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在新征程上凝聚青年社会组织
跟党奋进的青春力量
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部长 黄英锋
共青团常德市委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南坪街道竹根潭社区活动室组织志愿者开展“七彩假期 情暖童心”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8月17日摄) 陈思汗摄
➤青年社会组织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共青团将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深化改革、强基固本的战略依托,着力完善党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
➤共青团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党聚人作为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突出抓好青年社会组织的“关键少数”
青年社会组织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聚集特点和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如何提升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组织中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如何让青年社会组织在党的青年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效能更为凸显,一直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今年7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聚焦青年社会组织“建、聚、育、融”4个方面,提出了15项重点任务,对共青团更好地履行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发挥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力军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牢“建”这个基础,着力构建党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
加强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建设,充分发挥对广大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全面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共青团将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深化改革、强基固本的战略依托,着力完善党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依托青年社会组织打通组织、骨干、推优、凝聚、引导、服务全链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组织覆盖面和组织动员力。 2020年以来,团中央在县域基层部署实施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工程,指导每个县(市、区、旗)分别建设志愿服务、创业就业、文艺体育3类团属青年社会组织。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累计建设县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超过1万家,较2020年增长了5倍,每个县级团组织都有紧密协作的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在街道社区层面,团组织共联系培育各类形态多样的社区青年社会组织超过16万家,初步形成了基层团组织同青年社会组织紧密融合的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首先要建好、管好、用好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社会组织。《意见》首先对大力培育团属青年社会组织作出部署,提出重点在三类组织的建设上发力。 高质量建设县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把提升组织活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实施团属青年社会组织活力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带动、骨干引领、资源扶持、荣誉激励等路径,有效激发组织发展活力。同时,推动县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密切协同、深度融合,实现思想共育、活动共办、项目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阵地共建。 加大新兴领域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力度。把建立组织作为凝聚新兴领域青年的重要抓手,通过“自己建、联合建、依托建、整合建”等方式,在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文创青年、影视行业从业者、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中,自下而上培育、孵化一批共青团主管或发挥主导作用的青年社会组织。 培育发展形态多样的社区青年社会组织。按照青年业缘、地缘、趣缘分布和实际需求,积极培育发展共青团主导的社团、小组、社群等形态的社区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培育为民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文体兴趣类组织。同时,会同民政部门建立社区青年社会组织备案联络制度,完善社区青年社会组织支持保障机制,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青年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把准“聚”这个方向持续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有效覆盖
发挥联系青年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各级共青团组织适应青年聚集特点和动员方式的发展变化,积极拓展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的方式载体。据统计,全团推动成立的青年社会组织团组织数量增至7.5万家,较2020年增长1.5倍,紧密联系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超过1.1万家。团组织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覆盖面逐步扩大,组织化联系青年的成效凸显。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联系引领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亟需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密切联系机制。同时,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不同于传统的团组织建设,对其有效覆盖不是简单把团组织建设向青年社会组织延伸,必须创新思路,立足青年社会组织日常运行和分布聚集特点,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团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 《意见》就扩大对青年社会组织有效覆盖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突出重点。《意见》遵循“先易后难、先大后小、以大带小”顺序,以各地青年成员较多、社会影响力大、牵动性较强的青年社会组织为重点,强化直接联系、持续关注和重点引导,条件成熟的积极稳妥开展团建工作,逐步将其纳入团的组织体系。 二是创新机制。《意见》提出建立完善青年社会组织密切联系机制,实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联络员”制度,推动各级团组织将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作为固定联系点,实现每个组织都有至少1名团干部进行结对联系,主动了解状况、解决困难、指导工作。 三是不拘一格。坚决破除“先建团组织、再抓工作”的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固定的组织形态,以增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有效引领为目标,通过各类灵活多样的组织载体、工作载体、阵地载体、网络载体,拓展联系凝聚青年社会组织的方式渠道,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抓好“育”这个关键完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培养链条
青年社会组织是共青团为党发掘、培养和锻造优秀青年人才的“沃土”,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共青团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党聚人作为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突出抓好青年社会组织的“关键少数”。长期以来,持续策划开展“青社学堂”“伙伴讲堂”等一系列适应社会领域青年特点的教育实践载体,实施共青团“千联万聚常引”工程,做深做实思想引领、服务成长、作用发挥、人才举荐等工作。2020年以来,全国共有3600余名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被吸纳为挂、兼职团干部或团代表、青联委员,5000余名骨干人才获得各级团组织的表彰。 在此基础上,《意见》把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选拔培养作为重要着力点,按照政治统领、质量优先、来源广泛、规模适中、分层分类、作用突出的原则,指导各级团组织精准掌握、持续联系一批讲政治、能力强、有热情、懂治理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健全完善骨干选拔、集中培训、跟踪培养、典型激励、组织吸纳等骨干培养全链条。 首先,“广纳英才”。《意见》提出,将分级分类建立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人才库。团中央明确将直接掌握300名左右在全国层面有较强引领作用的青年社会组织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会同各省级团委联系掌握4000名左右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和枢纽人才,示范带动地市级、县级团委密切联系掌握本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 其次,“为党育才”。健全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培养机制,着力突出政治培养和思想锻造,将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纳入“青年公益人才成长行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现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骨干每年至少参加1次共青团组织的培训活动,着力锻造一批社会领域青年政治骨干。 再次,“人尽其才”。发挥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的能力特长和专业优势,为团的工作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提升团的服务水平。重点发掘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骨干,通过组织吸纳、表彰激励、典型宣传等各种方式,充实团的基层工作力量,示范引领更多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聚焦“融”这个目标构建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紧密协同的工作格局
青年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作的着眼点是构建共青团同青年社会组织紧密协同的工作格局,既要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充分融入共青团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团的工作中体现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作用,又要提升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助力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双向受益”。
近年来,共青团以实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项目为抓手,累计动员1.4万家青年社会组织投身社会建设,实施公益服务项目2.6万个,服务青少年568万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抢险救灾、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各个重点领域,充分彰显了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意见》立足当前实际和工作重点,明确了青年思想引领、提升组织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急难险重任务、创新社区治理、精准服务青少年等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工作紧密协同的6个领域,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体现出以下着力点。 紧扣共青团为党育人之责。促进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在青年思想引领上协同,把团的政治功能贯穿始终,创新思想引领方式,注重从社会视角做好党的理论青年化阐发,提升党的声音在青年社会组织中的亲和力、到达率,影响带动更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契合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之需。注重将共青团工作同青年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人才吸纳、资源筹措、项目运作、对外交流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找准工作切入点,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在辅助人才选拔培训、价值观塑造、凝聚力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年社会组织搭建成长发展平台。 顺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道。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必须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创新,让共青团的大局贡献度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公益理念实现有机统一,依托团的品牌项目和实践载体,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和奉献热情,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先锋作用,在“民之小事”里传递党的温暖,以此提高团的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拓展基层团的社会功能。
编 辑 | 彭友均
校 对 | 刘 昊 贾 泽
校 审 | 李 伟 刘 航
终 审 | 潘颖婷
点亮在看,为社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