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 虽然丢了东北,但张学良抢救出不少国宝

李婷 搜历史


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最近《国家宝藏》火了,特别是里边讲到“石鼓”,这东西就陈列在故宫石鼓馆里,虽然看着不怎鲜亮,不太符合一般人对“国宝”的想象,但着实是有故事,别的不说,但是抗战时期的一番辗转流徙,就足够传奇。而这档节目有的可做,甚至于我们今天到故宫有国宝可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畅销书有的可写,可说,全赖那一次的“故宫文物南迁”。

而要说这段故事,又不能不提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少帅张学良。

石鼓



张学良是在皇城根宫墙下长大的,当然,这个宫不是北京故宫,而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沈阳故宫,他家的“大帅府”,就在沈阳故宫南边不远,所以,张学良可说是一早就跟故宫和文物结了缘。

1924年,北京政变,溥仪出宫。次年,紫禁城被改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

不过时人多有不解,激进者视故宫为“封建王朝之逆产”,主张废弃之,短视者则盯上故宫文物,惦记着拍卖。总算张学良是有眼光的,力挺故宫博物院建设,后来,他与易培基、蔡元培、蒋介石等一道被推选为“临时董事会”21位董事之一。再后来当他主政东北,也把沈阳故宫里驻扎的大兵清出去,仿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改建了东三省博物院,在东北开一时风气之新,这是后话。

张学良应邀出席故宫茶话会,院长易培基(左)作陪

1926年,张作霖逐鹿中原,控制了北京,成为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1927年9月,奉系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宣布成立“故宫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奉系少帅张学良当然仍被聘为委员。当时他被老帅当作接班人着力培养,身上挂的各种兼职一大堆,故宫的事务,并不总能顾得过来。虽然如此,张学良对故宫非常上心,相关的会议如来不及亲往,必给主持会议的王士珍写假条。后来,随着北伐节节胜利,奉系退回关外,南京国民政府接手故宫,重新任命理事27人,张学良依旧在列。真是流水的理事会,铁打的张学良。

南京国民政府接手后的故宫终于稳定下来,在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的大力整顿下,逐步步入了正轨。

这期间,张学良也正春风得意,官一直做到陆海空军副司令,节制北方八省,常驻北平。酷爱传统文化的张学良,得空常跑到故宫钟粹宫书画陈列室欣赏历代书法名画,跟故宫工作人员也热络得很,出入随意,还时常在故宫招待国内外宾朋,此时的张学良,绝对可说是处在人生巅峰。

张学良、于凤至与外国友人在北京故宫乾清宫前合影



然而好景不长,张学良在北京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张学良从受人爱戴的副司令一下子变为了“不抵抗将军”。

随后,鬼子得陇望蜀,觊觎关内,平津危急。此时,故宫文物该如何妥善保藏以免沦于敌手,也提上了日程。

故宫博物院内,易培基、马衡等人支持将文物南迁。及时转移文物,也是当时欧洲博物馆在遇到战争的应对之策。不过,不论在馆内还是社会上,对此都有激烈的反对意见。1932年8月31日,北平政务委员会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竟是“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五百架”。当时身在南京的易培基闻讯马上致电张学良,希望张学良阻止。  

张学良阻止了卖文物买飞机的动议,结果这让他本就已经黑化的公众形象进一步跌向谷底:文物南迁之议被媒体披露后,京城炸锅了,民众觉得,大敌当前先想着迁移文物,未免有重物轻人之嫌,北平的军事长官宋哲元就反对南迁,许多文化界人士更是不帮忙只添乱,胡适对南迁的前景不看好——迁到何处方有净土呢?他还担忧文物一散难再聚,寄希望于国际监督;鲁迅也讽刺南迁,“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当故宫内马衡先生在为南迁做准备时,其子马彦祥却发文呼吁“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最为激进的是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他成立了“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甚至给支持南迁和参与南迁者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并扬言要用武力手段阻止南迁。这种愤青姿态,得到不少民意机构的通电支持。

张学良写给故宫博物院的信

不过,故宫文物博物院内部,懂行的人却不能这么愤青,当时,北京城短短一世纪内,已被洋兵洗劫两次,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来,又抢了一票,有这两次都造成珍贵文物大量散失,殷鉴未远,现在文物不及时迁走,难道留下等鬼子再来抢一遍?

舆论重压下,压力最大的还是张学良,东北沦陷后,他被千夫所指,有劝他下野的,还有让他自杀以谢国人的,国恨家仇、五味杂陈。此时张学良做出支持南迁的选择并不容易,因为那样,舆论会更进一步指责他这个“不抵抗将军”只知带着宝贝逃跑,反而,如果喊几声民众爱听的“与文物共存亡”的口号摆摆姿势,则可以显得硬气,赢回一些公众印象分。

也许是长期担任为故宫理事的责任,也许想到了圆明园等的教训,总之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心无比迷茫的张学良还是选择了支持故宫文物南迁。就在故宫工作人员反复研究如何清点、打包文物时,张学良也开始筹备如何才能安全运走文物?经过与易培基等人晤谈了一整天之后,张学良交代故宫要制作大量坚固的木箱,以适应战时转运文物的需要。经过支持南迁者的共同努力,1932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意了关于文物南迁的议案。



1933年2月5日,第一批国宝文物在紫禁城装箱上车

为了保证南迁文物的安全,故宫博物院从清点装箱开始,张学良就派来军警监负责护卫。故宫博物院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点、装箱,精选了20多万件历代名人真迹、字画、器具和图书文献共13427箱又64包,作为第一批南迁文物。其中,就包括《四库全书》等古书,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千古名画。

《女史箴图》

随着日益危急的华北局势,社会上支持故宫文物南迁渐渐成为主流意见,担任总押运官的吴瀛起初也并不支持南迁,后来也开始支持南迁并被委以重任。南京国民政府对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计划的批准后,起初反对南迁的不少人如胡适、马彦祥等后来也积极投入到了文物南迁的行动中,但反对者仍大有人在。周肇祥等激烈的反对者还曾放话,只要文物列车启运,就在铁路沿线埋炸弹,炸毁列车。由于反对南迁的势力联络搬运工会抵制,使原计划1933年1月31日开始的古物南迁被迫推迟。

南迁线路图

为保证文物顺利运出,2月5日夜,张学良下令北平尤其是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实行戒严,激烈反对者周肇祥被拘禁。故宫博物院第一批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沿途军警林立,张学良派来的军队全程护送。运送文物的专列上,除了总押运官吴瀛带队的故宫押运人员外,还有张学良派的100多名荷枪实弹的宪兵和警察,车顶上还架着机枪。次日凌晨,专列秘密启程。2月7日,易培基院长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有“故宫物品第一批二千一百余箱,已于本日辰刻开车,……汉卿兄亦派宪兵卫队百数十人押车保护。”易培基同日另一电报中,亦有“由军分会派宪兵卫队护送”等语。在张学良、易培基等共同努力下,故宫文物终于启程了。

易培基院长写给蒋介石的信,信中提到张学良派兵护送文物

南迁之路,危机四伏。直到文物专列出京10天后,张学良才将激烈反对者周肇祥释放。南迁过程中,要求沿途各火车站一律优先放行,在火车车顶四周各个车口都架起机关枪,车上有宪警荷枪实弹,严加保护,白天封存,晚上押运,在重要关口熄灯。每到一站,都有当地政府派员上车招呼。

日本关东军一直在打探着文物的下落。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曾派人侦察,企图在南迁途中派飞机轰炸,因未能得到准确消息,轰炸计划未能得逞。在徐州一带,文物专列还遭到土匪拦截,幸好有军队的护卫,才将土匪击溃。而当第一批文物终于到达南京时,等待了20多天的押运官吴瀛,竟然还听到了“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建议……当五批文物终于南迁之后,随着形势日益危急,最终故宫文物还分三路辗转西迁四川,其中有一批文物刚刚离开南京,就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文物南迁路途

据有关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至少在1000万件以上,但汇集中华珍宝的故宫文物由于及时转移,几乎没有损失。故宫文物南迁过程中,还曾数次赴国外举办专题展览。1935年底到1936年3月,735件精美的故宫文物赴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部分西迁古物又赴苏联莫斯科国立东方文化博物馆和列宁格勒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增进了战时盟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因此,故宫文物南迁不仅保护了国宝,其艰辛的播迁历程也使故宫的文物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联系。故宫文物的保护过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于抗战精神的形成、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命运弄人,为保护文物鞠躬尽瘁的易培基院长在文物迁移过程中因被人诬陷,不幸含冤逝世;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遭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他们并没有机会去继续关心故宫文物将来的命运。今天看来,张学良在故宫文物南迁一事上,显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功莫大焉,虽然在他手中丢了东三省,但至少,那些跟土地相比不太可能失而复得的文物,因他的抢救而得以留存。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91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