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中的卫生健康事业 | 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基本经验

 点击蓝字关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基本经验


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人民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70年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下,我国的卫生防疫及相关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和发展,直接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刻板落后的卫生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功绩。
知往鉴今,述往思来。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防疫事业的基本经验加以总结和探讨。 



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种政治地位和优势在党领导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方面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注卫生工作。1933年11月,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34年3月10日,中央政府为保障工农大众的生命安全,加强对防疫工作的指导,专门组织中央防疫委员会进行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党还在东北解放区积极建立了防疫大队,开展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从而保护了军民健康,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力量对新解放区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卫生行政机构,大力推进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逐步形成。 


不仅如此,在领导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党还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统一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中来,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开展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卫生与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在卫生防疫事业的历史实践与伟大成绩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正确的政策领导,在广泛动员与组织群众积极参加的基础上,卫生防疫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高度认识国家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国家卫生安全是和整个民族的身心健康、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的非传统性安全。国家卫生安全危机是疫病借助个人或群体迅速波及全国而引发的公共性危机,它不仅危及社会群体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疯狂袭击,广大民众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认识到国家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激活了广大民众尘封已久的卫生防疫意识。全国人民配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取得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伟大胜利,维护并巩固了国家卫生安全。从此,国家卫生安全不仅成为广大民众谈论的热点话题,而且进入到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逐步成为学界新的学术研究热点。殊不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国家卫生安全问题的认识由来已久。 


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鼠疫暴发,仅半个多月,由察省察盟察汗崩崩村导源之鼠疫竟蔓延300余里,前后共波及10个村子,给华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察北鼠疫的发生和蔓延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特别指示周恩来总理召集国务院紧急会议,迅速成立以董必武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员会,统一领导这项工作。他还于10月28日亲自致电斯大林,请求苏联政府“空运生菌疫苗四百万人份,血清十万人份至北京应用”,并请苏联政府考虑派遣防疫队帮助进行鼠疫防治工作。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苏联防疫队的协助下,察北鼠疫疫情得以控制,11月4日即无新病例发生。察北专区鼠疫的有效防治,足见当时中国共产党高层对国家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视。1951年9月9日,毛泽东就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所写《二十一个月来全国防疫工作的综合报告》批示指出,卫生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极力发展这项工作”。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还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并且提出“要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当前的政治任务。”毛泽东的这些指示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卫生安全问题的认识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强调,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这足以说明,发展卫生防疫事业、维护国家卫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层的重要共识。 


3注重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格外重视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并主要通过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逐步进行探索并使其发挥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雏形渐显,尤以东北解放区鼠疫流行的救治实践中所建立的疫情报告制度最为明显。当时东北地区党和政府把鼠疫防治工作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施了鼠疫预防注射、疫情报告、疫区隔离和封锁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防疫和卫生应急反应举措,成功控制了疫区鼠疫的流行和蔓延。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党和政府也积极应对当地频发的鼠疫问题,不但迅速成立了专业鼠疫防治机构,组织实施了有效的疫区处理工作,开展了积极的鼠疫临床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鼠疫救疗机制,而且从群众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两个方面迅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与教育等,初步建立了颇为完善的鼠疫预防机制,从而为东北地区成功的鼠疫防控提供了保障。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应对,如成立国务院“非典”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治“非典”指挥部,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信息披露通报制度,同时也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有效的隔离危机措施,设立“防火墙”以控制危机蔓延等。抗击2003年“非典”疫情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其后一些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的流行,要求党和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并确保得到严格执行,建立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专门检查职能部门并形成制度化,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动员参与机制和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和披露机制等。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无论如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重视疾疫、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发展


疾疫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异常密切。历史上每一次瘟疫的暴发和蔓延都与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自觉地从疾疫与环境、社会关系的互动方面来领导当地军民与时疫作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暴发流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与这种危害极大的疾病展开斗争的同时,还派出调查队调查统计鼠疫历史疫区、探究鼠疫流行根源。在调查得知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灭鼠拔源的“人鼠大战”。以内蒙古哲里木盟为例,1960年3-6月间,该盟共投入621万人次灭鼠,有21个公社和3487生产小队达到了无家鼠,22467平方公里达到了基本无鼠无洞的要求。


“文化大革命”期间,疟疾波及大半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病又有反弹。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农村地区及时开展了以管理粪便垃圾、管理饮用水源和改良厕所、畜圈(包括禽窝)、水、环境、炉灶为中心的“两管五改”活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把除害灭病讲卫生活动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群众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广大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最终从源头上控制了各种疫病的孳生与流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卫生防疫制度的健全与运行,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直到2003年也没有大的疫病流行,所以也鲜有人提及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生态灭鼠的模式。一时间,这些宝贵的经验被尘封了起来,直到2003年非典型肺炎突然来袭,它们才重获生机与活力。有效控制的历史说明,疫病与环境的互动既冲击了人类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规范着人类的行为。 


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袭击也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的深层次思考。2003年7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鲜明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6次集体学习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将如何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论发展到了新高度,体现了对生态问题的历史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  


5加强卫生知识的大众化与公共危机心理的调适


自近代以来,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大众化都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一环。受传统疾疫观的影响,中国民众对公共卫生知识的接受程度非常有限。上世纪20年代时就曾有卫生工作人员感慨地说:“人民卫生知识的缺乏,实在是卫生前途上一个最大的障碍。”“充实人民卫生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事。”而“充实人民卫生知识”,则必须大力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宣传与教育。对此,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战争年代起直至今日,就一直努力开展这一工作。其办法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二是借助卫生著作与报刊进行相关卫生宣传。其中群众性卫生运动既是普及卫生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消灭巫术演化而来的民间驱疫活动和扫除封建迷信毒素,进而促使民众卫生观念和行为发生转变的关键步骤。而借助卫生著作与报刊进行相关卫生宣传也是卫生知识大众化的必要环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都非常注重利用大众传媒、医药卫生协会和医学教育等形式来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促进卫生知识大众化和科学卫生观念的深入传播等。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最直接的作用是消弭谣言的传播,同时也是建立政府和民众间信任的桥梁。最典型的就是2003年SARS暴发并蔓延期间所出现的大规模谣言传播现象以及由谣言而导致的社会恐慌。这种社会的恐慌易使民众在行动上做出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近年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哄抢囤积潮就是很好的证明。谣言还严重影响着卫生知识的普及,使卫生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尚未健全的网络化时代,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传播速度也异常惊人的谣言还会给党和政府建立有效应对谣言传播的机制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党和政府只有科学认识和对待谣言,建立便于沟通协调的预警机制,才能及时地消弭谣言,进而真正建立起政府与民众之间信任的桥梁。 另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民众公共危机心理的调适,并培育民众具备应对危机的健康心理。健康心理是广大民众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民众恐慌在谣言传播下可能会迅速地演变为社会恐慌,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安甚至动荡。因此于国家而言,除了做好在谣言传播时准确估价其本质并予以正确处理,及在谣言已被广泛传播时向人们披露真相并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外,培育民众应对公共危机的健康心理显得尤为必要。公共危机事件除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外,还会在许多人的心里留下难以摆脱的阴影,因此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不仅要重视物质层面,还要逐步加强民众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和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是培养民众应对公共危机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有助于在精神上给予民众必要的援助和保障,稳定民众情绪,削减种种负面心理。 


摘自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基本经验》,作者:李洪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姚秀秀统筹/戴岳华

审核/黄迅前

终审/万德芝

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21日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20日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19日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18日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17日党史百年天天读 · 3月16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