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越害怕,就越脆弱|Sisy选读

文茜的愉悦学校 文茜大姐大 2018-08-04

▲ 点击上图  购买文茜的愉悦学校


来源:TED

述:Brene Brown(布琳·布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760ycmnt&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为研究型讲故事的人,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为了扩大你的感知,这些故事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告诉我如何关爱别人、如何工作、如何教育孩子。


当我还是个年轻的研究员,在念博士一年级的时候,有位研究教授告诉我们:如果你无法测量它,那么它根本不存在。


在我整个学术生涯中,身边充满了这么一群人,他们都说:生活是一团糟,学会热爱它吧!但我不一样,我觉得既然生活一团糟,那就要把它收拾干净、整理清楚


Brene Brown(布琳·布朗)


社会工作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享受工作中的不快乐。我却要把这种「不快乐」撞个底朝天,从它上方一跃而过,最后拿到很多「优」,这是我的原则,我觉得这个目标激动人心。


当时我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目标,去成就一番事业。因为我喜欢研究凌乱的问题,我想我能够让它们不再凌乱;我想要理解这些问题,想要把这些重要的问题掰开揉碎地研究,为其他人留下一些线索。


我最先开始研究的是人际关系。因为做了 10 年的社会工作者,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彼此相连,「关系」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布琳和奥普拉

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彼此之间存在联系


有时候你的上司会对你作出一些评价,告诉你很多做得好的事,但只有在一件事上,你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时,你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一件还有进步空间的事。


我的研究发现,如果你问别人什么是爱,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什么是心碎;你问他们什么是归属感,他们会给你讲诉自己被排斥的辛酸经历;你问他们什么是联结,他们给你讲的故事都是关于分道扬镳的。


研究展开 6 周左右,我发现有一件事绝对会破坏我们和他人的关系,那就是「羞耻」。


「羞耻」指的是人们害怕与他人断绝关系,例如产生这样的心理:是不是我有些什么事,如果被别人知道或看见了,就不值得和我建立关系。这种感觉很普遍,我们都会这样想。


没有经历过羞耻的人,就不会同情他人,也无法建立人际关系。大家越不想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越严重。


没经历过羞耻的人,就不会同情他人


人们认为要想和别人建立联系,就必须使自己被注意到,真切地被注意到。我们会感到羞耻是因为我们认为「我还不够好」,我们都了解这种感觉,例如我不够瘦、不够富有、不够美丽、不够聪明、晋升官职不够高……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都有脆弱的一面。但我憎恨脆弱,我想要用自己的尺标把它打个落花流水,所以我计划花一年时间打破关于羞耻的理论,研究一下脆弱的作用,我已经做好准备要战胜它。


但事情哪有那么顺利。我的研究时间由 1 年延长至 6 年,听了几千个故事,针对各个群体做了数以百计的访问,他们给我寄来日记,告诉我他们的故事,我似乎开始明白,什么是羞耻,它是怎么产生的。


我粗略地将这些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人有自我的价值感,这些人心中有爱,有归属感;另一类人永远在为此奋斗,他们总在想自己是否足够优秀,是否值得他人的关爱,值得获得归属感。


为了做这项研究,广泛收集大家的故事


我们无法与他人建立关系最主要的阻碍就是,我们害怕自己不值得建立这种人际关系


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职业角度,我们都需要更加了解这个问题。所以,我整理出所有谈到个人价值的采访,专注地研究这些资料,看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我给这个研究项目取了一个名字叫「全心全意」,因为这些人是真的全心全意秉承着自我价值感而生存,他们所共有的,是勇气。


勇气和勇敢是不同的,它源于拉丁语 cor,意为「人们的心」,这个词原本的定义是想告诉人们全心全意地生活是什么样子。


和「完美」说再见,迎接「勇气」


我研究的这些人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们有同情心,先善待自己,再善待他人。事实上,如果我们无法善待自己的话,就无法同情他人。


他们能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坦诚待人,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建立人际关系,就必须做自己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脆弱。他们相信,凡是让他们脆弱的,都会让他们更加美丽,他们不会说,脆弱让他们很难受,也不会说脆弱的感觉很心酸,他们只会说,脆弱是必要的。


他们谈到自己愿意做第一个说「我爱你」的人,他们愿意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付出努力,他们愿意耐心等待医生的检查结果,他们愿意勇敢地投入一段恋情中,尽管不一定白头到老。


他们觉得脆弱是基本原则。


建立人际关系,就必须坦诚地做自己


我觉得自己被「出卖」了,我无法相信自己曾经那么忠实地展开研究,为了控制和预测,最后竟然发现生活之道竟然是接受脆弱,而不是控制生活、预测生活这让我有点崩溃,可我的心理医生说这是精神觉醒。


我曾经发现脆弱是羞耻和恐惧的核心,也是我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核心,但研究对象告诉我,脆弱似乎也能滋养快乐、具有创造性、归属感和关爱。


总有一些人一旦意识到脆弱和温柔的重要性,就完全妥协了,「我不这样」我不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对我来说,这一年我好像一直都在街头斗殴一样,还是很激烈的斗争,脆弱近一尺,我把它推远一丈,最终我还是输了,但或许我赢回了人生。


从众多案例中获得了精神觉醒

生活之道是接受脆弱


于是我又回到了研究当中,又花了几年时间努力研究那些全心全意生活的人,他们做过哪些决定?现在又如何处理脆弱?为什么我们要与脆弱苦苦斗争?


最终发现,我们不会去理会自己的脆弱


我曾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问:你如何定义脆弱?什么让你觉得脆弱?一个半小时内,我收到了 150 条回复:我要向丈夫寻求帮助,因为我现在病了;我和丈夫新婚,向他寻欢,被拒绝,去找了别人;我在等医生的电话;解雇别人,被解雇……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里,我们处理脆弱的方法之一就是麻痹这种感觉,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选择性地麻痹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这是不好的东西,是脆弱、是悲伤、是羞耻、是恐惧、是失望,就不要这些情绪。


人不能麻痹这些痛苦的情绪,同时又享受好的情绪,因为一旦我们屏蔽掉这些负面情绪,我们也屏蔽了快乐、屏蔽了感激、屏蔽了幸福。因此就会变得很悲催,开始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感到很脆弱,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麻痹自己?我们如何麻痹自己?我们越害怕,就越脆弱。


不要麻痹自己的情绪,越逃避越脆弱


当今的政治也是如此,已经没有会谈了,没有对话了,只有互相指责。在学术领域,指责是一种发泄痛苦和不适的方式


我们会过度美化自己,但事实是我们总是拆东墙补西墙。


但最危险的是,我们会过度美化自己的孩子,他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经历挣扎,作为家长的天职并不是要让他们完美,而是要告诉他们:「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苦苦挣扎,但你值得关爱,值得归属。」


如果我们是这样被抚养起来的,就不会出现今天的问题:总是假装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到他人。


政治上只剩互相指责:欧盟为难民问题争论不休


我的研究还发现,要让他人注意自己、看清自己、看到脆弱的自己,全新全意地去爱,即便没有什么承诺,这并不容易,而且困难极了。


因为当我们害怕的时候,就很难知道什么是感激和快乐,我们只会怀疑「我该不该如此爱你?」「我能否全心全意地相信这段感情?」「我能不能死心塌」……


这时候我们必须就此打住,不能再悲观地幻想事情会变得更糟,我们应该说「我感激生命」「我感到自己如此脆弱,是因为我还活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信我们已经足够美好了,一旦我们有这种感觉,就会停止尖叫,开始聆听,就会善待周围的人,善待自己,

这里是「文茜的愉悦学校」

我们并不提供科学原理

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岁月过后的人生思考

希望他们的人生态度能给你一些启示

关于逆境、选择、和解、死亡……

更多选读

三毛,大陆人把她当成了人生教科书

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

女孩要勇敢,不必强迫自己事事完美

耶鲁大学毕业演讲:画个更广阔的圈,包容和理解世界

98年实习生说:工作是社会身份,投资才是经济来源

「有束光」专访陈文茜:她在乱世中,也要做个佳人

联合国秘书长:最快2050年,海洋塑料垃圾将比鱼虾多

蒋勋:没有死亡美学,生命只是随便活着,随便死去

金融海啸十周年:危机来临时,经济学的失败非常明显

你把孩子当成流浪汉、当成乞丐喂养吗?




- 商务联系 -

魏小姐

weidanti@890medi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