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虹斌 | 战乱时期女性有“性别优势”?要多无知才会相信

侯虹斌 搜历史

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最近,某位知名情感博主谈了“慰安妇”的问题,认为这是女性的“性别优势”,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番言论不可小觑。因为该情感博主的信徒非常多,号称拥有中国最大的情感咨询公司,还有一套非常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一个公众号在采访她时,她说道:

“你们觉得慰安妇可怜吗?那你们想没想过同时期的男人更惨,都被打死了,女人至少还能留下一条命。所以你看,就算遇到战争,女生还是有性别优势的。只要你发挥好自己的女性优势,各种好处就会源源不断。”

这番话,并不是断章取义,因为在她自己的公号文章中,多次用类似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虽然在很多title很大的官微连番讨伐下,她马上道歉了,但该情感博主的“性别优势论”是其立论基础,她是坚决不会动摇的。

“战争中女性存在性别优势,虽然被践踏侮辱,但是女性可以活下来。”这是她的原话。好,我们就不进行道德批判了,用历史来分析一下,战争中女性中是否真存在性别优势。



关于“慰安妇”的研究报道和资料较多,事实确凿,无需我再全面分析了。我仅举一篇严肃的学术报道为例。

《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3月有一篇论文《惨绝人寰:中国籍“慰安妇”遭受的性奴役》(作者:苏智良),里面凭借各种田野调查的个案、档案文献及日本老兵回忆等资料,完整论述了“慰安妇”群体被日军强行抓捕、殴打、性蹂躏及其遭受苦难的日常生活、精神伤害、死亡威胁等事实。

1938年1月,上海杨家宅慰安所

该文说,“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这两三千个据点里被暗中杀掉埋掉的中国妇女是数也数不清的,恐怕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此虽不是确数,但反映了这一制度戕害妇女的残酷性和人数之多。(资料来自日朝协会琦玉县联合会编: 《随军慰安妇——日本旧军人的证言》)

在20万名中国“慰安妇”中,能够熬到日军投降而幸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如海南石碌慰安所的300多名“慰安妇”中,经过4年的摧残共有200多人死亡。至1945年9月日军投降时,活下来的仅有10多人。

黄流日军机场慰安所原有广州籍女子21人,最后仅剩下4人。

感恩县新街市慰安所的40多名中国少女里,最后只活了10来人。

据估计,中国“慰安妇”中,有75%左右的“慰安妇”,在战争中被日军虐待而死,幸存下来的“慰安妇”只有25%左右。而苟活下来的,有些也已奄奄一息了。

慰安所门前的日本士兵

战争对所有人都是极其残酷的,无分男女。为什么有人会以为,战争时期,敌人来了,男人会被杀死,女人只需陪敌人睡上一觉,就安然无恙?这是做的什么梦?也许在该情感博主这样的情感作家眼里,想象着慰安妇是影视剧中的青楼名妓,能够靠“性”和“美丽”来保全自己。这当然是对历史绝大的无知和无耻。

逻辑上,该情感博主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她的所谓战乱中女人存活率高,找不到数据支持。即便在大屠杀和万人坑当中,现存资料中也轻而易举地看到大量的女性被杀;绝不会因为是女性,就会被怜香惜玉。而且,女性在屠杀之前,还要遭受更多的凌辱。



说实话,该情感博主并不是故意抹黑某一群人、侮辱那些灾难承受者(如慰安妇),她只是无差别侮辱所有女性,尤其是受难的女性。比如说,她就在微博中说过:

“女的黑奴有机会留下后代,男的都没有机会。黑奴解放运动时,被释放的黑奴都是女黑奴和农场主的后代,男黑奴断子绝孙了。被暴力毒打致死的从来都是男的黑奴,不是女的。”

看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谁告诉你,被暴力毒打致死的只有男黑奴,没有女黑奴?这是事实吗?数据呢?

在一个随便哪个男人都可能被毒打致死的环境里,女人,只需要羞答答地陪主人上床,就算得到宠幸了。这未免太天真了。她大概不知道,那些强奸完之后,女人就被扔去喂狗的事例吧。

在这些极端环境下,被奴役的男性和女性,都只是不值钱的工具,而且,可替代性很强;被主人强奸过,并不代表你变值钱了,也不代表你就变成了人,更不代表你就可登堂入室。仍然是生杀予取。

该情感博主的理论基础里假设:女性的所有价值就是为了留下后代,不管自己生活如何,与男性的关系如何,能留下后代,就是最大赢家。这个前提本身就是极其错误的。

而且,难道没有听过黑奴的“一滴血原则”?19世纪早期,美国人口普查人员曾入户寻找那些有跨种族结合特征的人,如果他们发现其中有“一滴”黑人血液,那个人就会被剥夺最基本的人权。黑奴的子子孙孙都是黑奴,奴隶子孙无人权。各种黑白混血的私生子是不被当初的美国主流社会接纳的。

女黑奴无法避孕,她们只是制造新奴隶的器官;有多少人看到隆起的肚子、绝望得自杀?

还有,那些慰安妇肚子里的胎儿,它们不是谁的孩子,更不是谁的后代,它们只是刺刀的靶子。

1944年3月,由中国远征军从拉孟日军慰安所救出的4名朝鲜“慰安妇”。右一孕妇为朴永心。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在这些战争当中,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有性别优势,更容易活下来?

五胡乱华,“战神”冉闵带领军队解救了被关押的汉族女子,其中有五万多人女子和冉闵的军队在一起。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这些女人又全部落入慕容鲜卑的手中,结果成为“军粮”,晚上这些女人被士兵奸淫,白天则被煮了吃,不到一个冬天就被吃完。

宋·庄绰《鸡胁篇》卷中:“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为‘两脚羊’”。男人还能征战沙场,女人就被人当作食物。

可能有人说,那些都是古代底层女性、底层村妇,不好看,没啥“性别优势”,所以才被杀嘛。有“性别优势”的美女就好多了。是吗?《晋书·石虎传》载,石虎的太子石邃“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直译过来,就是石邃挑那些美貌的宫女妃娥好好打扮,然后把她们的头砍下来装在盘子里大家一起欣赏。挑那些漂亮的女尼姑,白天奸淫,晚上烧了吃肉,分给大家边吃边猜是什么肉。

而且,青史留名的唐将名将张巡,被围城的时候,杀了自己的爱妾,煮给将士们吃,博得了好名声,鼓舞了士气。

至于战乱时,普通老百姓因为逃难时怕妻女受凌辱,士大夫们怕妻妾被玷污,又嫌她们脚小走不快,逃走之前,先让女人上吊或跳井,或者杀了她们,以全“清白”,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事实上,除非是战场不在本土的现代战争(比如二战),才会出现男性死亡率比女性高得多的情况,因为女性参战比例很小;但在古代,尤其是中国的改朝换代的战场上,战争行迹之所过,千里尸横,白骨累累,无分男女老幼,尽皆扑灭。男女存活比例差距并不大。



战争,尤其是不义之战,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极为残酷的。

帝王将相都是男性,他们的死亡可以上史书,妇孺却无法在历史留下痕迹;即便到了抗战时期,史书上记载的也大多是男人主宰的战役,以及他们的牺牲,几乎看不到女人的踪迹。这导致有些人有错觉,以为战争只有男人倒霉,女人顶多就在后方缝缝衣服做后勤。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最有名、也较早的一部研究“强奸文化”的是,美国苏珊·布勒米朗《违背我们的意愿》。她在第三章中写道:

“许多美国人看到被肢解的女尸照片时十分震惊。在每个人眼里,母亲的胸脯永远是神圣的,同样,每个女人的身体也是神圣的。德国人并不蒚于残害盟军军官的身体,不满足于阉割比利时年轻士兵的身体,还举起屠刀,刺向女人最可爱的地方……”(引述自《德军暴行:他们的本性和哲学》。)

强奸和屠杀女性,常常被用作对交战方的心理打击上。是不义之军的常见战术。允许士兵强奸,烧杀掳掠,更是交战方不言自明的一种福利。

实际上,战争时的强奸,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士兵的性欲旺盛,而是把交战国的女性身体视为国土的一部分,侵入女性身体、并残害女性,带来的是一种摧毁敌国国土的快感,越暴虐、就越痛快;同时,这对这个国家的所有的幸存者,都是一种人格的凌辱和摧残。公开强奸女性并屠杀,再进一步张扬,即是对未亡人的巨大的恫吓。

了解一下吧,这才是战争的本质。

一段证实日军1944年在中国云南屠杀多名韩籍慰安妇的影片在韩国公开

在饱受非人折磨的女性侥幸活了下来之后,她们之中不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占了便宜,更不可能归因于女性比男性有优势。

人是有尊严与人格的。这种尊严与人格,与这类情感教主嘴里的“贞洁”没有任何关系。我想起了拜伦那首著名的《哀希腊》。那时,他在希腊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海蒂;但此时,希腊处在土耳其的统治下。他在诗中写: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树荫下正舞蹈着我们的姑娘—— 

我看见她们的黑眼亮晶晶, 

但是,望着每个鲜艳的姑娘, 

我的眼就为火热的泪所迷, 

这乳房难道也要哺育奴隶?

查良铮 译

即便战乱还未到来,一个异邦人一想到战争,就替希腊隐隐沉痛,想到希腊美丽的姑娘将要遭受的灾难;而我们,就生活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怎么忍心说得出风凉话?怎么忍心为了糊弄愚蠢的粉丝,轻浮地认为即便在战争中,女性也可以靠着女性魅力横行?


-  推荐阅读  -

侯虹斌 | 汉武帝为什么要追求“汗血宝马”?

侯虹斌 | 改地名、改官名、改钱币,王莽的拆旧立新为什么没能实现“常安”?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19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