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萧西之水 | 你爱的金枪鱼日料,当年竟是“猫不理”

萧西之水 搜历史 2018-09-20


本       文       约      25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只要一进日本料理店,金枪鱼都是必点菜肴。由于价格不菲,身体各部分也都可以供寿司、刺身之用,金枪鱼在日本文化中一向有着“请客鱼”之称,各大鱼市与商场中更以解剖金枪鱼为特色表演。

但有趣的是,在江户时代乃至近代早期,金枪鱼非但不是宴请宾客的上佳之选,反而在鱼类等级中是“下等之下等”,甚至连爱食鱼腥的猫儿碰到金枪鱼肉都会跨过不问,乃至有了“猫不理”(猫またぎ,NEKO-MATAGI)之称。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运往筑地市场的冷冻金枪鱼




有别于现代人以口味挑选美食,古代人却更要吃一个“吉利”。

江户时代最上等的鱼叫做鱚鱼。鱚在日语中读作“きす”(KISU),一说源于读音一样的“生直”,表示肉味纯粹而无杂质;一说由于鱚鱼鱼身纯白、肉质淡白,便以“洁”(きよし,KIYOSHI)的变音相称。无论哪种,都可以看出江户时人均认为鱚鱼形象高洁,乃至于有人认为鱚鱼可以防治疾病。

鱚鱼

或许是由于这种偏爱,加之“鱚”字有“喜”,便备受上流社会喜爱,甚至上了幕府将军的餐桌。据说江户幕府历代将军对鱚鱼都情有独钟,每天早饭都要吃掉两条:一条煮汤,一条烤制。

进入江户中后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鱚鱼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江户时代的插画百科全书《和汉三才图会》提到:“炙食为上品,病人无忌,秋月于江户品川芝海滨,贵贱钓之。”由于鱚鱼对声音极为敏感,些许脚步声就会吓跑,时人便沿着江户湾(东京湾)架梯垂钓,这种钓鱼习俗一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才宣告终结。

江户的幕府将军喜欢鱚鱼,京都皇室与公卿则偏爱鲫鱼。京都是内陆城市,又是三面环山,想吃到新鲜海鱼很不容易,当地经常会用盐腌制淡水鱼——数量最多的鲫鱼便成为料理首选。时人还将鱼与米饭一同腌制,这也是如今滋贺县乡土料理“鲋寿司”的起源(鲋鱼为鲫鱼别称)。

 鲋寿司

除去这两种“上等鱼”之外,鲣鱼由于在日语中读作“かつお”(KATSUO)、与“胜利者”同音,也同样受到热爱。虽然鲣鱼腥味较大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只能成为“中等鱼”,但所谓“初鲣”(捕捞期为每年春夏之交)却因脂肪含量较少、符合江户时人喜爱“朴素”之风而受到爆炒。

根据民俗学家兴津要《江户食物志》考证,文化九年(1812)三月二十五日,渔人捕到当年第一批“初鲣”17条,其中6条直接被幕府买走,3条卖给高级餐馆,只有8条进入鱼市售卖。当时著名歌舞伎演员中村歌右卫门来到鱼市购买时,价格已经涨到了“三两”小判金,考虑到普通老百姓每年工资只在一两上下,“初鲣”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鲣刺身

既然追求吉利,那么不吉利的鱼自然是下等。比如现在的“高级鱼”河豚,在古代由于经常吃死人而成为不吉之物,乃至于日本侵略朝鲜(1592-1598)期间,统治者丰臣秀吉还特地下令禁食河豚。很明显,河豚成为“下等”并不是因为真不好吃,而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制作工艺落后所致。

“金枪鱼”之所以遭到嫌弃,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冷藏技术落后,鱼肉容易腐烂变质,另一方面根据三浦静心《庆长见闻集》(成书于江户时代早期的随笔集)记载,江户日语中大型金枪鱼与“死日”二字读音相同,遭到忌讳死亡的武士阶层反感。时人即便吃了金枪鱼,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对他人说,否则就有“失礼”之嫌。所谓“猫不理”之说,或许确有猫儿跨过金枪鱼而不理,但同时也是时人价值观的体现。


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冷藏技术,但金枪鱼还是在江户时代末期开始流传起来,起因则是因为著名的天保改革(1841-1843)。

天保改革是江户幕府后期的重要改革运动,目的在于重整幕府财政。为了减少开支,天保改革极力倡导朴素生活,这就让价格低廉的金枪鱼受到欢迎。恰逢1842年是大渔之年,收货颇丰,金枪鱼便也走上逆袭之路。

酱油腌金枪鱼

古代江户鱼市位于日本桥,由于常年往来生意,附近聚集了全国各地赶来的贩夫行商,武士阶层反而很少。看到这个机会,日本桥鱼市附近的马食町寿司店“惠比寿”便大量购入廉价金枪鱼,用酱油腌制之后售卖。由于商人平民并没有武士阶层对于“死日”的忌讳,加之腌鱼确实价格很低,自然颇受欢迎。

虽然金枪鱼只是“穷人乐”,但由于天保改革禁止奢侈之风,金枪鱼反而受到推崇。江户当时流行一张《日日德用俭约料理角力取组》,将春夏秋冬四季的“俭约菜”都写入其中,金枪鱼在每一季中均有登场,成为廉价鱼类的一个重要代表。虽然天保改革没过两年就戛然而止,然而民间食用金枪鱼的习惯却已经培养起来。

《日日德用俭约料理角力取组

只不过酱油腌鱼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金枪鱼只有“赤身”(红身肉)能够腌制,“大腹肉”(大トロ,O-TORO)、“中腹肉”(中トロ,CHU-TORO)等部分则因脂肪含量过高而无法浸入酱油,加之江户时人很不喜欢肥肉,这些现代最受欢迎的部位在当时除去熬汤以外,剩下的只能割爱丢弃。

金枪鱼各部分简介

当然,肥肉之所以遭到丢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切割技术。由于金枪鱼体积太大,江户时人多使用长条柴刀拦腰斩断。虽然这种野蛮方法实属无奈,但由于柴刀无法一次斩断,必须要反复切割才能切开,这就使得解剖断面会因热量累积而熏焦。用这种切割方法制鱼,赤身部分还能浸油食用,肥肉部分莫说无法下咽,恐怕还有碍观瞻。

这个难题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随着明治新政府颁布《废刀令》、严禁平民拥有刀具,生产日本刀的锻冶屋难以为继,不少转行制作其他刀具,其中位于东京日本桥的锻冶屋“东源正久”便转行制作菜刀。1907年,刀具技师隅田大作前往欧美学习,归国以后将西洋刀具制作工艺融合进日本刀制作技术中,最终形成长条状的“金枪鱼菜刀”。

靠着这种菜刀,厨师便不需要把金枪鱼拦腰斩断,反而可以顺着肉与肉之间的缝隙将不同部分切割开来,较之斧头劈砍自然更加游刃有余,金枪鱼也可以最佳状态搬上餐桌。随着1960年代冰箱逐渐普及,金枪鱼便从最早人人忌讳的“猫不理”,一跃成为刺身或寿司的必备原料。

“东源正久”金枪鱼菜刀

有着技术助力,如今的金枪鱼不仅可与其他鱼类共同食用,更可以和自身的不同部分搭配成菜。笔者10月底前往日本,友人便点出金枪鱼五部分拼盘作为“请客鱼”,其中大多数以肥肉为主,只有“赤身”是过去也很受欢迎的部分。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感叹古今饮食观变化,虽然步调不快,但数百年之后再回首,却已经天翻地覆。

   金枪鱼五部分

-  推荐阅读  -

萧西之水 | 土方岁三变宅男,西乡隆盛易装癖,看《银魂》怎么恶搞日本历史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8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