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光 | 爱尔兰饥荒,土耳其人救灾,英国女王干嘛去了?

重光 搜历史 2018-09-17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受大饥荒。当时的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大英帝国富甲天下,然而爱尔兰人收到的大宗救济,却来自“近东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是什么情况?这一切还要从一场改变了爱尔兰历史进程的大饥荒讲起。

奥斯曼帝国素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年至1861年间在位

今天的英国,全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在19世纪,国名里是没有这个“北”字的。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合并,成为一家。然而对爱尔兰人来说,成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公民,却并没带来多少改善。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没有“北”字

因为虽然英国控制爱尔兰很久了,但爱尔兰人信天主教,英国政府想同化他们非常难,各种政策限制,比如不许买地租地,不许投票或担任公职,不得接受教育,只能居住在特定地区,从事有限的几种职业,但这些苛政都无法逼迫爱尔兰人改宗英国人的新教。

这种隔阂,使爱尔兰发展缓慢,搭不上英国工业革命的顺风车,直到19世纪,爱尔兰人还只得像祖祖辈辈那般务农为生,被限制在社会的最底层。

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问题,爱尔兰岛上大部分土地被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购得,如鲁肯伯爵在爱尔兰占有的土地面积就高达24281公顷(约243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新加坡的大小了。

凯尔特十字,爱尔兰天主教的象征

这些大地主大多住在大不列颠本岛,一生可能只来爱尔兰一两次,因而他们把自己的土地转租给当地出价最高的中间商,让其替自己打理地产。中间商则将土地割成多块小片,再转租给爱尔兰农民耕作,收取高额地租,仅1842年一年,就有高达六百万英镑(相当于2017年的10.2亿美元)的地租被英格兰与苏格兰大地主收入囊中。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么小块的田地作物产出极为有限,每次收获后,除去要交的地租,留给爱尔兰佃农的所剩无几,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因而爱尔兰佃农在种植小麦的同时,开始大量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产量又相对较高的土豆。

一幅描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爱尔兰农民的漫画。

得益于高热量作物土豆的大范围播种,爱尔兰人口从1801年的500万涨到了1845年的800万,但经济总量增长缓慢,每个爱尔兰人所能分得的资源反而比先前更少。1845年,德文伯爵记载道,300万爱尔兰人的食物有且仅有土豆,其住处多为连遮风挡雨都力不从心的破败木屋,床和毯子对他们来说都称得上奢侈品了。

同年,一场瘟疫成了压垮爱尔兰的最后一根稻草。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命根子——土豆遭到了枯萎病的袭击,其病原体是一种被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在其感染土豆后,土豆植株会腐烂,继而歉收,就算有果实,也无法食用。枯萎病此前曾多次在欧洲各国爆发,但这次灾情在爱尔兰尤为严重,原因与爱尔兰人种植土豆的方式不无关系。

感染枯萎病的土豆植株

原先印第安人在种植土豆时,会故意在同一块田里种植不同种类的土豆,避免病虫害蔓延至全部作物上,但在土豆引进爱尔兰后,爱尔兰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只种植产量最高的品种,这种对单一作物的过度依赖,使得疫情更为严重。1845年,三分之一的爱尔兰土豆田歉收。

次年,灾情蔓延至整个爱尔兰,四分之三的土豆田宣告绝收,当年秋天,爱尔兰存粮告罄,饥荒随之而来,不久就有人活活饿死。1847年,整个爱尔兰几乎连土豆种子都找不到了,田里颗粒无收。

一个爱尔兰农民家庭发现自己种植的土豆染上枯萎病后,个个脸上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如果种不出粮食,那买总归可以吧?可恰恰英国之前于1815年通过了《谷物法》,美其名曰“保护”英国农民及地主免受外国廉价谷物的竞争,以“保护”本国农业,可实际上是牺牲普通百姓的利益,维护地主的利益。根据《谷物法》,进口谷物不仅被课以高额关税,而且当英国谷物价格低于每夸特80先令(相当于2015年的每13千克240英镑),哪怕国内粮食短缺,进口谷物也将被拒之门外。

《谷物法》的存在使得英国国内粮价居高不下,大不列颠本岛普通农民与工人薪水的一大部分都花在了吃上,生活水准受到了严重影响,而爱尔兰人的日子则更惨,他们的收入根本买不起赖以为生的粮食,有些贫农与自耕农为了取得赖以救命的高价粮食,不得不将自己的田地低价贱卖,这无疑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久而久之,因饥荒而死的人数猛增。

一场反谷物法集会,1846年绘。

与此同时,地主操纵下的爱尔兰各农场却还在向大不列颠本岛出口粮食与牲畜,根本不顾爱尔兰人的死活,仅1847年一年,就有近4000艘货船满载粮食开往英国各大港口,爱尔兰人的救命稻草就这么被搬走了。

一幅描绘爱尔兰民众因买不起面包而发动暴动,冲进面包房的漫画。

在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爱尔兰饿殍遍地,哀鸿遍野,英国政府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发起了赈灾行动,但根本不上心,负责政府救济事务的查理斯·屈维廉甚至对赈灾行动百般阻挠,认为政府不应干涉市场,他宣称爱尔兰大饥荒是“上帝的裁定”,其“降灾”于爱尔兰,是为了让爱尔兰人从中吸取教训。

查理斯·屈维廉

1845年11月,禁不住压力的时任英国首相皮尔绕开《谷物法》的限制,从美洲秘密采购了价值10万英镑(相当于2017年的1700万美元)的玉米,准备在爱尔兰配发,可由于天气原因,这批赈粮直到1846年2月初才运抵爱尔兰。好不容易搞来了吃的,爱尔兰却没几家磨坊还在运转,因为之前都没粮食了,磨坊开着也没活,而仅有的几家还在运转的磨坊也处理不了玉米,必须改用别的机器。

时任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

这一拖又是几个月,当玉米下锅后,烹饪方式又出了问题,使之变得难以消化,灾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赶忙来吃,可吃下去没多久,肚子里翻江倒海,上吐下泻,浑身难受,这还不如不吃呢。皮尔采购的这批玉米,被又饿又气的爱尔兰人戏称为“皮尔的硫磺”。

一幅描绘饥荒中爱尔兰农民形象的漫画,作于1847年。

英国政府赈灾不利,爱尔兰饥荒愈演愈烈,为了做做爱惜臣民的样子,1847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带头向爱尔兰捐赠了2000英镑(相当于2017年的34万美元),各国元首纷纷效仿,美国总统波尔克捐了50美元(相当于2017年的1万2千美元),教宗庇护九世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则组建了赈灾基金。

维多利亚女王,摄于1845年。

饥荒的消息同样也传到了奥斯曼素丹兼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耳朵里,不同于之前那些还终日沉浸在帝国大梦的素丹,时年24岁的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从小接受欧式教育,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对西方世界的动向极为关心,他深刻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已不是1683年兵临维也纳城下的那个世界强国了,其早就被工业革命后欧陆诸国甩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全身像

因而,在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于1839年继位后,他即刻发布花厅御诏,推行坦齐麦特改革(奥斯曼土耳其语:Tanẓīmāt,是阿拉伯语借词,意为重组),其涵盖了方方面面的革新,诸如效仿法国重整财政系统与司法体系,推行现代教育,改善不同民族与信仰的公民的权利以及重组军队等等,力图使“欧洲病夫”现代化,奋力追上欧陆列强。

对内治国理政,对外也要搞好关系,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致力于巩固与英、法两大盟友的关系,以制衡北面居心叵测的俄罗斯。这次他听说过英国治下的爱尔兰闹起了饥荒,马上告诉英国方面自己准备捐1万英镑(相当于2017年的170万美元)给爱尔兰,用于赈灾。可左等右等,英国方面始终没来答复,在素丹再三追问下,英国大使亲自出面交涉,要求阿卜杜勒-迈吉德素丹少捐点钱,1000英镑就够了,因为维多利亚女王自己才捐了2000英镑,要是奥斯曼素丹捐的比英国女王还多,那她爱惜臣民的形象岂不毁于一旦了啊?老脸往哪里放啊?

左为奥斯曼素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中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右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胳膊拧不过大腿,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只好表面上答应就捐1000英镑,但同时暗地里把余下的9000英镑拿去买了数千吨小麦,下令将其在塞萨洛尼基(在今希腊)装上五艘货船,直接扬帆驶向6400公里外的爱尔兰都柏林港。

英国政府听闻奥斯曼素丹居然送来几千吨小麦,大惊失色,心想,若小麦成功运抵爱尔兰,女王的颜面又没地方搁了,赶紧下令禁止船只靠岸卸货,奥斯曼船只在都柏林进港不得,转而北上贝尔法斯特,结果又被拒之门外。无可奈何的土耳其水手们遂再次南下,终于在都柏林以北50公里处的德罗赫达(Drogheda)突破重重封锁,于1847年5月初靠了岸,土耳其水手们赶忙卸货,把几千吨的小麦分给饿得已经喊不出声的灾民们。

德罗赫达街景,摄于2007年。

天降“甘霖”,德罗赫达的灾情立刻得到了缓解,百姓们对奥斯曼素丹的善举感动至极,专门写了封感谢信寄到君士坦丁堡,向大恩人致谢,这封信现在还保存在土耳其的档案馆里。

爱尔兰百姓写给奥斯曼素丹的感谢信

1919年,德罗赫达成立了自己的足球队——杜希达联,其采用的队徽正是土耳其的星月标志,以表绝不忘恩之情。2011年,杜希达联合土耳其特拉布宗体育队结成姊妹球队,采用配色相同的球衣,继续向拯救了爱尔兰无数生灵的土耳其致谢。

德罗赫达杜希达联的队徽

虽然德罗赫达获救了,但数千吨小麦对整个爱尔兰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在1845年至1852年中,爱尔兰共死亡100多万人,约150万人背井离乡,移民美国、加拿大、英格兰与澳大利亚,整整七年的大饥荒过后,爱尔兰人口由800万锐减至600万不到,至今都未能恢复至大饥荒前的数量。

1740年至2000年间爱尔兰语欧洲人口变化示意图

尽管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义举只拯救了德罗赫达一地,但这也足以使他个人名垂青史了,而且爱尔兰和土耳其这两个原本素不相识,宗教与文化迥异的国家关系还因此亲近了起来,如今仅德罗赫达一地,每年就有数千名土耳其游客到访,两国还在近几年还互相给予了签证方面的便利。奥斯曼素丹恐怕在九泉之下都想不到,当年的小小善举,竟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泽被后世达百年之久,为土耳其寻得了一个忠实的欧洲盟友。


参考资料:

1. Cormac ÓGráda (1999). Black '47 and Beyo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 197–198. ISBN 0-691-01550-3. ...populistmyths...

2. ChristineKinealy (1997). "Potatoes, providence and philanthropy". InO'Sullivan, Patrick. The Meaning of the Famine. London: LeicesterUniversity Press. p. 151. ISBN 0-7185-1426-2.Accordingto a popular tradition, which dates back to 1853...

3. "QueenVictoria's £5: the Strange Tale of Turkish Aid to Ireland During the GreatFamine". https://mikedashhistory.com/2014/12/29/queen-victorias-5-the-strange-tale-of-turkish-aid-to-ireland-during-the-great-famine/A Blast from the Past. December 29, 2014. 访问于2018/07/20

4. T. A.Jackson, Ireland Her Own, Lawerence & Wishart, London, ISBN 0-85315-735-9

5. Cecil Woodham-Smith(1991)[1962], The Great Hunger: Ireland 1845–1849,Penguin, ISBN 978-0-14-014515-1

6. Robert Kee (1993), The Laurel and the Ivy: The Story of Charles StewartParnell and Irish Nationalism, Hamish Hamilton, ISBN 978-0-241-12858-9

7. "TheIrish potato famin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19153837/http://aboutbiodiversity.org/agbdx/eireblight.html访问于2018/07/19

8. John Mitchel (1996) [1876], Jail Journal of Five Years in BritishPrisons, ISBN 185477218X

9. ChristineKinealy (2013), Charity andthe Great Hunger in Ireland: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pp. 115, 118

10. Kinealy, Christine (1994), This Great Calamity, Gill &Macmillan, ISBN 0-7171-1881-9


-  推荐阅读  -

重光 | 美国伊朗要来真的了?他们是怎么从盟友变成仇人的

重光 | 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被人抓去的

重光 | 犹太人差点把以色列国建到我大东北来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30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