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地质大学,生日快乐!

矿业界 2022-10-07

她从新中国建设伊始的筚路蓝缕中走来,向激荡着地质强国梦的时代浪潮中走去。她从脚踏实地的勤奋进取中走来,向仰望星空的高蹈超迈中走去。她从风雨兼程的历史考验中走来,向金石为开的至诚初心中走去。没错,她就是中国地质大学!
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迎来了69岁生日
69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中国地质大学
为国而生,与国同行
广大校友也纷纷为母校送上祝福





今天,在该校校庆70周年倒计时1周年之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也分别发布了7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以及70周年校庆主题及校庆标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70周年校庆主题为“新北地,新征程”(点击查看详情)

    
关于标识,地大(北京)这样说3款70周年校庆标识分别以“地”“北地”“石”为设计主体,特色鲜明、造型美观、构思巧妙、相互呼应,生动、形象、系统地阐释了校庆主题“新北地 新征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70周年校庆主题为“七秩荣光,逐梦未来”(点击查看详情)

    

关于标识,地大(武汉)这样说

70LOGO的整体造型由矿石自然形态演化而来,矿石可持续发展的节奏延伸出的力与美,生动诠释了地大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矿石朴实、真切、刚强和坚韧的品质,与地大“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和“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石碑铭刻历史。雕刻的1952-2022字符,直观呈现地大70年历史,寓意地大基业长青、英才辈出。八条光线穿插其中,形成八块光面,代表理、工、文、管、经、法、教、艺八大学科门类。八线八面暗喻着地大由单科性高校发展成为学科适度综合的高水平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专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了耀眼光芒的办学成就。

LOGO的色值选用“周年红”,比普通的大红更加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周年红”不仅可以突出70周年校庆的喜庆庄重氛围,而且也体现了地大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厚重底色。


此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还在11月7日当天正式发布、启用了新版校徽(点击查看详情)


    

关于新校徽,地大(北京)这样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校徽整体造型为字母U与含苞待放的花蕾形态融合,颜色为地质蓝,由核心元素、中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1952”组合而成。核心元素为象征地质学科的“地质锤、指南针、放大镜与地球经纬线”。新版校徽融合了巍巍学府悠久深厚的特色学科文化底蕴与开放进取的创新意识、雄姿英发的时代精神,蕴含着学校对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今天,矿业界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所新中国地矿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国地质大学。

一、


这是地大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那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统计表明,1949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矿山300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这些资源支持不了新中国的发展,想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有地质矿产事业的基础支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并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1952年,李四光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在北京地质学院的首届开学典礼上,李四光动情地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随后挥笔题下“发掘祖国地下宝藏”几个大字,开启地质人才培养和地学研究的新纪元。
建校时,校区主要是在原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原北大工学院。1953年初,在北京西北郊的文教区三圣庵附近(现校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施工,开始建设新的北京地质学院校区。1954年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师生们开始到新校区上课。
为突出学校的工科性质,1957年1月-1958年10月期间学校曾一度改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强调了勘探工作。1960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
1970年迁校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湖北省先后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次年武汉市批复同意学校选址于东湖之滨南望山南麓。
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1978年,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设立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校园又开始重生。

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地质矿产部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在11月7日,北京和武汉同时挂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匾。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在武汉的部分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的部分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


这是今天的地大(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16个学院、41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16898人,其中本科生8443人、硕士研究生6464人、博士研究生1779人、留学生212人。学校占地面积525843平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1人,专任教师976人,其中教授276人,副教授357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65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5人,北京市青年名师3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加强科学布局和组织策划,在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在青藏高原地质演化、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超深钻探和极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5年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4项。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学校将推进大学科建设、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等“五大”建设,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北京)




三、


这是今天的地大(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3254人,其中教师185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464人,教授539人,副教授984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23个学院(所)、67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30239人,包括本科生18080人,硕士研究生9302人,博士研究生1916人,国际学生941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6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
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武汉)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武汉)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武汉)

👇 点击照片,看看今天的地大(武汉)

资料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

往期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

地大(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



大学子yyds,提前锁定奥运会冠亚军!



“5G+工业互联网”建设提速,矿业发展迎来重要变革!



正式进军锂市场!力拓156亿布局塞尔维亚锂矿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