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律师故事之余苏】我的目标是教育法专家

2017-09-07 律家君 广东律师之家

广东省律师协会欢迎您!


耳      倾

•律师故事•


12

 

本期主角

余苏律师

全省优秀律师

北京市君泽君(广州)律师事务所

走进余苏律师的办公室,入门右边的柜子上放了兰花、咖啡机、各式的杯子,墙上挂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整洁的办公桌上最显眼的是一个红色笔筒,上面绘有京剧脸谱,笔筒里除了签字笔,还有几支人偶铅笔帽的铅笔。“这都是没削过的,用来装饰,让自己心情好一点。”余苏得意地抽出其中一支汉服娃娃装饰的铅笔给我们看。


“律师很酷”

余苏律师(图/陈晓微)


余苏生于安徽,从小喜欢看TVB剧,尤其着迷于推理侦探剧,当时她的偶像是香港演员刘松仁。


余苏上高一时,刘松仁主演的《法网柔情》国语版在内地上映。每次该剧重播,余苏都会看。在当时十几岁少女的眼里,律师的形象是在法庭上能言善辩、据理力争,生活中穿名牌、开豪车,很酷。


“我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五个志愿全是政法院校。”最后,余苏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了。上了大学,余苏发现学法律并不容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专门的政法院校,不像综合性大学会举办各色课余活动。余苏的大学生活很枯燥,她不谈恋爱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影,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每次考试前,都要背如山的资料。“那时没有社会经验,全是死记硬背。”虽然如此,但余苏依然对法律充满兴趣。


“我是一个笨的人,脑子很简单。”以勤补拙,她很坚定做律师的理想。直到2002年毕业进律所实习,余苏共考了三次才考上律师资格证。而后,她一直在一家团队化、专业化分工的律所中从事公司法领域的法律业务。那段时间,她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高达14个小时。


2008年,余苏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她离开了原来的律所出来单干,仍从事自己的专长——公司法。然而客户从哪里来呢?原律所服务多年的客户想继续找她合作,但她拒绝了,“不能带走老东家的客户,这是原则。”余苏给自己定的第一年目标是赚够办公室租金和社会保险费用,共五万块。然而刚开始近一个月都没有客户,余苏压力很大,焦虑得每日早上起来都掉一大把头发。


终于临近月底,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接洽到了第一个客户。余苏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一谈就成了,为一个工厂做法律顾问,一年三万,签了三年。接下来业务开展就顺利了许多。


单干律师的生涯到了2012年,虽然业务每年都在持续增长,但她却意识到了危机。“业务每年增长,但我们对未来却没有规划,接业务基本靠运气。”迷茫之时,广州市律师协会恰好举办青年律师高级研修班,在当时全市四千多名青年律师中挑选48名优秀律师参与课程,余苏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在研修班中,余苏每天听法律界“大咖”讲课,身边的同学都是法律界的青年精英。她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她意识到单干是不行的,自己目前需要和一个专业化团队合作。


2013年她加入了刚成立的北京市君泽君(广州)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家公司化管理的律所,团队化程度高、专业性强。她很敬佩事务所主任颜俊,认为他很有前瞻性。“他站在行业的前端看问题,总是在拐点将到的时候提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后余苏在他和事务所团队的影响下逐步提升自我。


团队给了余苏很大的力量,“顾客所需服务有阶段性,比如今天需要我提供的是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服务,以后客户要进入公开资本市场,就需要金融证券方面的法律服务,我不能满足你,但是我们团队其他合伙人律师可以接手。”

时至今日,在余苏眼里,律师不再是在法庭上激辩、用名牌、开豪车的形象,而是用专业法律知识为客户争取最大权益,这仍然很酷。


“不做灭火员”

有些律师会同时担任几十甚至上百家公司的法律顾问,企业往往把律师当作“灭火员”,出事找律师“救火”。但余苏不做“灭火员”,她希望用专业知识向客户证明“请我是有用的”。


余苏同一时期最多担任十几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她有意控制数量,每一家都是“深耕细作”。曾有家公司请余苏担任法律顾问,一开始客户就和她讲“我请法律顾问就是买份保险”。


余苏理解客户的心态,她更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主动联系,做足功课,提供专业而全面的法律意见。有一次为客户写法律文书,客户将谈判后的信息转述给她,她发现谈判现场很多问题客户未发现,而且信息在传递中存在很多误差。于是,她主动要求客户以后谈判带上她。如果律师身份不方便,她便以客户公司员工的身份参与,现场及时提醒客户未发现的法律问题。并在谈判结束时,她会总结归纳谈判要点给谈判双方确认。这样子做多了,客户会在谈判尾声主动请余律师总结。不仅如此,每年年底,余苏团队还会为担任法律顾问的公司提供一份年度报告,总结今年所作之事以及明年有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的预见性建议。


余苏希望站在企业家的高度,预估问题,为客户提前避开法律风险,提供专业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地出事后“救火”。


曾有一个身处美国的客户找余苏协助一个国内房地产收购项目。整个项目谈判持续了一年时间,余苏和客户只面谈过一次,其余都是线上联系,连谈判期间客户都只在电话的另一头参与。余苏和客户商谈要对时差,和对方谈判既要配合客户,又要考虑对方的问题。真正敲定项目签约当天,余苏和团队从早上九点忙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接着早上八点去银行做划款交易。


完结了所有工作,老板对余苏的工作很满意,希望和她长期合作。而谈判对象也非常欣赏余苏灵活的谈判方式和专业态度,下一次谈判业务又找了余苏的团队来做。


从法律工匠到法律大师

刚入行时,余苏觉得律师就是一个法律搬运工,顾客有需求,她提供就够了。“律师有一个天生的局限——就事论事。”每次客户遇到问题来找律师,律师就完全陷入事件本身去。如此一来,所见的东西就不全面,作为专业的律师应跳出单个事件,全盘考虑问题,把客户能看到和不能看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告诉他。“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去研究法律,在遇到问题前有充分的准备。”余苏说。


执业多年,余苏慢慢意识到,律师虽然是提供法律服务的行业,但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她认为做律师要有“三知”,一是知其然,知道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二是知其所以然,知道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三是知其应然,预测法律未来应该如何制定,即参与行业立法。做到前两者,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做到三者才能成为“法律大师”。


近年,余苏根据特长和兴趣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教育法,她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一完成相关案件,她就及时总结经验,做理论探索。2017年除夕,其他人都在过节的时候,她和团队成员仍然在写文章,“只有长假期才有时间做。”


2016年11月,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并于2017年9月份开始实施。余苏和她的团队加紧研究民促法实施条例的修改,她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国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着手研究。结合每一层次教育的法律体系、国家政策和相关专业理论研究去探索整个民促法的立法和实践。

 

2017年8月,余苏律师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中的法律实务问题”高级研讨会上作为民间声音发言分享。


有了丰硕的研究积累,客户一遇到问题,余苏能马上提供解决方案。光是自己用得上还不够,余苏把研究成果写成通俗的文章和教学课件。前者是给客户或者更多想了解法律的人看,后者则是给新律师授课。8月30日,余苏团队发表了《70个民办教育问题,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总结文章,解析民办教育举办者们容易出现的法律风险。


“我的目标是成为广东省的教育法律专家,继而成为全国教育领域的法律专家。” 余苏兴致勃勃地说。


问及青年律师如何寻找自己的专业化方向,余苏坚定地说,一定要先去多个领域实习了解,在实践和思考中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这样选择的方向才能真正适合自己。余苏笑道,“教育法就是我的真爱。”

余苏曾获“广东省2016年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班最受欢迎教师”,这是她最有成就感的奖项之一。


生活中的“小确幸”

作为律师,余苏常常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比如:离婚、背信弃义、欠款、违约等等。“顾客有问题才来找你。”


今年的“于欢案”,余苏也一直在关注,“一审判太重了,法律也不外乎人情”。直到二审改判,她的心情才安定许多。对于法治社会的前景,余苏很乐观,她认为当前不公平的案件只是恒河之沙,“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一定会来。” 


余苏在事务所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晚上六点。下班回家辅导儿子写作业到十点,接着继续忙工作到十二点。遇到棘手的案件,过了十二点余苏仍难以入眠,脑子塞满的都是客户的事情。“马上分类管理了,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学校怎么清算?账上几个亿的剩余资产怎么处理?”周末和法定长假,余苏还要安排时间做理论研究以及参加青年律师培训活动,给实习律师讲课。


余苏曾做律师的闺蜜几年前跳槽到一家公司做法务,年薪百万,工作轻松。每次见到余苏,她都笑说“做律师好辛苦”,余苏假意生气,“不许你这么说。”事实上,多年看着行内有人改行,有人创业,偶尔还有律师患上抑郁症的消息,她也很忧心。


前段时间,她去深圳参加会议,很期待认识一位与会的优秀律师,不料,会议当天去深圳的途中,在微信群里收到这位律师抑郁症去世的消息。余苏心头一震,“这是今年离开的第十几位律师了?”她发了一个朋友圈,结尾是“请关爱律师”。其实她清楚,律师自己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更重要。


余苏减压的方式是旅行和美食。她在办公室挂着的两幅地图,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盼头,随时选择下一个旅游目的地。余苏的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忙碌时她会点上网红饮料和大家一边下午茶一边开会,为忙碌的工作添加一份甜味。

除此,细腻的她会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小确幸”。比如助理抽奖中的一个小鹿杯子送了给她,她会很开心;客户给她带来鸡爪慰问,她也会开心很久。“律师工作这么苦,你不给自己找点乐子怎么行。”说完,她再次把目光投在办公桌上的红色笔筒。


律师故事系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孟建柱同志“以一流表达讲好政法故事”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政法委“‘传播法治声音、打造政法网红’全国首届新媒体讲政法故事活动”和省司法厅有关文件要求,传播律师行业正能量,打造广东律师文化名片,省律协于今年6月开始开展“律师故事”系列采访活动。“广东律师之家”也将进行深入报道,为您全面呈现广东律师在“村(社区)法律顾问、法援1+1、专业化建设和‘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进一步引导我省律师学习并践行“学先进、见行动、作贡献”的要求,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供稿 | 第五采写小组 彭美莲 彭中飞 陈晓微 张钻莹

编辑与排版 | 扬法

校对 | 雨桐 冼儿 扬法 



 广东律师之家 

律师精神的栖息家园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