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报告 | 读《基因学与寿险:监管下的显微镜》

2017-10-30 张翀 互联网保观

保观|专注互联网保险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获取的遗传信息正在逐渐对传统的寿险、伤残险、重疾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又称日内瓦协会,The Geneva Association)的研究报告《基因学与寿险:监管下的显微镜》就专门对基因检测会带来的关键影响,以及在寿险领域中会带来的局限性和争议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是日内瓦协会的Ronald Klein对这份报告进行的概述和总结,内容略经保观删改。

 

1993年,科学家发现了亨廷顿病(Huntington’sDisease)的突变基因,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基因检测技术。亨廷顿病是一种很稀有的疾病,普通人患上该种疾病的概率为万分之一。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测。如果你体内有其突变基因,你必将患病,所有的患者也都带有突变基因。

 

该种疾病的基因预测确定性让很多人相信,基因检测结果的作用远比想象中的要大。不过,绝大部分的疾病都无法像亨廷顿病一样,用基因检测进行百分之百准确性的预测。

 

人类基因组计划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科学史上最复杂的已知结构之一。1984年,美国能源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开会决定共同对DNA结构展开研究,以求更好的理解DNA。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正式启动,科学家试图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该项目原计划持续15年,每年需要经费2亿美元(总经费30亿美元)。科学家希望在图谱绘制完成后,用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对大约7000种稀有的人类基因疾病开发治疗方案。

 

最终该项目提前两年完成,花销经费为27亿美元。除了纯科学方面的研究,该项目还花费了1.5亿美元的经费对基因检测的法律和道德影响进行了研究。

 

基因检测与保险

 

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企业雇主没有权利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挑选员工和安排任务,但当涉及能否利用基因检测结果决定购买健康险时,大家的态度就不太一样了。

 

保险公司的业务是基于共同风险分担原则的。当一个潜在投保人获取了自己的关键健康信息,而又没有告知保险公司时,就会导致逆向选择的情况出现。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整个业务保险池中,高危风险比例大幅增加,优质风险比例大幅下降甚至归零。进行逆向选择的投保人越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就越弱。



一个携带有高患病风险的人更有动机去购买保险产品,而目前提示这类风险的预测性基因检测不被要求像诊断性基因检测一样必须向保险公司披露,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相对于保险公司获得了相当的信息优势。


而这种信息优势则会催生保险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造成对保险人的逆向选择。《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相关的事例,一名女性在发现ApoE4基因(与之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增加阿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检测呈现阳性之后购买了长期护理险,而在之前保险公司对她的记忆力做过三次测试,均未发现基因检测所呈现出的异常。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被告知相关疾病基因信息的参与者购买长期健康险的人数是未被告知的人数的5倍!


逆向选择一旦产生将会对保险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在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迅猛而相关保险披露政策没跟上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面临着利润大幅缩减和保费会大幅上升的两难困境,这都可能会拖垮保险行业的一根稻草。因此,有不少的保险业人士表示,既然基因检测的信息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就应该披露给保险公司。


但是,如果保险公司有权知道投保人的基因检测结果的话,那又会导致投保人的困境。如果保险公司会因为基因检测结果而拒保,那么投保人为了顺利投保便不得不延迟甚至取消基因检测计划,但这又有可能导致耽误及时的治疗,对投保人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

 

这个两难困境将保险业推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很多基因学家建议,投保人可以在进行基因检测前先购买保险。但是这个方法依然不能保证未来的续保方案不受影响。

 

逆向选择和担心被拒保这两个难题主要是出现在寿险领域。因为大多数国家都会由政府提供健康险或强制健康险,如果所有人都有健康险,那就不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了。

 


基因检测,焉知非福


虽然保险业对基因检测产生的信息冲击忧心忡忡,但是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基因检测的发展也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瑞士再保险公司的Christoph Nabholz就表示,他们对癌症或心血管疾病早期征兆的基因信息相当关注,因为这些信息可以更好的帮助维护公司寿险和健康险投保人,这能够很好的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南非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也计划为客户绘制“基因地图”,而Discovery的Jonathan Broomberg则表示,“基因地图”绘制的关键点在于相关信息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了解清楚了这些信息,可以给用户提供医疗干预或生活方式从而改变可以减轻风险。


总体而言,对于保险公司管理自己的投保人,基因检测还是有巨大价值的。


基因信息流向保险方是大势所趋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临床数据的增多,将基因检测信息作为选择寿险、伤残险、重疾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产品的参考信息的行为会越来越多。目前各国基因检测的相关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其在就业和健康险两方面。而对于寿险、伤残险、重疾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来说,主要的监管状况分为以下五类:

 

1、无监管;

2、无监管,但是保险行业组织由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3、禁止保险公司强制要求客户进行基因检测,并禁止保险公司区别对待拒绝进行基因检测的客户;

4、对于低于某一价位的保险产品,禁止保险公司使用已有的基因检测结果;

5、禁止保险公司使用基因检测结果。

 

一个国家如果对基因检测在寿险、伤残现、重疾险和长期护理险的应用没有任何具体监管条例(即属于第一类),说明该国将基因信息和其他医疗信息一视同仁。当然,也有可能是该国认为还没必要颁布监管条例。

 

一个暂时没有基因检测监管条例的国家,其内部的保险公司组织或许会自发组织联盟,制定行为准则来填补监管空白(第二类),说明该国保险公司更倾向于自我约束,而不是等待不确定的监管措施。

 

第三类的监管状况,说明国家希望在基因检测普及前首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用监管杜绝潜在的消费者歧视。第四类的监管状况,说明国家认为应该满足消费者对于寿险等保险业务的基本需求,而对于这些险种的高消费需求,则允许保险公司适当地引入基因检测技术来甄别客户。

 

第五类的监管状况这说明国家对基因检测采取的是静候观察的态度。因为第三类监管状况是允许保险公司在获得客户的同意后运用基因检测获得的数据的,而第五类则直接禁止了。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成本的降低和受众不断的普及,寿险和健康险公司需要密切关注这基因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状况。通过和监管层、医学专家、行业组织和基因学者共同协作,保险公司可以率先建立针对基因检测的行业准则,从而稳定谨慎地推动该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发展。即能为寿险等险种的发展带来新气象,也能避免概念炒作,引发过于严格的监管。





投稿或寻求报道:wxp@warpvc.com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大热的互联网保险行业,都有哪些玩家?


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春季版微店有售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微信公众号ID :baoxianguanch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