减下来



新春佳节,万家盼团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雷望红的姨妈,却不“敢”回老家,而是“躲”在打工地福建过年。再三追问才明白,“春节回家至少要送出1万元礼金,不回来是怕送人情。


在中部农村,这种“乡村人情故事”并不稀奇。这个春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团队的师生们,共同聚焦了一个现象:农民送人情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农民希望政府引导、乡村自治,走出变味的人情泥潭,营造健康的乡里人情。



01

人情之重成为困扰春节有时一天要送三四份礼



“我们多次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农民说,中央八项规定好,农村能不能也有这样的规定,引导人情往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农民对八项规定的高度认可,也同时表达了改变人情现状的迫切心情。”春节前后,该中心副研究员桂华,博士生刘成良、雷望红等人回家、调研,获得大量数据、案例。


送人情集中在春节前后。有个山区贫困县30多万人,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近6万人。春节前后一个多月,一些村组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客。按当地风俗,一户办事,同一村民组的都会去贺喜。许多农户隔三差五赶场子、送人情,有时一天要送三四份。


请客的名目多了,办酒席的规矩也渐渐乱套。在湖北中部一个县,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为帮儿子凑钱买车,提前4年给自己办了七十大寿。最不可思议的是如今一些地方办丧事,安葬老人不再是主要任务,办酒席、收人情成了重头戏。

  

结婚宴席也在变,过去只有初婚才大办酒席,现在很多再婚夫妇照样大宴宾客,一些村民认为有滥办敛财之嫌。成大叔有一儿一女,儿子结了两次婚,女儿也结了两次,都办了酒席。有村民就咬着牙说:“去他家吃喜酒都吃了4次,他要是离婚再结婚,绝对不去了!”

  

礼金标准逐年上涨。在有的地方,目前“行情”是,一般农户每次送出200元,特别贫困的送100元,姑舅姨等近亲送1000至5000元不等。几个农户的人情账单显示:2010年前后仅50元,现在100元“送不出手”。近亲的礼金涨得更凶,一般千元起步。

  

此外,近些年还出现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些农民认为,酒席规模大小反映“朋友圈”的大小和人缘好坏,为了面子千方百计扩大人情范围。一个包工头去年办酒席,四处请客,共收礼金60多万元,还有人一次就收了90多万元,而这些人情故事却很快成为“有面子”的“美谈”。



02

变味人情没有赢家硬着头皮办,不办亏更大



资料图 来源:温州网


人情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农户感觉快被“掏空”了。

  

大体上,一个普通农户的人情“朋友圈”约200户,每户五六年办一次酒席比较普遍。按这个节奏,平均每户每年要送30多次礼金,人情开支一万到两万元,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在两万多元。农民家庭收入约三成用于人情消费,有的家庭占到一半。

  

在湖北中部一个县,贫困户、低保户每年人情开支都达到5000多元。粗略一算,不少农户家庭人情支出超过了贫困线标准的人均年收入。一些农民说:村里绝对贫困的很少,多数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情负担太重,有农户表示:“应付人情都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钱来搞项目增收!

  

办酒席要花钱,长远看没有“赢家”。办酒收礼,再还礼,再办酒……在湖北一个贫困县农村,办一桌酒席加上烟酒,共需300多元;一般有200户送人情,酒席成本大概两万元,收礼金约5万元,办一场能赚3万多元。农民都清楚,赚的钱总是要“还”的,办酒席最终还是亏的,但不办酒席亏得更多。最终陷入怪圈:人人争着办,不办亏更大,再不情愿,硬着头皮也得办。

  

有个农户过去办酒席,朋友送了礼金。后来这个朋友也办酒席,这个农户感觉吃不消,没去喝酒,也没还礼。结果,对方直接上门,把过去送的钱要了回去,闹得很不愉快。

  

在湖北中部一个县,还人情的时候还要加钱,以显得“更加厚道”。只要沾亲带故,这次收500元,下次要还1000元,再下次变成1500元,像滚雪球一样玩起“人情+”。亲戚间一次送一两万元的,大有人在。互相攀比,水涨船高,加重人情负担。

  


03

人情这么重,不“赶”行不行?在农村,人情比吃饭都重要



资料图  来源网络


“在农村,人情比吃饭都重要。饿肚子可以忍一忍,人情关系不维持,会被人看不起,今后在村里没法做人。”

  

2016年6月,雷望红老家的群众中忽然热传一个消息,据说乡政府正在酝酿出台“限酒令”,规定只能办满月酒、白事、婚嫁酒和高寿酒(80岁以上的整十岁),7月1日实施。

  

这一消息传开,许多村民拍手叫好。谁料,没过几天形势急转。当时高考在即,一些村民听说消息后,纷纷赶在7月1日前为子女办升学宴。有的孩子才上高一,也提前办了升学酒。到了7月1日,传闻中的“限酒令”并未出台。

  

对一些酒席的规范,不少地方进行了探索。春节前,贵州凯里市出台规范操办酒席行为的试行办法,引发热议。

  

清爽乡风,除了乡亲们期待的政府引导,也要鼓励乡村自治,激发村民自觉,对此,多地探索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把红白理事会建设作为重点,使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社会风气也得到改善。

  

以山东为例,截至去年10月,全省就建立起红白理事会8.6万个。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出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按照统一标准、流程和仪式,免费帮助群众全程操办红白事。

  

雷望红试探着问过妈妈,村里要有红白理事会这样的机构,老百姓会支持吗?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我敢保证,其他村民都会同意。”



采访中,桂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农村,高额的人情往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怪圈,“今年你收成好,送礼送出100元,等明年收入不好了,你还是要给100甚至更多。”桂华解释,农民收入不稳定,但老百姓的刚性需求水涨船高。“这不仅体现在人情上,盖房买车等消费也是这样。”在一个村里,如果大家都没买车,会觉得走路骑车也不错,但当一个村里1/3的人都买车了,走路的人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桂华向长江日报记者列举,红白喜事、孩子出生满月、老人做寿、乔迁新居、学生升学、孩子参军......一一罗列下来,农村的人情往来都有一二十项。“这些还是按规矩办的事儿,如今有一些不是规矩的事儿也搬到了台面上。”桂华说,在湖北农村,以前老人过了60岁才办寿,如今有人还要办36岁的、40岁的、50岁的寿宴,“现在大家是争着办比着办,你不办亏得就更多。”


面对这样的怪圈,桂华说,虽然人人都痛恨,但大家都好面子,身处其中的人不可能站出来打破。“靠大家自觉解决不了,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来推动。”桂华建议,当地民政办或者美丽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可出台一些倡议性文件,村委会再召开村民大会,让老百姓自己坐下来讨论,依靠村民自治走出来。



小编有个同事老家在洪湖,过年回家,镇里到处挂着横幅:狠刹人情风。据他说效果不大,一方面是过年期间没人管,另一方面也没人好意思管。父母一年还是要送大几千元的人情出去。你今年回家也发现类似情况了吗?你老家是哪里的,你们那儿的礼尚往来变味儿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下方留言,讲讲你看到的听到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