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书推介丨《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拜泽尔著,陈晓曦、张娅译)
后康德观念论何以可能?
来一场18世纪末理性危机巡礼,
第一部展现康德和费希特之间
这段时期的哲学通史。
《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
【美】弗雷德里克•拜泽尔 著
陈晓曦、张娅 译
978-7-5720-2447-4
上海教育出版社丨2024年2月
张娅: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伦理学、儿童哲学研究,发表数篇论文,并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康德、哈曼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崛起 第一节 哈曼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第二节 伦敦皈依及其哲学后果 第三节 1759年夏:狂飙突进运动的酝酿 第四节《纪念苏格拉底》 第五节 康德、哈曼与乐观主义的论战 第六节 儿童物理学的惨败 第七节《袖珍美学》和18世纪的美学 第八节 “元批判”的起源、内容和后果
第二章 雅可比和泛神论之争 第一节 泛神论之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德国斯宾诺莎主义的兴起,1680—1780年 第三节 关于莱辛的斯宾诺莎主义之争 第四节 争论的哲学意义 第五节 雅可比对理性的第一次批判 第六节 雅可比对理性的第二次批判 第七节 雅可比对信念辩护
第三章 门德尔松与泛神论之争 第一节 门德尔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对理性的捍卫 第三节 门德尔松的噩梦,或确定方向 第四节 批判斯宾诺莎主义和纯化的泛神论 第五节 门德尔松对康德的不公开批判
第四章 康德、雅可比和魏岑曼之争 第一节 托马斯·魏岑曼的《后果》 第二节 康德对泛神论之争的贡献 第三节 魏岑曼回应康德 第四节 雅可比对康德的攻击
第五章 赫尔德的心灵哲学 第一节 赫尔德与18世纪的心灵哲学 第二节 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 第三节 哈曼与赫尔德关于语言起源之争 第四节 赫尔德的发生学方法 第五节 赫尔德的活力论原则 第六节 康德与赫尔德的争执 第七节 康德与赫尔德之争以及“第三批判”的由来 第八节 赫尔德与泛神论之争
第六章 洛克主义者的攻击 第一节 通俗哲学:运动的草描 第二节 洛克主义者反康德运动的大事记 第三节 伽尔韦事件 第四节 两位早期的批评者:塞勒与蒂德曼 第五节 洛克学派的首领费德尔 第六节 费德尔的圈子:蒂德与魏斯豪普特 第七节 好牧师皮斯托留斯
第七章 沃尔夫主义者的复仇 第一节 沃尔夫主义运动的主旨 第二节 革命与反动 第三节 沃尔夫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捍卫 第四节 康德身边的荆棘——乌尔利希 第五节 图宾根的棘手人物福莱特 第六节 普拉特纳的元批判怀疑论 第七节 埃伯哈特的公开辩论 第八节 沃尔夫主义运动的后果
第八章 莱因霍尔德的基础哲学 第一节 莱因霍尔德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莱因霍尔德与康德的早期争论 第三节 莱因霍尔德的《论康德哲学》与批判哲学转向 第四节 通往基础哲学之路 第五节 莱因霍尔德对康德的批判与基础哲学的目的 第六节 莱因霍尔德的方法论 第七节 莱因霍尔德的现象学计划 第八节 莱因霍尔德的意识命题与新表象理论 第九节 基础哲学的危机
第九章 舒尔茨的怀疑论 第一节 舒尔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第二节 舒尔茨的元批判怀疑论 第三节 批判莱因霍尔德 第四节 对康德元批判 第五节 舒尔茨的怀疑论的力量与弱点
第十章 迈蒙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 迈蒙的历史意义与他思想的统一性问题 第二节 迈蒙的怀疑论 第三节 无限知性的理念 第四节 微分理论 第五节 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 第六节 批判的中间道路 第七节 消除物自体 第八节 迈蒙的先验逻辑 第九节 可确定性原则 第十节 迈蒙与莱因霍尔德的争论 第十一节 迈蒙对战舒尔茨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海纳集│西方哲学研究丛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邓安庆 主编
所收拜泽尔作品:《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德国晚期观念论:特伦德伦堡和洛策》(即将出版)
·END·
近期回顾
尚文华:从“自身同一物”与“自在物”谈起——评黄裕生教授《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 卡罗尔: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或为文学辩护 王志宏:人的政治本性及其坚守——《孟子·许行陈相章》疏解 张娅:导向儿童自我成长的实践人类学
欢·迎·订·阅
欢迎订阅《伦理学术》
投稿邮箱:ethica@163.com或fudandeng@vip.163.com
关注公众号:Academia_Ethica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