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倪方六 | 国宝金缕玉衣,当年竟是被盗墓贼嫌弃的

倪方六 搜历史 2018-09-21

本       文       约      31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在中国考古大事记上,1968年7月20日,是一个不能遗漏、必须记载的日子。这一天,在河北满城汉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史书上记载、却从未见过的“金缕玉衣”。


墓主玉衣穿反了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同墓异穴),位于河北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此施工时偶然发现,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

从当年7月12日起,河北满城汉墓的考古清理工作,已推进到了地宫中最重要的后室。后室也是主室,这里是墓主刘胜的棺椁所在,最贵重的随葬品一般都在这里。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判断,必能找到重要收获。

满城汉墓一号墓平面示意图

打开后室石门发现,主室顶部的石板已塌了下来,庆幸的是,棺床正上方的两块还悬上面,这避免了对棺床文物的破坏,刘胜尸身穿的金缕玉衣得以完整保存。

满城汉墓考古现场

棺椁已完全腐朽,棺床上散落着漆皮、金属棺饰。7月20日下午,开始清理棺椁堆积物,考古人员很小心,用小铁刀、竹签和长毛刷等工具,一点一点搞,由上而下、层层拨开,清除上面的漆皮和朽木灰堆积层。堆积层清理后,令人惊喜的东西——“金缕玉衣”暴露了出来。

这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迄今最完整的一件,在场的考古人员也是第一次见到玉衣。多年以后,时任该项目负责人的中科院考古所专家卢兆荫回忆起当年场景时还很激动:“当时兴奋的心情,真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7月22日,郭沫若来到考古现场,他对出土文物看得很仔细,重点看了其时尚未起取的后室随葬品和棺床上的金缕玉衣。

郭沫若在满城汉墓考古现场

棺床是由汉白玉石板铺成的,墓主刘胜的尸骸早已腐烂不存,套在尸身上的玉衣成了空壳,但模样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出收殓时的模样:整个尸身被完全罩在玉衣内,呈仰身直肢状,双手放于腹部,头西足东。根据双手放于下腹的情况,玉衣应该在刚倒头后不久即穿上,尸身尚没有僵硬。

由于被塌掉的棺椁板压平,玉衣扁了,特别是头部已完全瘪了下去,不过中间的鼻子很突出。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由于现场提取难度非常大,考古人员研究后决定,将玉衣原封不动地原状取出,运回山下的临时库房。考古人员自制金属网和托盘,将玉衣分为上身和下身两块分别起取。为了防止在提取和运输过程中散乱,还用石膏作了固定。

满城汉墓刘胜玉衣出土现场

在室内提取玉衣时,专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玉衣前后两片异常,不合身,胸前那块下部宽大,呈臀部形状,而身后腰部位则较鼓。刘胜生前是畸形?不应该。分析后认为,可能是收殓时比较匆忙,负责收殓的人不小心将玉衣穿反了。当时气氛紧张,又不便重穿,只能将错就错,把玉衣硬套在尸身上,所以看到的是这种样子。

而再看下身裤子的穿法,也证实了上述推测。玉衣裤筒的开缝处应该朝下,而左右两条裤筒的开缝都朝上,也穿反了。


玉衣其实不是“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较为肥大,墓主刘胜生前应该是一个大胖子。修复后的玉衣全长1.88米,共用了2498块玉片;编缀玉片的金丝使用量,超过2斤,约1100克。

因为是金丝编缀,故称“金缕玉衣”。除了金缕玉衣,还有用银丝编缀的“银缕玉衣”,用铜丝编缀的“铜缕玉衣”和用非金属织丝编缀的“丝缕玉衣”,自然,金缕玉衣档次最高。西汉时对贵族死后穿什么样的玉衣并没有明确规定,皇帝、诸侯等都可以穿金缕玉衣,但到东汉时便讲究了起来,一般帝王死后才可以使用金缕玉衣。

玉衣其实不是衣,古代也无“玉衣”一词,“玉衣”是现代人叫出来的。汉朝时称“玉匣”,也写作“玉柙”。《东观汉记·梁商》即称:“梁商薨,给赐东园锵车、朱寿器、银镂、黄金玉匣。”这里的“黄金玉匣”,就是金缕玉衣。

玉匣实是一种供贵族死后使用的“尸饰”,有凉尸之考虑,利于尸体防腐,盛行于东西两汉。因为包裹在尸身上,看起来似一种尸袋,故古人视之为“殓服”,其与古埃及法老下葬时用的一套黄金“行头”,其实是一样的功能,不同的是,认为“玉有灵气”的古代中国贵族更青睐玉制的。

玉衣是一片一片连缀起来的,一般由头套、上衣、裤子、手套、鞋子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做好后合缀起来,再加上一层布帛作为里衬,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匣,当殓服来用。

刘胜的玉衣正是这样,制作时考虑了身体部位特征。如头套,上面还有脸盖。刘胜玉衣脸盖由126块玉片组成。脸盖上有意做出眼、鼻和嘴的样子。用于刻划双眼和嘴的玉片较大,而鼻子则由5块长条玉片并在一起做成的,呈鼻子形状。上衣则由四整块玉片组成,分别是前后两片,再加两只袖子,每只袖筒从腋下至袖口有开缝,展开就是一整片。

满城汉墓刘胜玉衣(修复后)

身体特殊部位则采取特殊处理手法。如刘胜下体生殖器部位,便将玉琮改制成为小盒。刘胜是男性,如果是女性,会用整块玉片,覆盖于下体。

在刘胜玉衣内还发现了玉璧,共有18块。这些玉璧大小不一,但排列有序,十分有讲究。其中前胸部位13块,后背有5块。前胸当中竖排3块,两侧各竖排5块。这些玉璧与玉衣一样,也是用布帛连接起来的。

穿了玉衣,为什么里面还要放玉璧?应该是先秦葬事遗俗,系一种下葬组合。玉璧、玉琮是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象征天地、阴阳。《周礼·春官》“典瑞”条称:“疏璧琮,以殓尸。”一般玉璧置于身后,玉琮摆于胸腹,此即东汉郑玄所谓“璧在背,琮在腹”,刘胜玉衣发现的18块玉璧,证实这种葬俗在西汉时仍存在。


盗墓者不要玉衣


在刘胜玉衣出土之后,中国考古界又发现了几件玉衣。在刘胜王后窦绾地宫的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件女用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耗费金丝约600克。

而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赵眜墓中同样出土了一件玉衣;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发现了玉衣,并于2002年成功复原。

赵眜的玉衣是一件“丝缕玉衣”,作为一方之王,为什么不用金缕玉衣?至今还是谜。赵眜玉衣发现时,内里尚存他的残存骸骨,但整个已完全塌下,被压扁了,紧贴于棺底。因为是丝缕,玉衣的多数玉片已散乱,整体移位,但头套、衣身、袖筒、手套、裤筒、鞋子各部分大致还能够看出来。与满城汉墓一样,赵眜的玉衣内也发现了玉璧。

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修复后)

现场条件有限,赵眜的玉衣最后也放弃了现场提取,采用满城汉墓同样的方法,将玉衣连同当年的贴身随葬品,整块取出,送到临时库房保存。但当时的广州也没有修复条件,最后将整取的玉衣,与整取的铠甲一起运回北京,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历经3年才修复成功。

与刘胜的金缕玉衣是玉片钻孔编缀不同,赵眜的丝缕玉衣所用玉片大多没有孔,只有头套、手套、鞋子是玉片钻孔编缀起来的,衣身玉片用窄丝带作对角,粘贴于麻布上而成,修复难度远大于刘胜的玉衣。

修复后的玉衣1.73米,显示赵眜的体型远矮于刘胜。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291块,比刘胜的玉衣少207块。

就所用玉片数量而言,目前国内已修复玉衣中,用玉片最多的,是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共用玉片4248块,编缀修复用了3斤多金丝,达1600余克。修后的狮子山玉衣长1.74米,墓主身高也矮于刘胜,与赵眜差不多高。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修复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出土玉衣中,所用玉片竟然都是废旧玉,或是用边角料加工而来,而不是精玉。如南越王赵眜的玉衣,便是利用废旧玉器和边角料切成的,因此玉片的厚薄不一,切成的玉片边缘多数都未磨平,很粗糙。同样的,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所用玉片,也是用废旧玉器残件加工而成的,部分玉片上保留有原器物上的花纹和图案。

因为玉衣所用玉料都是杂玉,过去盗墓者对玉衣没有兴趣,在他们眼里,编缀玉衣的金丝、银丝才是“值钱货”,盗墓者常会将金丝抽出,而将玉片遗弃。这种现象为现代考古所证实,如徐州狮子山汉墓,考古人们在现场看到,玉衣已被盗墓者拽出,玉片散落在玄宫、内墓道和盗洞中,这便是盗墓者当年抽取金丝后造成的。

前几年笔者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曾去陕西调察西汉陵墓被盗情况。当地人告诉我,以前在一些大墓附近很容易找到玉片,没有人要,后来才知道是玉衣上的,过去盗墓者不拿玉片当好东西。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260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