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镜花水月帝国梦之Google I/O 2017

2017-05-19 飞总 飞总聊IT


镜花水月帝国梦之Google I/O 2017

文丨飞总  图丨源自网络


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又上演了。这次赶上了我公司的年会,所以我就只能够拖着疲倦的身躯深夜恶补I/O的keynote了。


我们都知道,作为全球曾经最为牛逼的广告公司,Google一直以来努力的让自己找到另外一条腿。然而不论怎么样的尝试,似乎这另外的一条腿都没有真正的起来过。


在做产品的公司里,我最佩服亚马逊,做一个成功一个,鲜有失败的,fire phone是少数的另外。最看不上的是微软,基本上做一个砸一个,成功的少,而且微软还喜欢收购,收购一个废一个。整体来说,Google介于两者之间。用一个词语来总结就是眼高手低。Founder们眼光不错,底下办事的人水平不高。最后的结果就是收购的都还挺好,自己做的,大多惨淡收场。


然而Google有一个特点,Demo做得非常好。从早年的Google Wave,到后来那个美国制造的Android球,再到大张旗鼓的Google眼镜,无一不是眼高手低最好的证明。拥有印钞机的广告业务和最牛逼的engineer,多次酷炫Demo,最后一事无成,大体就是Google了。


所以我对Google I/O的态度也就从早年的崇拜,到后来辩证的看待,到现在基本上都要带着怀疑的心思去看了。

0

0

Google I/O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印度人出场率高。如果我们从早年的Google I/O开始追诉的话,那时候还是可以见到一些华裔的身影的。这些年来,在Google I/O的keynote上出来的,当然免不了有白人,但是印度人基本上可以做到分庭抗礼了。至于其他种族的人,比如黑的,比如亚裔,那是真正的逐年减少。


我并非一个种族主义者。在diversity大行其道的今天,Google的diversity数据里面公布出来看,其实华人也不少。只是到了需要代表Google的形象,决定Google产品走向的时候,那么除了点缀的白人,基本上还都是印度人了。对于同样是CEO为印度人的微软,这个比例其实明显是高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比例是高了,我想除了美国印度人在IT圈子里固有的优势,可能和这个公司本身也有关系。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大家不妨可以思考一下。我想对于在Google里面工作的华人更是值得想一想。

0

1

Mobile first to AI first,可能是今年的最大的口号了。先聊聊Mobile first吧。Google在mobile市场上的情况,大致上可以用起了早,赶了完班的感觉。Android作为操作系统发布的不可谓不早。Android系统在全球取得的成就也不可谓斐然。


那么Google是不是就此凭借Android赚到了大把好处呢?这个我想真不好说。超级应用比如Facebook,引入了在内容里面嵌套软文的方式。Feeds可谓一个伟大的发明,而把feeds作为一个广告渠道发扬光大的,国外首推facebook,国内首推今日头条。所以作为一个广告帝国的google,在移动端的广告市场是屡战屡败的。


从其他角度来看,我想公允一点来说Google Map还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产品,搞死了大把的GPS公司。除此之外,很难说Google的建树到底在哪里。我们也不妨公允一点说。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Google凭借Android操作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抢占到了一部分移动流量的入口。但是更多的好处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被各自的超级APP给瓜分了。


从这个角度看,Google比百度强点,但是依旧免不了赶了早集却并未捞到足够的好处的局面。

0

2

AI first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Google的AI牛不牛,当然一个字,牛!能够用阿尔法狗把围棋这个神圣的运动搞成渣渣,不能不说Google的黑科技很可怕。Google的AI是不是独步全球了?恐怕不好说。


这不AI的方向大致有那么几个。先聊聊吃瓜群智喜闻热见的AR/VR。在这个方面,Google的平台的名字取得好,DayDream。白日做梦啊。我相信这白日做梦就是Google的未来。从AR/VR来说,微软大把撒钱赌AR,Facebook若干年前就大把撒钱赌VR。这些都是大手笔。而Google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扭扭捏捏的。这次IO上面亮相的更新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0

3

撇开AR/VR这种其他公司早早就有重点布局的,我们谈一下亚马逊。去年在大家都在考虑AI到底是什么,几款语音助手也都在很努力竞争的时候,亚马逊作为一黑马,突然杀出一个东西,智能音箱。


这个智能音箱可谓是红红火火。我真心佩服亚马逊的人做商业的眼光。大家都忙着做这个那个AI的时候,杀出个音箱来。这次Google看着急得要命,也就只能出Google Home来应对了。音箱对音箱。就像当年Steve Jobs骂施密特是贼,偷走了苹果的手机系统设计一样,那个时候还是暗暗的偷,这次轮到明着拷贝了。什么时候高大上的Google居然沦落到需要抄袭亚马逊的地步呢?


不可否认,这次智能音箱的Demo看起来还是很牛逼的。但是在我看来,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亚马逊的智能音箱有先发优势。第二是结合了亚马逊强大的购物平台和AWS的后台服务,其能开放给第三方的API,恐怕会比Google强大很多。


我最担心的一点是,哪怕是Google原创的东西,最多也只能是在IO上demo看看好,等到真拿出来用,都是要打很多折扣的。更何况是这个抄袭亚马逊的西贝货,Google如果有这个能力做到亚马逊能做到的用户体验的话,也就不需要在硬件市场和智能家居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了。

0

4

Google Lens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应用。说实话,这个技术在Lens之前其他地方Google也用过,只是没有用得淋漓尽致。再说实话,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会是一个非常有用的APP。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我给它打5分。只要这个东西不像以前那些半成品那样时灵时不灵,我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只不过这个好东西到底对Google的用处在哪里呢?我想最大的用处应该是一个用户入口,从而掌握搜索。换个话说,为搜索提供流量,从而为广告提供新的空间。这是我看到的为Google的广告帝国大厦添砖加瓦最为实际的东西。那么我也不能昧着良心来说这个东西没什么用。

类似的Google Photo里的去处栅栏的牛逼算法,或者是Android里面智能选择词语的功能,其实都是挺好挺有用的功能。但是我想,这种东西最多就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应用。在今天宣传这些东西,可能也是有一种为AI first这个口号添砖加瓦的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东西就是很简单的机器学习的应用,有或者没有AI first都是可以有的功能。更为重要的AI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其实不太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扯到AI上,有或者没有的都是intelligence。当然在这个大环境下其实也无可厚非。大家都在炒概念嘛。


只是我同样也没有觉得Google的这个展示,给它在广告以外找到了另外一条腿去安身立命。最终这些东西都还是引入更多流量从而更好为广告服务的手段。

0

5

Tensorflow和cloud TPU是比较有意思的一部分。首先我想重复一下我过去的观点。在BigData的这波风潮里面,Google的作为基本上是叫着好听但是并没有从中受益。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亚马逊。


我想Google是学会了这一点,所以当AI上来的时候,作为炒概念的先锋,Google很努力的开源了Tensorflow。其最主要的目的当然不是好心做雷锋。因为这个软件用的最好的还是需要Google自己的硬件去加速的。如果大家都用上了这个开源的软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要上Google的云的贼船。


只有上了这个贼船,才有可能给Google的云计算带来真正稳定的收入。而云计算牵起了亚马逊的大部分盈利,微软的半边天。如果在云计算上取得足够多的客户,那么倒可以真正让Google帝国有了广告之外的第二条腿。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Google那个秘密的芯片现在越来越公开,能并且只能在Google的云计算平台上可以用。


我看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人工智能和tensorflow到底能够占据多大市场,对大家到底有多重要,重要到值得去用这种特制硬件的云服务。这方面我想Nvidia是需要有一个应对的,如果Nvidia不知道怎么应对,Google可能就真的能下一城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微软和亚马逊必定会努力去支持Nvidia,毕竟,上了Google贼船的人工智能用户,就会上Google的其他云服务。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成气候的Google cloud万一从此一举翻身,对两位西雅图的云计算公司都不是好事情。第二是Google的其他基础设施怎么样。我只能说Google有的是大杀器,比如Spanner比如BigQuery,但是大家不需要大杀器。很多时候大家只需要hosted MySQL和hosted Postgress就好。这方面明显亚马逊最成功,而微软也在最近的build宣布了要支持这些service。整体来看,我觉得AI是有泡泡了。AI first的战略,很多时候是希望大家来用Google的云服务。我相信Google的AI本身是很牛逼的。但是我不太清楚Google做产品的眼光怎么样。而Google在基础服务方面的缺陷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它在云端的成功。

总结来说,Google一直努力建立起在广告以外的第二条腿,但是从未成功。AI first这个口号既是对Mobile上面的失败的一个掩盖,也是一个比较空的概念炒作。其核心来说第一是抢占入口,更好的为广告帝国服务,其二是如何让大家上它的Cloud 贼船。我对Google的技术当然是佩服的。但是Google的产品实在是没什么taste,基本上都只能作demo看看。这次I/O恐怕无法改变Google是个广告公司的本质。其他方面应该还是该失败的继续失败。

iOS赞赏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赞赏

往期精彩回顾:

一封email引发的血案

开源困局之羊毛出在狗身上

人工“智能”与图灵机

Log:被BigData遗忘的奠基者

硅谷的骗子和傻子们

缺失的价值回报体系

血淋淋的Cloudera上市路

  欢迎加入飞总的小密圈和大咖们讨论

长按二维码加入






飞总聊IT

IT八卦,大数据风云,职场风波

长按二维码添加

合作垂询:feizongitworld@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