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宏杰 | 钱多人傻速来:大明万邦来朝的背后

张宏杰 搜历史 2018-12-23

本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1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出身最为低微,曾经是一名流浪乞讨的孤儿。登基之后,内心严重自卑的他花了很大力气招徕各国进贡,营造万国来朝的氛围,来向国内臣民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他向各国派出使节,诏书所至,各国带着贡品纷纷来朝。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所谓朝贡,就是向天朝进献点自己的土产,让天朝皇帝尝尝鲜。蛮夷之国大抵物产贫瘠,只需贡献三两样特产就可以了。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只需要用麻袋带装点倭瓜豆角就行了。

但是各个属国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送到天朝来的东西,往往有很多不是自己本国所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琉球。

琉球国都进献了些什么呢?

按《明会典》记载,琉球的贡物包括:

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摺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这个名单中的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确系琉球土产。但是此外的大部分物品,比如“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以及象牙及精制刀具,显然不是琉球所有。苏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大部分来自日本。这在中国史书中载有明证。如正统六年(1441年),“琉球国通事沈志良、使者阿普斯古驾船载瓷器等物往爪哇国买胡椒、苏木等物”。弘治十七年(1504年),“琉球国遣人往满剌加国收买贡物,遭风未回,致失二年一贡之期”。使臣陈侃也说琉球不产好刀,“其烟、刀、纸张、折扇、漆器之类,皆来自日本。”

看起来小国琉球对“事大”一事似乎过于恳切,以至于费尽气力去买自己本来没有的东西来巴巴地进贡天朝。然而事实呢?

虽然按理说,向天朝进献方物,是属国的义务,以此表达臣服,不该要求回报,但是天朝上国历来非常“讲究”,对朝贡国一直采取“厚往薄来”,就是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中华帝国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以此来表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的便宜。这就好比贾母送给刘姥姥的东西,应该比刘姥姥带来的值钱。

朱元璋以苛刻著称,他制定的官员俸禄标准堪称史上最低,他的大部分官员们都吃不饱饭,但是对待属国,他却比历代的君主都要大方。

上谓礼部臣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

这句是说,朝贡国进献的这些,天朝绝不白要,不但会付钱,而且会给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以龙涎香为例,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物“货于苏门答剌之市……一斤该……中国铜钱九千个”,就是说,一斤龙涎香能卖九贯钱。而外邦进贡龙涎香,明朝的收购价通常都是每斤四十八贯钱——高出市价五倍有余(见《明会典》)。

由此可见,向天朝进贡,实在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

明 仇英 《职贡图》 局部


2


除了可以数倍溢价,朝贡国向大明进贡,还有更多的好处,比如“回赐”,回赐之物通常都是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朝贡国接到这些在海外市场最受欢迎的物品之后,一般都会贩卖于他国。这样的中转贸易可谓“无本万利”。

另一个名目的好处叫“赏”,大明王朝对朝贡国的国王、官员和使臣“有贡则赏”,以表彰他们的恭顺,所赏之物都价值不菲。还是以琉球为例,成化七年(1471年),天朝赐给琉球中山王尚圆的礼品名单如下:

皮弁冠服一副、玉圭一枝、青搭护一件、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一顶、白素中单一件、棕色妆花锦绶一件。五章绢纱皮弁服一套、纱帽一顶、大红素皮弁服一件、棕色素蔽膝一件、绿贴里一件、大红素苎丝乌一双、棕色妆花佩带一条、常服罗一套、棕色素前后裳一件、金相犀带一条、素柏株绿一匹、织金胸背麒麟大红一匹、素黑绿一匹、素青一匹、母矾红平罗销金云包袱四条。暗骨朵云莺晋绿一匹、白毯绿一十匹、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织金胸背白泽大红一匹、红白素大带一条。织金胸背狮子大红一匹。

给王舅的赏赐则是“彩段(缎)4表里、罗4匹、纱帽1顶、系花金带1条、织金纩丝衣 1套、靴袜各1双”;对于长史、使者,“每员彩段2表里,折钞绵布2匹”;对通事,“每员彩段1表里、折钞绵布2匹”;至于从人,也“每名折钞绵布2匹”。

再次,除了能在返程时带走大量精美物品,使臣在中国受到的接待也非常细致周到。

中国皇帝历来认为“外交无小事”,前来朝贡的人都是国家的客人。所以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各国贡使吃喝花用都不用出一文钱,全部由天朝上国包了。

每当琉球国使臣抵达福建海岸,福建省官员都要按惯例负责备办“箩桶杠索”等物,将“贡物”搬运到岸上,送进仓库,还要“取拨百户3员,军士100名,提举司拨吏1名,每夜提铃巡逻,防守方物。”

福建省还要专门派官员和兵丁全程护送琉球使臣进京,所经各省、府、县,当地官员均需迎送入境和出境,安置住宿、供应膳食,并将接待的情况奏报给中央政府,不得有半点的闪失。

据《大明会典》,琉球贡使到达北京后,由光禄寺依例供给丰富的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供应标准,据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规定,“琉球国入贡,陪臣、王舅,日给鹅一、鸡一、猪肉三斤、菽乳二斤、各种菜三斤、酒二瓶、清酱、酱各六两、香油六钱、花椒一钱、盐一两、茶一两;正议大夫,日给鸡一、猪肉三斤、菽乳一斤八两、菜二斤、酒一瓶、清酱、酱各四两、香油四钱、花椒八分、盐一两、茶六钱;四节官、都通事官,各日给鸡一、猪肉二斤、菽乳一斤、菜一斤、酒一瓶、清酱、酱各四两、香油四钱、花椒五分、盐一两、茶五钱……”

除了好吃好喝好招待,中国通常还会专门组织旅游,带领使臣们浏览京中名胜,让他们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天朝上国的风光。

因此,有生之年能来中国一趟,对外国使臣来说,实在是一件太幸福的事了。

琉球前往中国的进贡船


3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华帝国会万邦来朝了。

“厚往薄来”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数倍、数十倍暴利驱使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前来进贡。更有甚者,经常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凑到一起,花钱找个懂中文的人写一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上贡,骗走无数钱财。比如洪武七年(1374年),暹罗商人沙里拨谎称该国国王委派他同使者一起来进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

虽然极度好面子,但是朱元璋毕竟不傻。进贡国干柴烈火似的热情烧得他屁股发烫,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首先是限制朝贡次数。朱元璋下诏说,各国进贡不要太频繁:“入贡既频,劳费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他按照远近亲疏,给朝贡国发下规定,有的国家十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有的两年一次。

第二是限制朝贡使团的规模,规定每个国家进贡船只的数量,防止他们携带太多贡品。

第三,对贡使们发给执照,以鉴别真伪。朱元璋规定了“勘合”制度, “每国勘合二百道,号簿四扇。”进贡之人只有手持执照,验明正身,才能上岸。

但是这些限制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各国大都不遵守贡期,比如明太祖规定朝鲜三年一贡,朝鲜却仍然每年跑来一次。朝贡的规模,各国也从未严格执行过,一般来说各国带来货物总是大大超出规定。

朱元璋生性苛细而强悍,他的命令在国内是绝不容许臣下有任何挑战的。但是对于这些死皮赖脸的贡使,朱元璋却怎么也拉不下脸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有句古训,“举手不打笑脸人”。

明王朝的正规财政汲取能力并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却大量地通过朝贡体系流失。到明朝后期,大明皇宫之内海外香料和土产堆积如山,国库却没有现金,只好把胡椒和香料发给百官,充抵工资了。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