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读书不再无用 青春有了期盼

张淑锵 刘新 浙大档案馆 2022-06-10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浙江大学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共成长,浙江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动缩影,更是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忠诚担当的生动写照。为了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浙江大学档案馆、图书馆联合举办“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浙江大学精品档案展”。同时,我们又根据档案实物梳理了相关专题文章,本期我们整理了恢复高考的相关回忆,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是有情怀的一代,也是幸运的一代,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1977、1978级两次高考的参加者、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哲学系)1978级校友祝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非常动容的谈话。他和那些恢复高考后最早参加高考并成功考上大学的幸运者们一样,对那场高考充满了感恩的心情。他以超乎寻常的认真和毅力,记下了每个课堂的笔记。几十本字迹工整、装订美观、渗透心血的这些笔记本,目前藏在浙江大学档案馆,这是幸运者们对那个时代充满眷念和感恩的铭记。

祝毅校友捐赠的部分笔记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1977﹞112号文件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正式恢复。197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1978级学生1978年秋天入学,两次高考和招生相隔半年,两级学生同年入学,这是中国高考招生史上的奇观。

1978年浙江大学招生学系和专业简介

       1977年10月的一天,祝毅的父亲火急火燎地蹬着自行车从乡下赶回县城的家中,告诉他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时祝毅已经是临平工具厂的一名电工了,工作刚刚不到两个月。听到消息时的祝毅动心了,认为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学。因为他是一个有准备的知识青年。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当班长,给了他最大的自信,却不知道高考的严重性。这是一场激烈的竞赛,对手不是1977级的应届毕业生,而是改革开放前由于高考中断而累积起来十数年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军内部的竞赛,而中奖者很少。由于报考人数太多,1977年的高考祝毅落榜了。

       接着积极备战1978年高考,但是祝毅仍然同时还在工具厂上班。1978年6月的一天,始终关心祝毅的高中班主任在他下班的时候,竟然守在厂大门口,拽住祝毅,用几乎是命令的坚定语气说:“高考只剩一个多月了,你应该回临平中学高复班去复习,这样才有更大的把握考上大学。”之后,临平中学一个多月的脱产复习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祝毅顺利通过1978年的高考。

天文学课堂笔记

       清晨校园里的阵阵晨读声,深夜里图书馆中和阶梯教室里依然透亮的灯光,充实了77、78级大学生美好的校园时光。“21本课堂笔记里记得最精彩的就是那本天文学的笔记,里面所有的星象图都画得比较准确”,祝毅校友对当年的课程情况历历在目,“哲学系为了把课开齐,动了很多脑筋,生物学、控制论、天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心理学等课程都开过。”那个时代的校园文化读书氛围非常浓厚,兴趣小组和读书沙龙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同学们为“美是客观还是主观”争得面红耳赤,大家经常讨论康德、海德格尔、尼采,买卡西尔的《人论》要排队等到半夜12点。正是这些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掀起了80年代的读书热潮。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课堂笔记

       回忆起大学时的上课情景,祝毅校友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那个时候我们读政治系还是比较幸运的,就是符合大类招生,三年级的时候再自己选专业,大三时政治系分成了哲学、经济和法律三个专业。我们77、78级都是一起上课,当时上课的老师都是现在鼎鼎有名的大家,比如我们上中国古代史是毛昭晰老师,我们上西方哲学是陈村富老师,我们上政治经济学是谢瑞淡老师,上唐宋词是吴熊和老师,都是名老师。老师教学特别严谨认真,就是希望学生成才。”

自然科学课堂笔记

      由于高考,知识青年的命运从此发生的根本性的转折。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的一个标志,她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史上三大里程碑事件。77级和78级大学生当中的许多人上过山、下过乡、进过厂、当过兵,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年龄相差悬殊,恢复高考对他们来说是转变命运的历史机遇。他们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饱满的理想主义和务实的求知进取精神,保证了这代大学生的较高的成材率比较高。“这个群体里走出了共和国的省部级干部、院士、文科领军人物、大学校长、上市公司创始人、全国一流的城市建设与运营商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黄山遇见杭州大学学生,并在学生证上签名留念

       1977、1978级的大学生们不愧为今天中国大学青年的学习的楷模!77、78级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是这一代人的一个历史符号。他们不仅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薛艳庄曾经指出:“岁月荏苒,我想这些回忆不仅属于他们,也应该属于这个年代,属于那些将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参加高考的所有年轻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都有各自的精神,都有各自的记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用努力来改变人生、创造未来。”


欢迎点击阅读: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迎接解放 浙大新生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军功勋章浸润血与火的洗礼 捐赠凝聚浙大情缘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贡献巨大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苏联专家罗曼诺夫在浙江大学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贡献“两弹一星”事业

见证·与新中国共成长│浙江大学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