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4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乔木 | 和女生相拥作别后,为何要搞众筹写作?

2017-01-27 乔木 新侨

由于“面试看脸看胸”文,被误读炒作,成为网红、小人。我在《 男教授面试女学生那些事(大结局)》中做了回应,并在文后发起一个众筹写作计划。很多网友欲认购支持,也有人质疑诘问。现统一作答:

怎么能保证众筹的钱,不是用作其他目的?比如敛钱诈骗呢?

 

我计划最终众筹12万元,用于一年的专心写作,平均每月1万,这笔钱在北上广不算大,也少于我暂时做副教授级图书管理员的税前收入,何况我还有稿费收入。有些稿费是一字一元,商业文章一篇万元也有,各种软文、推广,常有人找。

 

但这些写作,有些并不是我内心所愿,只是为生计或人情而为,但却耗费许多时间。既如此,为什么不预支一笔经费,不用为生计而奔走,集中精力,专心写作呢?

 

这些钱,不是向不认识的普遍大众筹措,而是向我认识、或开始认识接触的朋友求援,限定人数,接受他们的私人馈赠。我从不在乎网络的谩骂或点赞,因为离我很远,但我很在乎同行同道的评价,朋友圈的看法,因为他们离你很近,有各种现实的接触。

 

如果看了同事丁启阵教授的文章《旁观北外乔木》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便知我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人。岂能为了一笔钱,被熟悉的人唾骂?对于真正的文人志士来说,没有什么比名声和节操更重要的了。

 

至于钱,我们这样的人,只要转向、沉默,或干别的,很容易变现。虽千夫所指,也总有人抬爱。比如于建嵘的一幅画,澳门有人100万买走。曾经的焦国标的一幅字,无锡一商人100万拿下。常看我东网专栏的一香港商人联系说,不就12万吗,给个账号,给你打过来。

 

我说,你还是发个超大红包,让12万人来阅读、转发我的文章吧。

 

为什么要搞众筹写作呢?

 

这些年,从BBS论坛,到博客、微博、微信,我辗转腾挪,写了很多东东。后来又在媒体写专栏文章,先后或同时在腾讯大家、彭博商业周刊等国内六家媒体、网站写过付费时评。在香港东方日报-东网、英国BBC、美国Wall Stree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印度IndiaWrites也写过中英文的政治评论和传媒观察文章。

 

现在国内的由于各种原因,不写了。国外的看得人太少,写得也少了。更重要的是,写了那么多时评,每篇我都是痛苦的自我审查、熬油点灯的费心费力之作,但往往都是三两天的热度,很多还不像“看脸看胸”的文章引人注意,成为快餐消费。

 

中国出新闻,新闻有周期,各种丑闻、矿难、公共事件,来了,忘了,又来了。该评的都评了,旧的拿出来改改,还可以评,但很快会被忘记。

 

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写点深度的、跨越时代的呢?就像《儒林外史》、《围城》,过去很多年,仍然会被保存阅读,想想过去,比照现在。而且不像评论,只是一事一议,观点为主,小说可以塑造人物,描写爱情与阴谋,反映时代和命运,作为故事传下去。

 

而这样的写作,需要支持。

 

能不能简明扼要说说众筹目的?

 

就像体制内的很多学者一样,虽然薪酬优厚,也要另外申请各种项目经费,资助写一些没人看、没啥用的论文。我这就是一个类似的写作项目,寻求体制外、非税费的支持。

 

同道朋友认购,是对于我价值理念的认同,和为人的认可。从我来说,拿了钱,既是动力,更是压力,要给大家交待。人有时很懒散,各种应酬、刷屏、消磨时日。由于没有契约,说过的话随风而逝,想做的事最后也没做。现在拿了钱,有了契约,就是从外部强迫自己去做、做好。

 

朋友们直接支持的是我,但我从事的是公共写作,不是明星晒照片、吃货晒美食、爸妈晒宝贝,很私人的事情。我评说公共问题,回馈公众,所以众筹者间接也是参与公共事务,回报社会。

 

为什么不搞小额众筹,而要设定每份200元的起步?

 

为了便于管理、统计,只能限制人数。我倒希望有12万人,每人1元参与,那样影响和意义更大。但作为我个人,没法一一统计、汇总,以后又怎么联系、汇报?道理上来说,对无数的人负责,等于对谁都不用负责。最后成为像罗尔事件一样的乱账,不如向确定的人数众筹。

 

200元是最大的单个红包,有人愿意发一个,有人愿意多发,或直接微信转账。如果人均400元的话,300人就可以完成众筹计划。这个人数可以汇报、监督,开展后期的交流活动。出书的时候,也可写上他们的名字致谢。

 

众筹目前进展如何?

 

还没有真正启动,在做一些解释询问、联系、完善方案的工作。目前有180人表示愿意参与,有些就认人,一言不合就发来红包。从发起人来说,要考虑周全。我的小目标是,也许有250人,就可完成计划了。

 

某种意义上,能和理念相近、愿意出200以上的同道交流,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愿意参与者,请文后或后台留下微信号,或要我的。

 

为什么要搞1—10份不同的份数?

 

不管几份,没有性质的差别,都是真情支持。考虑到每个参与者的财务状况不同,份数可以选择。最后的差别体现在,几份就赠几本签名题字的书(可根据要求题写),转赠给亲朋。

 

参与者怎么监督?

 

2月14日那天,我会和妻子把所有的认购明细统计、汇总出来,定向公布。如果数额超出计划,征询大家意见,怎么处理多余的。如果不足,继续开放一段,并定期公告。

 

以后财务归我支配,但程序可以监督、追踪。一年内,我会发三次书稿的部分章节,提供25篇优质评论,协调参与者的讨论交流。

 

书稿什么时候完成?何时出版?

 

2017年底完成,2018年春季出版。如果因为联系出版、删改编辑的原因,需要时间,最晚会在2018年上半年出版。

 

如果不能出版怎么办?

 

我会依照国情,做最大的自我审查,争取出版。但如果像网传常艳博士的12万字长文《》一样,虽然有理有据有看点,还是学术体例带注释的自述,但最终国内无法出版,就只能定向提供电子版。

 

作为补偿,赠阅一本我的另行出版的专栏文集。

 

除了书,参与者还能有什么收获?

 

这是私人馈赠,不是投资,也不是借贷。参与者没有任何财务回报。能得到的就是:

 

  1. 一本书和书稿。

  2. 我的25篇不易看到的深度文章。

  3. 参与者的相互交流、合作、讲座;线下小范围的饭醉活动。

 

最后一个问题,你的《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还有要讲的吗?

 

很多,考场内外、校园内外,各种趣事、遗憾、丑闻、轶事,都会在书中,放在社会万象中呈现。


这里再讲一个:

 

某年面试结束以后,我走出楼外,外面还有一些考生没走,交流比较。有一位女生迎上来,问你就是乔老师吧?我说是。还没反应过来,被她一把抱住,泣不成声。

 

她是第二次考,每次都差一点,进不了面试。这次是陪一起备考的前来看看,想着能否见到我,合个影留念。这几年她一路追着我被强拆的博客、微博、公号,看着高老头我在北外星光BBS和考生的交流答疑,各种忍俊不禁的指南。她就要回去了,以后不会再考,但会记得这三年备考,我给她带来的快乐的精神时光。

 

我们再次相拥,拍照留念,从此不复见。她不是我的学生,几年后,我也离开了讲台。但为师如此,夫复何求?

 

和她一起来的女生帮我们拍照。拍照者后被录取,现在《国际商报》,姓范,已婚。


长按--识别,关注我的另一公号《乔国公》,内容不同的原创文章。

点击阅读:

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二)

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三)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看丁启阵教授:《旁观北外乔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