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

Aliang 听Aliang说 2022-08-06

大家好,我是Aliang。

现在,相信绝大多数银行机构、保险公司都认识到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惆怅的是: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究竟应该从何处下手?

 


01
全媒体时代,信息高度透明又错综复杂,声誉风险敞口几何级扩大,对各方面都是一种倒逼。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已经到了 “不得不” 更加重视的地步。(点击阅读《现在,还有人不把声誉风险当回事儿吗?》

2月18日,正月初七,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对外披露《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从 “指引” 升级为 “办法” ,释放出加强声誉风险监管的明显信号。

其来有自。时代在变,潮流在变。
此次文件规格升级,从 “指引” 变成 “办法” ,预示着声誉风险管理不再是锦上添花的 “插件” ,而是成为整个系统性风险防范和管理的 “标配” ,是 “送炭” 之举。
@智慧君

《办法》既出,涟漪必起。

不管是各级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还是嗅觉敏锐的媒体、舆情公司,都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知。

组织学习、内外部培训……Aliang甚至收到了邀请参加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班的两封信件、一封邮件和一条短信。

从舆论环境变化、网络舆情监测,到舆情应对技巧,声誉风险防控策略……完善制度、机制建设、模拟演练……

说实话,有些头大!

 

02
意识为先,习惯为链,方法为要
Aliang觉得,声誉风险管理亦是如此,所有的风险防控都是如此。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不忘”,就是记在心头。防风险,首先要紧绷风险防范这根弦。
纵观历史声誉事件,许多本可避免的小事件,正是在我们的忽视下,慢慢发酵到难以收拾。
诚然,有些事件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无可规避。但有无防范意识,是积极面对,还是鸵鸟心态,结果大相径庭。

2018年2月5日晚,邮储银行河北邢台一家网点开展防抢劫应急演练,被路上拍摄发布,传称真实版“抢银行”。一时间,微信群、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哗然一片。

看似只是开心视频闹剧,但真有人担心自己的存款。如果不及时遏制,恐怕第二天一早,该网点就会挤满取款的储户。 

好在该行反映迅速。第一时间发动全行员工劝解相关人员不再转发视频,在已有视频下跟帖辟谣;通过自家官微、网警官微发布“郑重说明”;协调网信部门控制过激谣言;当地监管部门禁止同业诋毁,协助跟帖辟谣。

所有措施均在当晚完成。

第二天一早,发现有网友评论:“邮储银行的演练太逼真了,想必安保水平也是够够的!”

这是一个转 “危” 为 “机” 的经典小案例。
该行组织抢劫应急演练,下班时间,临街网点,未拉窗帘。这是声誉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没能预判可能发生的后果,造成了 “危”
视频上网后,迅速反应、组织得当、协同内外、妥善应对。这是声誉风险意识及时觉醒,并且有相对清晰的应对思路和有效的应对措施,转危为 “机”
 

03风起于青萍之末。也许您觉得事情很小,本就不会出什么大事。许多挤兑事件是从这样的小事烧起来的:有银行因为粮食补贴款领取纠纷被传倒闭,有柜员在客户大额取款时说了句“没钱了,取不了!”,有款车被劫时银行深为放心地认为责任全在安保公司……一场挤兑就是这样开始、蔓延至成群结队的,人头攒动的场景让本不相信的人都信了。
总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担心存款,总有吃瓜看戏的网友添油加醋。

保安打人——保安人员多是外聘的,但别人都说是XX银行保安打人了。

工资福利单——我只是发给我大爷看看而已,但他转手发到亲友群里炫耀了。 

培训打屁股——“我靠!张三被打屁股了!哈哈!录下来!”

彩礼贷——这个创意直戳社会痛点,定能引来关注揽到客户。 

楼顶国旗褪色—— “这银行不讲政治啊” !

……

绝大多数声誉事件,并不发生在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而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部门,可能发生在决策层或者任何一位正式的、非正式的员工身上。
 

04
开篇的问题,其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给了我们答案:
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
做到这四点,首要解决的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思想上是否足够重视的问题。 
前瞻性,预防为主,定期审视,是有意识地作为、主动地预见。事儿想在前头,办事前先想一想:这样做,有没有声誉风险?

匹配性,高度重视,动态调整,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行动上的有力支持。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力度、资源保障,要与自身规模、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及系统重要性相匹配。 

全覆盖,上下左右、前前后后,让声誉风险意识洒满每一个角落。声誉风险管理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儿,是每一个层级,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网点、连同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All in! 

有效性,建章立制,未雨绸缪、功在日常。我们不想有事,但事儿来了,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及时修复。
那天培训,学到一个词:向上教育。
甚是感慨、尤为认同。
董事长或主要负责人是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但他们是许多责任的 “第一人” ,他们以及其他领导有无注意到 “声誉风险” 这一项?
如果不知道、不清楚、不够重视,提醒他们, “教育” 他们!经验告诉我们:
许多事情自己办起来很难很难,但有领导的支持就容易太多太多。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应是一场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全面开花的革命。
要改变,先有意识,有注意言行举止的基本敏感。
在本单位内部,搞一场声誉普及吧。
把声誉风险逐步纳入任何一部有关风控的规章制度里,普及到每一个业务条线、每个层级每个部门的每一个人。
这应该是管理层的责任,由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提出并实施。
从现在起,开会讲话、总结述职,提声誉风险;晨会、夕会,提声誉风险;产品研发、信息披露,提声誉风险;日常服务、投诉举报,提声誉风险……
让声誉风险意识弥漫在空气中,覆盖到上下左右、方方面面。
把 “条件反射” 锻炼成 “自然反应” 的时候,这家机构一定是一家国际顶尖金融服务商。 

在中国银保监会官微检索“声誉风险”,

会发现声誉风险已被纳入各项相关制度。



05探索,是监管部门的事情,是全行业的事情,也是每一家机构的事情。
至于具体的声誉风险应对技巧、策略,《办法》也只是办法,无法事无巨细、穷尽明列。这属于需要监管部门、整个金融业、每一家机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内容。
培训老师会讲许多很有用处的舆情应对技巧,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千百机构、各有不同,探索与自身相匹配的手段才是最好的思路。
当前,各国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的监管规制,多分散体现在其诸多条例规章中。我国已经有了这样一份专门的办法,这是领先的一大步,是思想上高度重视的表现。
《指引》升级为《办法》,但仍有许多 “留白” ,这些 “留白” 应该是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阵地。
对声誉风险防控方法论的探讨从未终止,如今应当更甚从前。
思想上足够重视、行动上足够自觉,一切问题都将在探索中迎刃而解。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风终会止,我们是坐待黄沙漫天、尘埃落定,还是植一片绿林,闻风而动、除尘阻沙?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这首先应是意识问题。

·END·

欢迎点赞在看留言

关注Aliang,听Aliang说

现在,还有人不把声誉风险当回事儿吗?
你若喜欢,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