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方法

2017-10-16 内经师 黄帝内经讲堂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期精彩内容。

更多资讯:打开黄帝内经讲堂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引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对于骨状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可能与内分泌、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类风湿发病缓慢,为双侧对称性关节受累,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如下:

疼痛

早期即有关节局部痛感,尤其是在活动期,并伴有触痛及压痛,此为最早出现、也是患者最敏感的体征。

僵硬

受累关节僵硬,尤其在晨起开始活动时最为明显,但活动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有所改善。

肿胀

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且表面温度略高于正常关节。

畸形

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

皮下结节

30%~40%的患者可出现皮下结节,此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可对皮下结节做病理检查而协助诊断。

体温升高

急性期的某些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38℃以下的低热。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它专指关节病变的痹证,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


中医认为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亏损和外邪入侵二个方面。

肝肾亏损

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既赖肝肾精血津液的充养,又赖肝肾阳气的温煦,如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饮食不节、惊恐、郁怒,使肝肾精气受损,或阳气受损,损伤肝肾,一方面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壅遏于骨节周围而化热,酿痰、留瘀,使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邪气入侵

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侵,如汗出当风,居住湿地、以致风寒湿等外邪侵入。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行全身,使多处关节患病。寒邪凝滞收引,不仅使筋骨屈伸困难,也使营卫气血阻滞不行,疼痛难忍,湿邪粘滞凝着,阻遏气血,以致患处肿胀,缠绵不愈,受于热邪,犯于经络血脉,热的津液,血热互结,津受热熬,化而为痰,热痰瘀阻于关节,以致关节肿胀、畸形。 因此可见,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是肝肾气血营卫内虚是内因,风寒湿热侵袭是外界条件,经络气血瘀阻是病机结果。



中医辨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分为可分以下几型:湿热型、寒湿型、肝肾两虚型、肾阳(气)虚型。必需指出的是,中医证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证型可以出现病程的不同期。虽然肝肾两虚及肾阳虚多出现在中后期,但在急性发作时又可以热毒或寒湿为突出表现、即虚实相夹,因此,不仅证型不是一成不变,而且一个证型在不同时期可以夹有其他兼证,如血瘀痰阻,这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辨证用药。下面我们针对不同的类型介绍其相应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风寒湿型——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紧,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此型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其病机为外寒入侵、引动宿邪,寒主收引,湿性重着,壅于关节,阻遏气血,故关节剧痛,寒性收引,故关节不能屈伸,强直拘紧。


推荐方剂:麻黄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减

关节剧痛加炙川乌、杭白芍;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海风藤;

关节麻木漫肿加薏苡仁、苍术。

常用成方:乌头汤、麻辛附子汤、蠲痹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风湿热型——清热祛风,除湿通络

起病急,关节红肿疼痛,不可触压,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发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数。此型见于急性发作期。其病机为感受湿热毒气,或风寒湿热郁久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脉,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推荐方剂: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独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减

热盛加石膏、生地;

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黄柏、龙胆草。

常用成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防己黄芪汤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气血两虚——益气补血,散寒除湿通络

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后,骨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重或不痛,头昏耳鸣,畏寒自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弱,此型多为晚期病例,关节多已明显畸形,病机为素体阳虚,或寒湿久羁,或病久阴损及阳。肾阳虚损,封藏固摄失职,腰酸膝软,尿清长,头昏耳鸣,阳气虚损,故畏寒自汗。

推荐方剂:人参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鸡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独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减

心悸乏力加炙远志、龙眼肉;

关节疼痛甚加制乳香、没药;

面色眺白、少气无力加全当归,并加重黄芪用量。

常用成方: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脾肾阳虚——温阳益气,疏经通络

推荐方剂:生黄芪2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当归、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减:大便溏薄加扁豆;

夜尿频数加补骨脂、吴茱萸。.

常用成方:真武汤、人参健脾丸、独活寄生汤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和血通络

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此型见于慢性期。病机为素体阴亏,或湿热久羁,或感受热毒,或风寒湿郁久化火,邪热伤阴,肝阴虚损,血不养筋,故关节拘挛不利,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头晕目眩。

推荐方剂:生地30克,玄参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

加减

头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

午后烦热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

骨蒸劳热加地骨皮、杭白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青娥丸、五虎蠲痹散加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痰瘀交阻——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推荐方剂:桃仁12克,红花6克,川芎9克,地龙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没各6克,当归12克,乌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减

头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黄芪、赤芍;

肌肉萎缩加党参、白术;

关节疼痛甚加虎杖、鹿衔草;

皮下有结节可酌加王不留行。

常用成方:身痛还瘀汤、补阳逐五汤、桃红四物汤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在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需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但在急性期后,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需要注意:

居住的房屋应通风、向阳,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被褥干燥。洗漱宜用温水。预防感冒。

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适量多食富含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胶原的食物。少食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少食肥肉、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注意避免被动吸烟,不吸烟,都可加剧关节炎恶化。


拓展

很多人认为类风湿和风湿是同一种疾病,二者虽然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有风、寒、湿外因及关节疼痛,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风湿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风湿性疾病包含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炎性肌病、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白塞病等)、系统性血管炎、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瑞特综合症等)、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上百种以上的以累及骨、关节等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总称。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类风湿与风湿区别

病因不同

风湿病多数应称风寒湿性关节痛,寒冷地区绝大部分是这类风湿病,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从中医角度看风湿病属寒痹症,而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有少数风湿热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


病理和症状不同

风湿病是脉道内血液循环不畅阴寒而痛。类风湿是脉道外有异物压迫脉道不通而痛。从外观看风湿病初期不肿,后期关节也不变形。类风湿初期手指、足趾小关节呈现对称性肿胀,后期关节变形,风湿病脉象常见沉迟,类风湿脉象常见细数。


治疗法则不同

风湿病一般中医主要运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药常能速愈,而类风湿用一般抗风湿中西药不但不能治愈,有时反而会越治越重。


分享是一种快乐,动动你的手指,让更多的人得到健康,得到快乐。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关注黄帝内经讲堂,了解更多的经络养生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