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迷糊 | 打过杨应龙皇太极张献忠,二十四史唯一女将军是这样炼成的

林迷糊 搜历史

本       文       约      4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假如一个女性穿越回到明朝,有什么任务,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

在体制内积军功封侯,大概得算一个。这里的关键词,是“在体制内”,自家院里做“天下兵马大元帅”不算。这任务的难点,首先还不在于你得武艺高超,而在于,首先你得能参军,然后你得能长期从军,不断积累军功。最后你得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与褒奖,拿到那个爵位。

花木兰、穆桂英,只是文学形象,真实历史中,我天朝基本不征女兵,更绝少给女兵升官的机会。放眼天下,要长期为女将,唯有去云贵川湖广的“少数民族地方”,做一名女土司。明律,土司亡故或下狱,孩子十五岁之前,土司之妻可以掌权,实际执行中则屡有放宽。

明末女将秦良玉,整部二十四史中唯一一位积军功封侯而进入正史列传的女将,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嫁给土司—当上土司—成为名将—积功封侯”的道路,一路上尸山血海。


1


秦良玉嫁给“石砫土司”马斗斛的长子马千乘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关于秦家,我们所知有限,只知道秦家可能很早就落户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按今天的民族划分,那里是土家族聚居区。秦良玉的父亲秦葵,是一名贡生,熟习阵法,算得文武双全,更难得教子有方,秦良玉这一辈中,知兵善战的,不止良玉一个。其中以良玉天分最高,至少秦先生是这么说的。

至于土司马家,其实并非土著,而是南宋初年到来的外来征服者,他们当时来剿灭的对象,呵呵,姓秦。白云苍狗,几百年下来,秦家马家早已好成了一家。


2


马千乘与秦良玉夫妇的年纪,有些模糊。多数人认定的说法是秦良玉生于公元1574年。不过,据亲眼见过秦良玉的朝鲜使臣记载,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已是天下名将的秦良玉,看起来只有三十五六岁,儿子十六岁。若以秦良玉1574年出生来算,万历四十八年自己四十六岁而儿子只有十六岁,三十岁生子,在那个年代,确实少见。

不管夫妇二人当时多少岁,可以肯定的是,二人的成名战,在万历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的“播州之役”,那一年,秦良玉也许只有十几岁,至多不超过二十五岁。

秦良玉雕像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带,播州之役的起因,还是土司叛乱,播州土司杨应龙起兵造反。这一战现代人未必熟悉,在当时却是耗资甚巨,震动天下的大仗,名列“万历三大征”之一(另两征为有名的朝鲜之役,和不那么有名的宁夏之役)。

调土司兵平灭土司叛乱,即所谓“以夷制夷”,是大明朝的惯例。已经是石砫宣抚使的马千乘奉命率土司兵三千参战,良玉率五百士卒押运粮草。夫妻二人的首战是伏击夜袭的敌军,把想偷食吃的夜猫子抓了一个大花脸,还不算完,一声虎吼,追击了好几十里,连拔对方七座营寨,至斩将夺旗,方才罢手。小两口一战成名天下知,功列南川各路之首。

这一战后,良玉没有为自己请功,却已然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

此后十几年间,虽然周边依旧“丛林”,石砫地方却大体安宁,秦良玉为马千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马祥麟;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在播州之役中崭露头角的“白杆兵”训练得成熟壮大起来。


3


白杆兵,以其所执的武器而得名,不上色的韧性极好的白蜡杆,一头有锋利的钩刃,另一头是份量颇重的铁环。钩刃用来杀敌、钩马腿,铁环可以当铁锤使,钩环相连,可以组成“攀登杆”,攀登悬崖峭壁,非常适于山地作战。

秦良玉训练的白杆兵

十余年间,虽无大仗,白杆兵却已成为公认的川省土兵劲旅。

明代土司兵能打,是出了名的。从嘉靖年抗倭那时起,官军打不过就调土兵帮忙,已成惯例。在戚家军等“新军”横空出世之前,能和倭寇正面白刃对刚而不落下风的,几乎只有土兵。戚家军著名的“鸳鸯阵”,据说还是脱胎于广西田州土司的岑氏兵法。此说真伪不好说,但岑氏兵法七人一组,分工配合同进同退的打法,确实和“鸳鸯阵”有几分相似。

在这样一群悍勇的“邻居”当中,能出挑拔尖,大为不易。

史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秦良玉十几年大体太平而幸福的时光,走到了尽头。这一年,马千乘据说是因为身染痢疾时怠慢了监军太监,被诬告入狱,在狱中得不到治疗,竟一命归西。朝廷追究起来,觉得马千乘并无大错,考虑到马祥麟只有九岁,秦良玉文武全才,遂授命秦良玉接任石砫宣抚使。

此后的三十五年间,秦良玉再没有得到多少舒服日子,其间两次北上勤王,又两次回兵平叛,正是大明王朝从东北到西南战火连天的缩影,无数的人,将在这些战火中倒下。


4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两年后,公布“七大恨”,起兵反明,再一年,大败明军于萨尔浒。1620年,清兵大举南下,意图挟萨尔浒大胜之威,给大明朝的正门上狠狠来上一脚,看能不能把整栋房子给踹塌了。秦良玉奉命携兄秦邦屏、弟秦民屏、子马祥麟率白杆兵三千北上。朝鲜使臣在北京通县看见秦良玉,应该就在此时。

次年,公元1621年,为解沈阳之围,土兵出关北进,在沈阳已然失陷的不利情况下,与努尔哈赤的主力相遇于浑河。

浑河之役,是萨尔浒大捷之后努尔哈赤遭遇到的最坚决最残酷的阻击战,先期渡河立足未稳的白杆兵,居然能面对敌方绝对优势兵力,先后败白、黄两旗,差一点儿就冲乱了后金军的阵脚,这是连战连捷信心爆棚的努尔哈赤所没有料到的。情急之下,努尔哈赤急调后军驰援,李永芳重金收买沈阳城里刚刚俘虏的炮手,拉出沈阳城里俘获的大炮猛轰,才总算击破面前土兵的顽强抵抗,秦邦屏战死,两千白杆兵,几乎全部阵亡。秦良玉在战局危急的时刻,强渡浑河,于重围中救出弟弟秦民屏,抢回兄长遗体,破围而出。

浑河之役,明军虽败,却以血战遏止了萨尔浒之后金军不可阻挡的势头,守住了山海关,拉开了此后漫长而复杂的关外战局的序幕。所谓“以万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是对这一战恰切不过的评论。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以战功进二品(世袭之宣抚使最高品级为从三品),封石砫总兵官,回军西南。1623年以主力身份参与平灭彝族叛乱。叛乱虽平,却不幸失去了弟弟秦民屏。

七年后,崇祯二年底,皇太极千里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可能已经年过半百的秦良玉第二次奉命北上勤王。

这一战,史称“己巳之变”,就是最终要了督师袁崇焕性命的那场北京保卫战。秦良玉部以助攻身份参与了祖大寿指挥的永平、遵化收复战,并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亲自接见。“真龙天子”还写了四首诗来褒奖秦良玉,其中这首,大约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

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崇祯皇帝赐给秦良玉的平金绣龙凤袍

祖大寿拼命立功的表现没能救得了袁督师的性命,走在回家路上的秦良玉,心里想的是什么,已然无从知道。

与此同时,穷困潦倒的陕北人李自成,最终走上了兵变造反的道路。第二年,24岁的无业游民张献忠在米脂加入义军。秦良玉,大概不会想到,她此生最后也是最可怕的对手,将是这两个陕北人。

秦良玉与张献忠的第一次正面对抗,是在崇祯七年,张献忠攻破夔州,秦良玉率军驰援,败张献忠于城下。这一仗似乎不是特别激烈,张献忠更喜欢四处游走,寻找容易攻破的目标,白杆兵这种训练有素有纪律不要命的军队,他不愿意死磕。

张献忠脑子活。六年之后,崇祯十三年,还是在夔州,脑子不够活的罗汝才,与白杆兵正面相撞,惨败,大旗被人夺了,副将被阵斩。作为义军主要力量的罗汝才部,经此一役,被打成了次要力量,并迅速走向衰亡。

仗虽然打赢了,秦良玉的心里怕不会有太多的喜悦。崇祯十三年,傻子也看得出来,大明要完。每一位选择忠诚于明朝的将领,都须有赌上全部身家性命的决心与准备。

秦良玉佩刀,三峡博物馆


秦良玉甲胄,三峡博物馆


5


最严酷的考验,说来就来。崇祯十三年,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驱赶之下,数十万农军,铺天盖地,洪水猛兽一般涌向四川,急于破网而出的张献忠,手下兵力已经多到连自己都数不过来,川东形势全面告急。挡在张献忠正面的,是四川巡抚邵捷春,手下弱兵两万,此外可以倚重的,就是永宁宣抚司张令,和石砫宣抚司秦良玉。

秦良玉相当看不上邵捷春,她对颇通兵策的退休绵州知州陆逊之说,邵巡抚不懂军事啊,他自己守重庆,把我放在离重庆这么近的地方,把张令放在黄泥洼,没有一只队伍去抢占高地,一旦张献忠的骑兵从高地冲下,张令必败,败兵冲击之下,一定会带动我的营盘,我又怎么能协防重庆……我死不足惜,只是这样的死,真让人不甘心!应该前进占领高地,重庆或许还能保住。

邵捷春其实并非草包,他有自己说不出口的难处。上司杨嗣昌的命令,是令他放弃大昌等地,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于重庆地区。邵捷春却深知此安排所隐藏的巨大的风险:一旦重庆守不住,张献忠的兵马将如水银泻地般突入整个四川盆地。十面合围,看似好计,却需要高度协同以达成迅速的“合龙”与“聚歼”,他杨督师做得到么?指挥得动贺人龙、左良玉这些“诸侯”么?再则,杨督师虽说对皇上忠心耿耿,排除起异己来,却是绝不手软,一旦“诱敌深入”失败,自己的“失地之责”是断不会有人分担的。思虑再三,邵捷春终于决定“抗令不遵”,前进至大昌、巫山一线设防,却由于政令不一,将校不和,终于没能堵住张献忠。邵捷春兵败下狱,于狱中服毒自尽;而秦良玉,最终仍不得不面对她最不愿意面对的局面:在张令兵败后逆败兵之潮而上攻击张献忠。

张令的溃败,比秦良玉设想过的最坏情况还要坏。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年过七十仍然能拉五石弩、“中必洞胸”的军中“神弩将”,居然一个照面就被对方一名二十岁的小将射杀。张令的部队,是在没有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的情况下溃败的。

射杀张令的小将,名叫张定国。几年后,他将归降南明,恢复旧名李定国,成为逼得孔有德兵败自焚,阵斩清亲王尼堪的一代抗清名将。不过,此时,他还是张献忠的人。

秦良玉趋救张令不及,后退避敌又有违守土之责,转身之间,已与洪水一般铺天盖地而来的张献忠主力碰撞在一起——史籍中查不到这一战的详细描述,《明史》只淡淡地写了一句“所部三万人略尽”。

秦良玉突围,单骑驰见她曾经相当看不起的邵捷春,对他说:我回去,还可以动员两万人,尽散家财,可以支付一半军饷,您再出另一半,事尤可为。

我一直认为,这才是秦良玉最体现名将之能的时刻,自古胜仗好打,败仗难捱,在实力损失大半的情况下,依然有信心可以动员全部剩余的力量,平日威信之重,治军之严,于是可见;全军覆没之下依然能冷静计算形势、军需及后手,亦非常人所能为。至于认定再动员两万人便事有可为,只能有一个原因:对方在这场“胜仗”中亦已元气大伤。

但邵捷春面对浑身浴血的秦良玉却只能苦笑。他已经完全无钱可用,而杨嗣昌是绝对不会伸出援手的。对于他来说,要做的事,能做的事,都已经做完。

大明朝真的要完了。

良玉叹息而出。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张献忠入川了。


张献忠


6


此后继续的挣扎与奋斗已无需详述。继任的四川巡抚,已经无法于分崩离析中组织起有效的多点防守。一年后,如邵捷春所担心过的那样,张献忠破网而出,夜驰三百里突袭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闻讯忧惧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张献忠后来几乎占领了整个四川,对各路土司攻击、打压、劝降,招数用尽,却好像从来没有打过石砫的主意,既不遣使招降,也从未派兵攻击,就由着石砫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继续打着明朝的旗号,自始至终。

看来,他对入川的那场“胜仗”,也印象至深。

公元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秦良玉病逝。去世的日子,一般认为是阴历五月二十一,阳历7月11日,也就是整整370年前的今天。

良玉封太子太保,永贞侯,是去世后永历王朝的追封。“封侯之路”,她生前并没有走到终点。不过,对于一名曾在天翻地覆中十余年间挺身逆流而上的女将来说,这些细节,实在已毫不重要。

位于石砫的秦良玉墓


7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再次攻陷已然残破的襄阳城,秦良玉之子马祥麟战死襄阳,享年三十八岁。

朝鲜使臣眼中的秦良玉,身高体壮,一身男装,“能文墨,熟兵书”,使一对非常重的“八十斤双剑”,“吹角打鼓乘轿而气势颇壮”。

满清一朝,改土归流大为加速,体制内留给女子的最后一条名将之路终告封闭。下一次女将登场的时候,扮演的将是义无反顾至死方休的反叛者角色,主角的名字叫王聪儿。不过,那已是另一篇故事了。

说起来,国朝女子,似乎没有什么任务,是她们不能完成的。只要在桎梏的铁壁上有一道缝隙,便能挤出庞然一棵巨树来。


-  推荐阅读  -

林迷糊 | 这个胖子,靠什么成了臣民爱戴的领导人?

林迷糊 | 为什么聪明绝顶的嘉靖学不会做一个好皇帝

林迷糊 | 其实你不知道,皇帝就喜欢朝人要童男童女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海蒂

这是第 24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