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核武问世: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但大多数人都沉默了|全球视野

2017-08-23 文茜的愉悦学校 文茜大姐大


人类统治地球已几百万年,但拥有自我毁灭的能力,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


1938 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核裂变,并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计算出每个裂变原子核,可以释放出 2 亿电子伏特的惊人能量。希特勒甚至说「在光荣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必将胜利」。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之间开始了一场「以核裂变制造杀伤性更强的武器」的竞争。获得 193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负责主持德国的研究;英国制定「合金管」计划,研发核武;美国则在 1941 年,制定了「曼哈顿」计划,由「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Oppenheimer)负责。


人称「核反应堆之父」的意大利人费米,成了美国原子弹研发的关键人物。他在 1938 年拿到诺贝尔物理奖,因为娶了犹太妻子,为了逃避迫害而逃往美国,加入「曼哈顿」计划,在 1942 年,帮助美国核武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美国的对手——德国和日本的核武研究,却不怎么顺利。


说起核弹,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的画面

便是那朵冉冉升起的可怕蘑菇云


伊恩·弗莱明是英国《007》系列小说的作者,在成为畅销作家前,他是二战时期的英国特工,领导「30AU」特工队,专门寻找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1943 年,他和挪威地下反抗组织,成功破坏德军在当地的原子工厂,让德国重水反应堆无法运行。


而日本当时的首相东条英机,批准了日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的方案,建立一百多人的原子实验室。但这项计划所在地东京物理化学研究所,却被美国的 B-29 轰炸机炸毁,等于宣告退出这场原子竞赛。


1945 年,德国宣布投降。同年 7 月 16 日,波茨坦会议的前一天,与会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收到国内密电「小男孩诞生了」。当天凌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首枚原子弹引爆。一些在掩体里的科学家因忘戴护目镜,在目睹爆炸后从此失明。


爆炸巨大的威力,让奥本海默也难以承受,他说:「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但大多数人都沉默了。」


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的合照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飞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相当于 2 万吨 TNT 炸弹,造成 11.86 万人死亡。杜鲁门说:「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力量。」


8 月 9 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导致 7.4 万人死亡。在当时的杜鲁门看来,原子弹就是摆在常规武器架上随取随用的武器。但美国的核垄断没有维持太久,奥本海默曾预言,核子扩散已无可避免。


前苏联间谍科瓦尔(George Koval)是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关键人物。他进入美国原子实验室,窃取机密,让苏联在 1949 年 8 月 29 日成功引爆了原子弹。新一轮的核竞赛,也就随着冷战拉开了序幕。


奥本海默说:「如果再发生全球性的战争,人类文明可能葬送。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可以尽己所能,避免厄运。」


奥本海默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它名叫「小男孩」,威力却一点都不小


1952 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试爆了第一枚氢弹,当量 1000 万吨级,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 500 倍。而在 1957 年,苏联试射了世界第一枚 8000 公里射程的洲际弹道导弹,能直接打到美国本土,取得了火箭运载的领先地位。


美国在火箭运载方面接连失败,但气势上没有示弱。核竞赛白热化的经典场景是 1959 年 7 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森,在厨房用具展台前,有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厨房辩论」。


尼克松说:「你们可能跑在我们前面,例如火箭和卫星。但在发明彩色电视机等方面,美国都在进步。你不能视而不见,你们并不比我们领先什么。」


赫鲁晓夫被激到了。1961 年,他下令制造 1 亿吨级的核弹,准备在 22 届苏共党代会前引爆,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当年 10 月,苏联轰炸机搭载着这枚被称为「沙皇」的氢铀弹,进行空前绝后的空中试爆。


爆炸让 4000 公里内的通讯失灵,美军在阿拉斯加的雷达无法操作。据估计,如果这枚炸弹投到华盛顿,将造成 350 万人死亡。


史上著名的美苏双方「厨房辩论」


在那之后,冷战进入全盛时期,更大规模的核竞赛展开。1962 年 10 月 22 日,由于赫鲁晓夫持续向古巴运送核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战争迫在眉睫。


最后,危机以苏联宣布撤出核导弹,美国保证不进攻古巴而落幕。但危机过后,核竞赛变本加厉,美国认为,维持和平的途径,不在于拥有比苏联更多的核武,而是确保双方都有能力,一次消灭对方 25% 到 50% 的人口,也就是「确保相互摧毁」,英文的缩写,就是 MAD,疯狂。


进入 1970 年代后,苏联洲际导弹有 1398 枚,超出美国 344 枚,美苏核威慑达到饱和状态。但随着全球反对核武的声浪高涨,国际核战略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70年,《国际核不扩散条约》生效,奠定了拥核国家基本格局:美苏英法中,成为仅有的 5 个被该条约承认的拥核国家。


当年记载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


1972 年 5 月,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裁减核弹头条约,但这看来却像个幌子。美国为了在核威慑中占得上风,在 1985 年批准了反弹道防御系统的计划,意图用激光武器摧毁外太空的卫星,就像电影《星球大战》的场景,因此被媒体称为「星战计划」,但因耗资巨大,于 8 年后终止。


1991 年,苏联解体。就这样,在美苏核武竞赛的高潮中,冷战,戛然而止。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说:「冷战结束后,世界太平了许多,小国的领导人再也不用对他们的内阁说,『那两个疯狂的超级国家,想把我们卷入核战』了。」


核武器在二战期间,以「缔造和平」的身份出场,但等和平到来后,却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成为美苏两国称霸世界的工具,维持几十年的恐怖平衡。而冷战过后,核武器依然存在,且在扩散——恐惧仍在持续。


身处这个时代

有些事你一定要了解,因为你逃不掉

点击下图  购买文茜的世界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