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倬云 | 《西游记》:神怪故事背后的心灵密码

许倬云 搜历史 2018-12-23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石猴出世

西游记的故事,是以孙悟空为主角,一般读者都非常熟悉这位泼猴,以及他大闹天宫的故事。故事细节,不必交代,因为大家都太熟悉了。我想开宗明义,就交代孙悟空的来源。这一只石猴,其来历本身就是宇宙成形剩下的一块顽石:这就意味着,孙悟空本身是与宇宙同质的,是从宇宙中切出来的一部分。(请注意,红楼梦中的宝玉,其来历也是这块顽石!)石猴成了精,他学艺的地方,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老祖师,须菩提。灵台方寸是“心”,三星斜月就是“心”的字型。这一出身的解释,很显著的标示主题:灵猴就是“心”,也就是你我众人之“心”。(美国著名的星际大战电影,其中教导两个主角的祖师,也是一个形状不起眼的尤达大师,也住在洞穴之中。)

孙悟空从祖师学道,须菩提祖师给他若干选择:如果他有兴趣学“术派”、“流派”功夫,那就是儒家、墨家,种种人间的学问,孙悟空说不愿意;又让他选择“动派”和“静派”,两者都是道教的功夫,他也不愿意;最后,祖师提出佛教,他才觉得这是应该学习的功夫。令人不解之处,须菩提祖师交代的诗句,却又是陈述道教。在悟空告别时,祖师警告:必须戒备每五百年一次的劫数,天风、阴风、和赑风,都可能令修道之士形销身灭。三风的性质:天风起于身外,阴风出自体内,由下而上,当是欲念引起;最暴烈的赑风则发自体内,由上而下,源头乃在心神,如果不能自己约束,灾害不可收拾。三劫观念,佛、道都有;只是阴风与赑风,均是循体内穴道,毁伤身体:这还是道教的理论了。

猴王学道

后来,孙悟空遇见观音,观音特别提醒他,学习功夫应当注意“六贼”:“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六个项目,正是《心经》的六色感官所及。禅宗佛教,特别标明应当防止的项目: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由此引起喜、怒、哀、乐。人要克服这些,心情上的诱惑和障碍,才能得到解脱和自由。《西游记》第十九回,悟空收伏八戒,亦即西行刚才上路,观音叮嘱他,常念《心经》,而且列举心经全文,更是表明西行大要,即是体会色即是空,心无罣碍的要义。这一《心经》,在后文不断出现,全书思想,以佛教为主,显然可见。 

整部《西游记》,唐僧西行路上,也就不外乎傲慢、食欲、色欲、怒气、怨恨等等。许多的妖魔,也就只是这些心情困扰的化身。例如,他碰到很大的劫难,就是火焰山,此处的“火”,其实就是“怒气”和“暴烈”。唐僧屡次遭遇色诱,盘石洞的蜘蛛、陷空山的老鼠,都是以女色引诱。孙悟空和猪八戒,经常是既合作又冲突,猪八戒代表的是“食”和“色”两项欲望,而孙悟空在被观音制伏后,他额上的紧箍咒,时时刻刻提醒,不要让“心”放纵。金公和木母之间的冲突,五行的相克是金克木,也就是以金——“心”,克木——“欲”。凡此“密码”,都是陈述禅宗信仰中,将“心”放开的基本原则。我以为,《西游记》的宗教信仰,大概是佛教为主,道教居于次要地位。 

孙悟空学到种种高强武艺,也有七十二变化的能耐,他和他的众猴,都是似人而非人,却要向人求得平等。在他寻求武器时,他大闹东海龙王的龙宫,取得了定海神针,那是大禹治水留下来的一件遗物。这个武器,和他自己是与天地同寿的顽石同样,都具有宇宙一体的意义。这时候,他才标出“齐天大圣”的旗号,直接向天庭挑战。他大闹天宫,所向无敌,这一段闹天宫的故事,处处指明了天庭治理系统的颟顸胡涂,以及天神、天将的无能。最后能打败他的,却是二郎神,(封神榜的杨戬),和他的哮天犬。

孙悟空大战二郎神

这一反讽的意义非常明显:如此庄严的天庭,实际上不配和石猴对抗。明代的政治,在历代主要王朝之中,的确不好,尤其皇帝和皇帝周围的近臣,人品、能耐,颇多不堪。大闹天宫的故事,就是对看上去庄严的朝庭威严,揭露真相。帮助天庭制伏灵猴的众神,包括老君和佛祖,也都是仗着势力在欺骗他。这一番讽刺,也毋宁是直接指责替皇权帮凶的官僚,和佛、道法术之士。大闹天宫的批判性,不容忽视。

在西游求经以前,灵猴被压在大山之下,观音给他的任务,是等待求经的唐三藏,而且授与三藏控制灵猴的诀窍: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咒”。这些情节,毋宁是指着怎么控制自己的“心”,不能任性、任意,自我放任。一位以慈悲为怀的观音,却让灵猴上这样的圈套,其中也有反讽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因为慈悲为怀,所以才让他约束自己心态,不任其放肆。

西行路上,种种的灾难,从表面上看来,只是玄奘西去求经的途上,曾经在沙漠之中幻觉种种邪魔妖怪,然而,真实的意义,则是在新的求解放的历程上,必须面临种种的诱惑。唐僧同行的人物,悟空是“心”,白龙马是“意”,心猿意马,就是指着“心”要去的方向,和“意”自己走的方向,必须互相配合。唐僧是智慧的象征,或者是虔诚求道的象征,他不能放任“意”之所向,必须要有“心”驾驭。猪八戒法号“悟能”,本身是因为被“欲”诱惑,从天庭堕落为猪身。他能耐也不小,至少有三十六个变化,而且身强力壮,在西行道上,他的功夫却不在正面,反而惹事生非,带来许多的麻烦。如前所述,那些麻烦,不是色欲,就是食欲,再不然就是逞强好胜的欲望。猪八戒经常说小话,在背后迷惑唐僧、糟蹋孙悟空:一个典型的小人。可是,他有他特别的“能”,“能”也必须由“心”驾驭,才能配合“智慧”想要走的方向,完成求道的任务。沙和尚法号“悟净”,他也是天庭的卷帘大将,犯了小错,贬入流沙河,等待唐僧西去途上,收为伙伴。这一行五众之中,沙悟净最没有特色,然而挑担追随,一切供给,都在他肩上。“净”代表清净,水的象征。也只有“净”,“心”才能够无所牵绊。“智”才可以前进无碍。 

心猿战意马

这一路行程,经过了许多灾难,到了将近完成的后半段,唐僧五众遭遇了最严重的几次灾难:牛魔王夫妇火焰山、狮驼岭上三魔的挡路,还有就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这几次对他们的试验非常严重,每一次都要劳动佛教中的如来、观音等重要人物出头干预。火焰山的大火,只有牛魔王的妻子罗剎女持有的芭蕉扇,才能灭火。风和火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印度的观念,风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煽火,是可以抵消也可以互济的关系。孙悟空号为金猴,在中国五行的观念,火可以胜金,这火焰山的试验,对于心猿几乎是过不去的难关。直到观音手下的龙女,带来了水,才能将火灭掉。

狮驼岭下的三魔,一个是文殊菩萨的座骑青狮,一个是普贤菩萨的座骑六牙的白象,最厉害的三魔,则是如来佛背后的大鹏金翅鸟。文殊、普贤是如来佛的左右胁侍菩萨。文殊代表智慧,他手中的利剑和青狮的狮吼,都如当头棒喝,可以斩断情欲。普贤代表戒律,白象的六牙,象征了六种必须要注意的规矩和约束。智慧和戒律,都是修道人必须具有的修养,然而,这两者都可以过犹不及:智慧的过头是放诞,戒律的过头是迂执。这二位菩萨的座骑,也就象征着过犹不及处,可以损害人的修行。大鹏金翅鸟来历非凡,他是如来的大护法,无所不见、无所不及,因此,他飞行的速度,可以远超过孙悟空的筋斗云。然而,太快、太急也是修行者自修的禁忌,这三位巨魔,他们象征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对于孙悟空的警惕,过犹不及,即使最好的作为,做过了头,也会造成灾害。至于为什么这三魔在西行路上出现?我们可以解释为,佛祖对唐僧五众的试验,也可以解释为提醒任何修道人,凡事不能做过头,必须有所约束、有所警惕。

红孩儿来历非凡,他是风和火结合的孩子,如上所说,印度四元素,“动”的风、火、与“静”的地、水,两者各自互济;风和火都在“动”方。红孩儿婴儿形象,一身红色童装,装扮很像封神榜里面的哪咤。孙悟空个儿不大,和小男孩的体型相差不远,只是一副猴相,和红孩儿的俊秀恰是对比。红孩儿的特色是好强斗胜,这也是孙悟空不受约束的一面。观音出手降伏红孩儿,也是用了金箍圈,一套五圈,分别套住头顶和四肢,才收他为观音座下的善才童子,和龙女常在左右。套住红孩儿的金箍圈和孙悟空的紧箍圈,都以“定心神咒”的约束。由于这些对比,我才觉得他们二人是一个对照面。这两次的大试验,主要也是佛教“收心”的意义。

紧箍圈和金箍圈,目的都是收心

经过了这些灾难,《西游记》有一章是在寇员外庄上遭贼的事情。这一件事,在《西游记》中显得有点突兀:那些小贼,没有什么能耐,就是进门抢劫而已。可是,寇员外这一章节,却占了不少篇幅。我以为此处特别交代,小贼可能隐射“心经”中的六“色”。在孙悟空遇见乌巢禅师以后,观音菩萨授悟空心经,其中提到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这就是心经中的“六贼”,其事很小,但后果可以很大。

《西游记》八十五回三藏与悟空的一段对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他又提醒师父,修心的道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果然,到了灵山,却又碰到牢狱之灾。八百里之外便是灵山,唐僧即将圆满,妖魔鬼怪尽除。这时候,他们要注意的乃是,禅宗修炼“破三关”之说:第一关破本参,指开悟;第二关破重关,指见性;第三关破牢关,是证道。唯破此关,方能成佛。唐僧成佛。牢狱之灾,不过点明这一个大的关键。

西行将近完成,在通天河上,凌云渡头;唐僧五众遭遇一次重要的提升: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地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地跳上彼岸。书中赞语,“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于是,结论“猿熟马驯: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经过死亡这一道关口,一切解脱,他们终于到了灵山的境界。如来鉴于唐僧远道求经的诚意,也心喜他们能够通过重重关口的试验,允许给他们正经,带回东土。主管经籍的阿难,问他们,给你无字的经好吗?唐僧回话,我远道求经,就是希望拿文字经,带回东土,如果带回无字经,又有何用?阿难给了经籍。可是,中途他们发现,经书空白无字;回来要求,阿难才交付有字真经。这一段“有字”、“无字”的差别,是禅宗很重要的譬喻,无字的,是自己体会的经典,有字的,是前人传述的经典。真正得到的要义,必须自己体会。同时,金刚经也说过:“以色相见我,音声求我,不得见如来。”色相、音声与文字,都是一个介体,不是本义。也因此,禅宗六祖慧能著名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这些理念,其实佛、道互通,老子道德经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求得真经

在前面几段,我屡次提起,究竟《西游记》表达的宗教观念是佛教呢?还是道教?我的结论,吴承恩的时代,中国的道教有符箓和丹鼎两派,符箓的正一派,迎合皇室和权贵的喜好,借用神力,求得长生,也借用神力,排除灾害。丹鼎的全真派,却是以炼内丹,也就是运用自己内部的修炼,提升道行。另一方面,唐宋时代的许多佛教宗派,都已经隐入学术范围。唯有禅宗、戒律宗和净土宗三家鼎立。禅宗的教义和道教内丹派的全真教的信仰,其实颇可互相呼应。《西游记》中,所谈的一些道教观念,尤其使用的名词,姹女、婴儿、元神等等,都是内丹派的名词,而不是真正身外之物,婴儿乃是人身的纯阳,姹女是真阴。阴阳二元,必须互相配合,互助互济也互补,才能养成“元神”,真正的自己。至于五行之说,在西游之中表现为金公、木母,则是以“心”制伏“欲”。唐僧五众,颇有读者设法将他们五众,分别认定五行之一,可是都不能妥当分配。《西游记》整体而言,从悟空的师父须菩提,应当是佛教人物,可是传授的诗句,却是道教。经过乌巢和观音,孙悟空才受到了心经的约束。

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的天庭,并不庄严,只有装腔作势的官僚系统,太上老君是在玉皇大帝之外的另一系统,如来、观音又是道教以外的另一套系统。这两大系统,却是独立于玉皇大帝神廷之外。将佛、道两个神统对比,《西游记》显然是尊重佛统,大于道统。

综合言之,《西游记》是佛教禅宗的寓言,可是加上了当时流行道教内丹派的一些观念;如此配合,也正因为禅宗和全真之间,不仅有许多理念是互通的,而且全真派的形成,可能接受了相当成分的禅宗影响。 

《西游记》,接着封神榜的观念,却将宇宙秩序内转为心的世界。“心”作为人精神的主体,必须经历种种的关口,在试验之中,不断自我克服,终于提升境界。西行路上八十一难,都是自己内心的业障,也就是终于排除自我引起的烦恼:这一个“心路历程”,大概也代表了中国儒、道、佛三家,逐渐融合,取得的共识。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29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