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三洋 | 曹公案 ·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原来刘备是帮凶?

罗三洋 搜历史 2018-12-23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曹粉”“曹黑”,历来都有庞大的群体。曹操早年做下的一桩血案:吕伯奢家灭门案,一直是“曹黑”们用来指认曹操邪恶的铁证。此案载于正史,又因《三国演义》和戏曲名段《捉放曹》的演绎,而尽人皆知。特别是故事中曹操作案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即兴宣言,简直把自己牢牢定型为坏蛋。然而,这起惨案背后,可能另有玄机。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起案子刘备、关羽、张飞也可能有份,你可不要太惊讶,这听起来是惊人之谈,而背后隐藏的史料与逻辑串联起来,竟是丝丝入扣,虽然这还只是推断,但也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而且,是大有可能。

罗三洋《曹公案》系列,为你破解关于曹操的种种谜案。


吕伯奢灭门案,案情很简单: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召见曹操,想要拜他为骁骑校尉以图拉拢,曹操却不肯接受,逃离洛阳,抵达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时,突然袭击了接待自己的老朋友吕伯奢一家,杀死八人。

然而,曹操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呢?如果把《魏书》、《世语》、《杂记》等各种史料中不同角度的记载连接起来看,这起灭门案的真相,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京剧《捉放曹》

先说主犯曹操,在青少年时代,曹操除了和袁绍搞过几次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以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劣迹;做官以后,曹操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表现优异,即便是曹操的政敌也从未指出过他的早期仕途有何污点。那么,并无劣迹前科的好青年曹操为何灭了老友满门,要破解这件奇案,就必须搞清曹操在案发之前做了什么,案发时和谁在一起,之后又做了什么。

汉灵帝驾崩时,曹操担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但在此之后,由于“西园八校尉”的统帅蹇硕被何太后及大将军何进处死,副帅袁绍改任司隶校尉,“西园八校尉”等于被解散。按照袁绍的说法,他诛杀宦官、董卓入京时,曹操担任的职务是议郎,也就是个没有军权的文官。董卓要拜曹操为骁骑校尉,等于恢复了他的禁卫军将领地位。那么,曹操为何拒绝接受这次升迁,反而逃离了洛阳呢?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因为试图刺杀董卓失败才出逃的;但是在原始史料里,行刺董卓的仁人志士名单里可没有曹操。正史的解释是,曹操看出董卓将要做出祸乱汉室的坏事,所以与他断绝关系出逃。但是,董卓刚进京时,表现得相当克制,并不跋扈,曹操拒绝董卓升迁自己的美意,反而出逃就显得不合理了。

当时出奔洛阳的并不止曹操一个人。按照曹魏官方史书《魏书》的记载,曹操去吕伯奢家里时,并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从数骑”。

显然,这就说明“捉放曹”的故事是不成立的,曹操到吕家时是带着一票人,而不是像演义上说得那样,只有一个新收的小弟陈宫,而且事实上这里根本没有陈宫什么事儿,他是一位兖州土豪,年纪比曹操小很多,也没有担任过中牟县令。

那么曹操身后的“数骑”都有谁呢?答案很可能吓你一大跳。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汉末英雄记》里,有一句惊世骇俗的记载:“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也就是说,董卓入京时,刘备也在洛阳,后来与曹操一起逃离,去曹操的老家沛国招募军队。所以,与曹操一同逃出洛阳东奔的,还有刘备。而鉴于刘备早已跟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也就是说,一直形影不离,所以,一同逃亡的很可能还有关张。

那么王粲的记载靠谱吗?这要从他这个人的经历来分析,王粲曾长期担任刘表的秘书,刘备投奔刘表期间,曾经与王粲共事,刘表死后,王粲随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与曹氏三父子来往也非常密切。所以,王粲知道很多民间无法了解的上层内幕,并有机会当面向刘备、曹操本人核实。他说刘备曾经与曹操一起离开洛阳去沛国,应当是非常可信的。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曹操东奔,将吕伯奢灭门,后来被官府抓获时,立即有人向曹操在沛国谯县老家报信,说曹操出事了,很可能死了。此人就是曹操后来的劲敌、时任虎贲中郎将的袁术。他为什么能第一时间得到曹操出事的消息?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只有一个解释:事发时,袁术也是和曹操在一起的。

这一行人中,可能还包括刘备的老师、刚刚镇压黄巾军并辅佐袁绍消灭宦官的尚书卢植,具体分析后面再说。

好一个“从数骑”!尚书卢植、虎贲中郎将袁术,再加上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么几位狠角色集结在一起,干掉吕伯奢一家八口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猛人会突然离开洛阳,又一起跑到吕伯奢家来呢?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领导人,此人刚刚和董卓闹翻,决定离开洛阳,另立中央。能够将卢植、袁术、曹操、刘备这些人团结在一起的,当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原大将军何进的亲密助手、时任司隶校尉、屠杀宦官的统帅、未来的反董联军盟主,袁绍。

袁绍与董卓闹翻的经过,正史和演义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卢植与董卓闹翻的经过如出一辙,可能是同一件事。总之,因为与董卓在废立皇帝的大事上意见相反,袁绍、卢植决定离开洛阳,到东方去招募军队讨董。袁术、曹操、刘备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作为袁绍的追随者,追他一起离开洛阳的。

袁绍离开洛阳,还带上了自己的年轻助手许攸、逢纪,以及全部家眷,包括妻妾和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而同为在京城树大根深的世家子弟,袁术也可能携有家眷。

前面说了吕伯奢灭门案的疑凶,下面我们再来找找他们的作案动机。

按照《魏书》的记载,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袭击了曹操一行,抢走了他们的马匹和财物;按照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记载,吕伯奢的儿子盛情款待曹操,可是精神高度紧张的曹操听到吕家人在厨房里拨弄餐具的声音,误以为他们在准备谋害自己的兵器,才大开杀戒。《三国演义》更说,吕伯奢家人捆了一口猪要杀,曹操听他们议论要杀,误以为要杀自己,于是血洗吕家。

这几种解释都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既然曹操本人并未谋刺董卓,甚至没有同董卓争吵,所以他东奔的性质仅仅是弃官离职,而不是演义中说的被通缉,他与吕伯奢又是老朋友的关系,何以在吕家精神高度紧张?吕伯奢既然是曹操的朋友,他的家人为何会突然企图抢夺曹操一行的财物?而即便怀疑吕家有异动,如果曹操当时是孤身一人,那么合理的做法是赶快夺门而逃,而不是去冒险袭杀主人全家。

只有我们明白了曹操东奔的本质是陪同袁绍行动,这些疑点才会迎刃而解。前面说了,袁绍东奔,不仅带上了曹操等部属,还带着自己的全部家眷,总人数至少好几十人,曹操等“数骑”仅仅是打前站。由于袁绍东奔的本质是要另立中央,所以这一行人不仅人数众多,很可能还携带了大批骏马和车辆,金银细软、武器,以及秘密文件。在东汉,给这么多人在途中寻找住处并不容易,特别是袁绍等人已经放弃官职,官府的馆驿不会再接待他们,私人的旅店一般规模都很小,容纳不了。作为吕伯奢的朋友,曹操知道吕伯奢家房子大,主动介绍众人前去投宿。

如果曹操一个人前来投宿,吕伯奢一家肯定会欢迎;但是,事出仓促,曹操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带了许多不熟悉的人和大量车马行李出现在吕家门口,给吕家带来的困扰可想而知。吕家再大,也难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待这么多人。吕家人要给这几十人布置床位,提供饮食,肯定人手不够,必然要请一些亲戚邻居来帮忙。但因为行动涉密,为了避免造成社会轰动,袁绍不同意这样做,吕家于是人人都得去厨房做饭。按照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的教导:“君子远庖厨”,中国的传统厨房都是远离卧房的单独建筑,里面环境脏乱差,只供仆人和地位较低的妇女使用,主人从不进去。在汉朝,让成年男性知识分子下厨房做饭是一种巨大的侮辱,更何况是客人让主人去做饭。这个过程,很可能让主客双方产生矛盾。

但是矛盾升级为流血冲突,更可能的诱因是,袁曹一行人携带的大量行李,可能也引起了吕家人的兴趣,因为这远远超出了普通搬家的规模,更远超曹操这一校尉级别的中级武官所能够拥有的财产级别。汉朝在基层社会设置三老等民选官吏,实施类似保甲的制度,邻里必须相互监督,一旦有人窝藏不法分子,没有察觉告发的邻居都要连坐,这在“党锢之祸”中起过巨大的作用。所以,吕家人作为东道主,既有权力、也有义务调查袁绍、曹操一行的底细。但是,袁绍不愿意说出真相,甚至可能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三国志·武帝纪》说,曹操当时都“变易姓名”了)。吕家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只好去检查他们的车马(也就是所谓的“抢夺”),结果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冲突。吕家人也许发现了违禁的武器、或是涉密的文件、或是过于贵重的财物,总之看到了他们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因此袁绍命令曹操等人灭口。曹操作为袁绍的追随者,不得不向自己的老朋友一家举起屠刀。这并不说明曹操杀人成性,道德败坏,在那个时代,这恰恰是有道德的表现。

吕伯奢的悲剧绝不是偶然的。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此事更加容易理解:东汉末年,张俭、岑晊等党人曾经多次犯下屠杀全家几十口以至几百口的灭门大案,而袁绍自幼与社会上大部分党人都有密切来往,实际上是党人领袖。对于刚刚杀掉二千多名宦官的袁绍来说,下令杀掉碍事的吕伯奢一家连眼睛都不用眨。

但是,既然杀害吕伯奢一家有多位名人涉嫌,为什么曹操独自为此背锅呢?

因为曹操倒霉。

按照《世语》的记载,曹操离开成皋以后,来到中牟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从洛阳东行,先得到成皋,才能再到中牟,《三国演义》多次犯下类似的地理错误,先成皋再中牟的顺序在本案中非常重要)。在这里,他遭到了地方官员的追捕。

袁绍等人能够带着妻子儿女等家眷安然离开洛阳前往成皋,是因为他们弃官离京并不违法(董卓当时也没有下达过追捕他们的命令)。但是,他们在成皋屠杀吕伯奢一家却是死罪。案发后,毗邻成皋的中牟县应当会立即接到豫州和成皋地方政府的公文,让他们缉拿吕家灭门案的凶手。经过追捕,袁绍、袁术、刘备等人全部逃跑,只有曹操一人不幸被抓获了(袁术以为曹操被当场击毙了),被亭长扭送到县衙门。所以,在东汉政府档案上,涉嫌屠杀吕伯奢全家的罪犯只确定了一个,就是曹操。

曹操被捕以后,中牟县政府立即对他进行了审讯,曹操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令地方官员大为震惊。中牟县功曹以为天下将乱,胜负不可知,神仙打架,凡人牵涉其间难免遭殃,于是劝县令(不是陈宫)放了曹操。然而,因为这场追捕,袁绍等一行人在中牟县分散,四散而逃,直到会盟讨董,才再次聚首。

以上的推断,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每个环节都有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可以穿成线索,从逻辑上说,也合乎情理。那么剩下的疑点只有一个:既然作案大家都有份,曹操在后来位高权重之时,为什么不设法给自己洗白,起码不独自背黑锅呢?

最合情理的原因是:此事牵涉的人太多,知情者众(曹操在杀人之后脱口而出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本人没有理由去主动宣扬,更可能是袁绍、袁术、刘备等当事人与曹操交恶以后故意传播出去的),又有政府案宗作证,无论怎么洗,曹操本人也难脱干系;如果彻底说清楚,又显得曹操与袁绍等人关系太近,反而还影响曹操思想独立的智慧形象。所以,对于曹操来说,吕伯奢灭门案无法圆满洗白,只能淡化处理。与集体作案相比,独自杀掉八个人,起码还显得曹操个人武功高强一些。

即便是曹操,也需要为别人的罪行背锅。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5 篇文章

- END -


更多有关汉末三国的趣闻、奇案和谜团解析,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作者专著《袁本初密码》。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