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一燕:勇敢、独立、自由

2017-09-10 小江的时间缝隙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特别邀请了张德芬老师和江一燕谈一谈20、30、40,不同年龄阶段女人的成长”


江一燕,她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温婉恬静的周蒙,也是《南京!南京!》里勇敢倔强的妓女小江……在大家眼中她是聚光灯下明星,但是对于她来说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山村支教老师。


2006年,因为拍摄的需求,江一燕去到了广西山区,那里的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翻山越岭,走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他们的脚也因此被磨得又黑又肿;学校的环境也格外简陋,孩子们都挤在阴暗逼仄教室里;宿舍四面透风,还要四五个小孩挤在一个床板上睡觉……


面对眼前的一切,江一燕久久不能平复,之后每一年,她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到这里支教,跟孩子们吃住在一起,给孩子们开设了音乐课、美术课、手工课和体育课,帮助山区的孩子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有人觉得她太傻,也有人觉得是炒作,但是在她看来:很多人都告诉你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终要去的方向。


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就像是陈道明老师曾经为她的书作序:“皮相的光鲜不过数年,优雅和安宁才是终极人生。”





任何年龄的女人,要记得保持独立与优雅

文 | 江一燕





20岁,多给自己一些尝试的机会


20岁,是女人最爱幻想同时最无所畏惧的年纪。


我们跟这个世界交手的次数还不多,还在各种影视作品或是文字塑造的情境里幻想一切,学习、工作、生活相对简单而轻快,连烦恼可能都带着甜蜜的意味。这种时候,给自己创造更多认识世界的机会吧!去旅行、工作、交朋友,感受这个年纪的任性。


给年轻的自己多一点经验,哪怕当下还察觉不到这一切的意义。如果有机会跟20岁的我自己聊一聊,我一定会跟她说,别犹豫,想追剧,想看小说就尽情享受,想写故事就赶紧动笔,觉得自己有艺术天赋也别不好意思!

 

30岁,勇敢地做自己


30岁,我们开始尝试妥协和理解身边的一切,用更温柔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开始学会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成长叫做“责任感”。


30岁,不再有20多岁时的顾忌,只想更勇敢地做自己。


可能,也正是这种心态,我选择在今年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它记录我的生活,记录更多人的故事,把生活的勇气和责任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40岁,要学会内心的平和


40岁,我想应该是更加接纳自己和这个世界,这学会了 “内心的平和”。


这个阶段,已经经历了自己想经历的,重新回到最平实的生活,也多了分沉着。面对生活、工作、朋友、家人,甚至是矛盾的时候,变得理性和冷静。


当然,也更加懂得什么是空间,对亲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时候的亲密不是小时候一直黏在一起,也不是刻意地维护,而是自然地相聚,无意中在街头偶遇彼此问好再相约去喝杯咖啡,聊天的内容也不再纠缠于琐事。


我们各自成长为一个独立而优雅的人,从容而淡定地面对生活,也不会再为年龄的增长而担忧。





皮相的光鲜不过数年,优雅和安宁才是人生

张德芬提问江一燕 | Q&A







1.今天是教师节,这个节日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支教的过程中,孩子们教会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江一燕 

教师节对我来说是很神圣的,在我成为一名山区老师之前,对教师这份职业就充满崇敬。这种崇敬大多源自于我成长中的恩师,我非常幸运能遇到他们,并且受到良好的引导和鼓励。


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广西的大山里拍戏,是山区的孩子们迎接了我,他们会给我摘木瓜,为我煮玉米,那种真挚和淳朴的乡情,多年来一直留存在我心里。


在我还没成为他们的老师之前,是他们先教会了我感恩。而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能教给他们的、帮助他们的不多,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努力地想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多的认知自己,认知到自己的梦想,然后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此,我们努力做了“爬行者艺术十年培养计划”,目的就是帮更多山区的孩子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让拥有天赋的他们在更好的平台去学习,去接触艺术,我希望我能够引导他们,跟他们一起积极向上的生活。



2. 在您的身上有许多身份,演员、音乐创作人、作者、摄影师、山村老师、公号主,这些不同的身份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江一燕:

这些标签排列起来看似是不同的身份,实际上融合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违和。这些所谓的“身份”不过是我跟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途径,因为热爱,因为兴趣,让我有很多或大或小的梦想和目标,也让我充分体会到接触这些不同领域时的兴奋。


这些不同“身份”给了我最大的收获叫做“角度”,让我能拥有比从前更宽的视野和更多维的思考方式。


所有的这一切拼凑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江一燕,我不用转换,每一种经历都深入骨血,带着我体验下一种经历。




3. 您曾经用“旅人”来形容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您觉得与陌生的人相遇,最动人的地方在哪里?



江一燕:

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陌生”。你可以静下来,全然放松和真诚地去感受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更容易接近它们。


我们在生活中太容易忽略掉身边亲近的人了,对他们的爱与包容习以为常,以至于会有一些有恃无恐。反之对陌生人却有更多尊重和理解,也更容易被陌生人的善举打动。

 

旅途中我总是能拥有很多温暖的经历,就像这次在法国,我遇到一位老人,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但是我们相遇时他正要去坐滑翔伞 ,而且据他说他已经飞行了20多年了,即使现在他的身体已经残疾了,但是他依然还要勇敢的去滑翔、去飞行。这让我感觉到其实很多人都非常有勇气,他们在世界的各个地方生活着,或许正面对着困境,却依然坚持着,依然无畏地勇往直前。

 

我印象中还有一个很温暖的人,是我在非洲的时候遇到的南非小姐。她被河马咬伤了腿,但是她依然在做动物的保护工作,她说不会因为动物无意间伤害了她,就让她放弃去爱它们。

 

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很大,这些人的爱很大,很多人在不同地方都拥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力量。当你走遍世界的很多角落,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人生,因为你看到了更多,就会更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4. 您说“我的全部野心就是自由地生活。”但是大部分人都害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您觉得如何突破恐惧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江一燕:

一次又一次跳出舒适区,大概就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了。我始终都告诉自己,不要为了终点而错过一路美景。


我们都知道舒适区总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可是也是最消磨意志的,在每一个岔路口来临的时候,我的兴奋感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总会战胜迟疑,我愿意为了美妙的经历冒险,不走过山谷里崎岖的羊肠小道,怎么能拍得到日出时光线擦过山脊的惊艳?


都市里的我们太在意终点,总是一路狂奔,路过的却都是错过。如何突破离开舒适区的恐惧,我想,就是面对它,拥抱它,你会发现那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5. 提起您,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文艺女青年”,您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上的“标签”,您又是怎么看待外界对您的评价?



江一燕:

每个人其实都不应该被标签化,我们都是丰满而立体的存在,没有什么标签能够囊括我们。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我能够理解总是被贴上各种标签,被放在聚光灯下,优点和缺点都被无限放大。


面对一些捕风捉影和凭空捏造的事,也多了几分认命般地无力感。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也会跟我说,不要看网络上的评价,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怕影响我的心情。


因为大家对你的喜爱或是反感都源于你扮演的某个角色,或是展现的某一面,他们无法真的认识和了解你,因此我不再去计较这些,也尽量对此做到最大限度的宽容。


我想,认真过好我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才能让我踏踏实实对待自己的人生。



6. 陈道明老师曾经为您的新书写序:“皮相的光鲜不过数年,优雅和安宁才是终极人生。”您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您的生活姿态又是什么?



江一燕:

陈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在表演上,在生活态度上亦然。我非常认可这句话,也能够感同身受。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在意皮相的行业里,很容易迷失,很容易误以为有捷径可走。


但是实际上,能够在任何一条路上走得长远的人,所依靠的绝非皮相。内心的优雅和安宁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却是我一直在修炼的部分。


我的生活姿态,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倒不是说一定要满足自己每一个突发奇想的愿望,而是绝对不会欺骗自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任何感受,我都诚实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最舒适的与世界相处的模式。



7. 在您成长道路上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


江一燕:

在成长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应该是我的启蒙老师。当然,我在各个阶段都很幸运的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而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生活,包括做人方面也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明白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的人。


我记得以前我们参加摄影班的时候,因为小孩子用胶片很费钱,董老师都会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孩子们,并且来不会计较这些,只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我们大胆的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甚至带我们去旅行、去冒险。当然还有我的舞蹈老师,以及后来在北京舞蹈学院遇到我的声乐老师,我遇到的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在教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会教你做一个好的人。 

 



8. 您能送给处于不同年龄段、正在成长的女性几句话吗?



江一燕:

我觉得无论是处于哪个年代,我们都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书本和前人的经验固然好,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足够刻骨铭心,才能够真的磨练出人的品性。


不要拒绝改变,不要畏惧付出,因为你不知道哪件事会带给你机遇。


很多年前的夏天,我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时候,那是跟随董建成老师和摄影班的小同学们一起夏令营,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董老师那时也是年轻胆壮,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娃娃就奔向海边。后来还遇到大风浪,一群小孩躲在船里就像逃难一样惨白。但这些记忆足以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我后来那么爱大海,爱流浪,一定和从小历经的冒险有关。


那是一粒孩童时的小种子长成了勇敢,独立,自由的精神。因为所有不可预期的经历,我们才成长成为现在的自己,才会有更多惊喜。




20、30、40,女人的成长

文 | 张德芬



不同年龄阶段的女人当然有不同成长的“目标”,之所以说目标,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一样,有的人成长可能缓慢停滞,直到生命中一个大浪打来,才立刻有了巨变,不是不可能。


这没有好坏对错,所以我们这里提供“目标”,是给大家一个大概的标准,知道自己的进程如何。 


20岁,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


20岁的姑娘,应该要知道自己的重要特质是什么。


这些特质包括了:热情、善良、勇气、知识丰富、乐于助人、爱出风头(有人看就来劲儿,不是坏事),善于言辞、美貌、机灵、反应快、做事麻利、考虑周全、喜欢收集资料、喜欢为人介绍、喜欢社交…….等等,都是我们可能拥有的素质。

 

这些就是你与生俱来的一些不需要特别努力、训练就能够自然而然活出来的特质,在展现这些特质的时候,你会特别的光彩照人,或是非常的舒适自在。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和人的互动当中,去观察自己的特质,和其他人的特质有什么不同。如果觉得没有着力点,可以去请教老师、同学或是长辈,由其他人的反馈当中,去看到自己。

 

我相信,我们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实验室,你要带着研究、实验的精神,来打探自己。与此同时,也可以试着在工作中、生活中去看看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是与妳的特质配得上号的。如果在这个年龄,你能够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你一定兴致高昂,而且不觉得疲倦的。

 

所以,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重要特质,是20岁女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目标。


30岁,成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人


到了30岁,应该是“而立”的阶段,这时候应该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潜意识里面有哪些动力在推动你的人生往前走(请参考我的书《活出全新的自己》)。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成长脱离原生家庭的控制和影响。

 

30岁了,应该看得出来自己在生命当中,总是有些类似的事情会不断发生,总会感到一些相同重复的情绪,这些就是你的人生模式,通常都是天生并且从原生家庭那里带过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试着去找出来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加以疗愈。

 

比方说那些和父母始终牵扯不断的未断奶成年孩童,或是对父母心怀怨恨以致于无法成功快乐的受害者,这些都是有轨迹可寻的。


我们内建的这种掌控人生的程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时时操控着我们。只有认出它来,誓言不受它的欺骗和影响,我们才可能突破这些限制,成为情绪上成熟的人,才能拥有各种美好的人际关系。(请参考《爱到极致是放手》)。


40岁,你要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


40岁的时候(不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规划就要非常清晰、有概念。


你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不想结婚,如何因应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日后的生活计划——是要独居还是与友人同居?

住在哪个城市?


如果有家庭的话,孩子未来的教育、父母年老的奉养,都是需要这个时期的女人提早就计划好的。

 

一个已经开始落地执行的、清晰、有目标的人生计划,是40岁的女人应该拥有的。



德芬说



关于“能力”


张德芬: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有三个,那就是:自我觉察、反省、改变。我会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跟大家分享更多的心灵成长的内容,与大家一起遇见未知的自己。



关于“成长”


张德芬:在我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他始终以我为荣地支持我,让我觉得有一座山在我背后,非常有安全感。


关于“年龄焦虑”


张德芬:年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是你焦虑就能不让自己岁数渐增的。在每个年龄活出那个年龄段的风采,就能减缓焦虑。


20:找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

30:修复自己成长背景的创伤;

40:开始执行一个清晰、有目标的人生规划。


···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与江一燕微信公众平台共同策划。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