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玮 | 从“一休和尚”看佛系日本

冯玮 搜历史

本       文       约       38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热映,叫《聪明的一休》。这部动画及其主题曲《小机灵之歌》,是70后、80后童年的记忆。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一休不仅确有其人,而且还是后小松天皇的儿子。但由于一休的母亲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仇人,因此足利义满逼迫后小松天皇将一休赶出宫廷,到京都安国寺出家,不让他有后代。没想到,一休因此成了非常著名的禅师。

一天,有人问一休:“禅师,您的法号为什么叫一休呢?”一休反问他:“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你是否想休妻?你做官要逢迎拍马,感到心情不爽,是否想休官?生活中有不少烦恼事,但千休万休,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

一休的原型,一休宗纯画像

上述对话,显示了日本禅宗的基本思想:“一在万之中,万在一之中”例如,大海的波浪就具有这种特点。海水是“一”,波浪是“万”。之所以有两种名称,只是因为它们的形式不同。海水在波浪中,波浪也在海水中。海水就是波浪,波浪就是海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禅宗,很难真正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日本禅宗吧。


一、从印度的“禅”到日本的“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缩略语,意思是“静坐冥思”,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创立。据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49日,终于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这个静坐冥思的过程,就是“禅”。

禅经过代代传承后,由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菩提达摩也因此成为“禅宗”的创建者。所谓“宗教”,“教”包括一切经典。教所研究的学问,称为教理。“宗”是取教理的某一点进行修行。也就是说,“教”是整体,“宗”是局部。禅宗就是佛“教”的一个“宗”。印度的“禅”只是强调“静心”,没有知的层面的展开,让人很难产生共鸣,更不包含体验。这和在中国和日本发展起来的禅宗,有明显区别。

禅宗创建者,菩提达摩

为什么要创建禅宗?因为菩提达摩等认为,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被层层叠叠附加了很多东西,应该将这些东西剥去,使人们直接见到佛陀原有的根本精神——“般若”(智慧)和“慈悲”。

佛教根据传播路径,形成了三大流派。从犍陀罗国(巴基斯坦)传入中国的是北传佛教,通称大乘佛教;从僧伽罗国(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的是上座部佛教,通称小乘佛教;从东印度传入西藏的是藏传佛教。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是中国独立创建的三大宗,尤以禅宗最具中国特色。中国的禅宗在五祖弘忍以后,形成了“南顿北渐”两种风格。“南顿”由慧能在南方开创,强调“顿悟”。“北渐”由神秀在北方发展,强调“渐修”。关于两者的区别,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根竹子里有一只虫,如果它是一节咬一个洞,一节咬一个洞,咬了几十个洞才爬到顶端,叫“渐修”;如果它是横的咬一个洞,然后一顺溜爬到顶端,叫顿悟。

12世纪初,也就是在中国宋代,禅宗传入日本并先后形成了三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临济宗。1187年,日本僧侣荣西回国后将禅宗、真言宗、天台宗融合,创建了临济宗。临济宗关注诸如“万物归一,一归何处”之类进退两难的问题。这种问题叫“公案”,所以临济宗又称“公案禅”。第二个流派是曹洞宗。1223年,由荣西的弟子道元创建。曹洞宗强调“一言不发,只管打坐”,即潜心修行,所以又称“默照禅”。第三个流派是黄檗宗,由隐元和尚在1654年左右创建。隐元本是临济宗的僧侣,因受临济宗僧侣排挤而在京都黄檗山林立山门,修建了万福寺,挂出“黄檗宗”的招牌,并逐渐和临济宗分道扬镳。两者最显著的差别是,黄檗宗吸纳了净土宗的思想,主张坐禅时心中默念“南无我弥陀佛”。

日本京都岚山的一位曹洞宗僧侣

禅虽然是佛教一宗,但不主张俯首帖耳于经典。禅宗还认为,佛、菩萨等偶像,只不过是木材、石料、金属的合成。禅甚至认为那些虔诚的祭拜行为,都是多余的。禅是一种人间精神,相信本来的清静,本来的善。禅力图使各自的心灵自由无碍,排斥任何使人想起外部权威的事情。有人问禅师:“禅是什么?”回答是:“平常心”。铃木大拙认为,这个回答简明扼要。


二、禅宗“十六字诀”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十六字诀,也是禅宗的精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应完整理解,不能断开。所谓“教外别传”,是因为释迦牟尼用言语文字授法,叫“教内之法”。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佛心印于他者之心,叫“教外之法”。对教内讲求“以声传心”,对“教外”讲求“以心传心”。修禅习禅者必须靠自身的感悟体会佛理,而不是依赖佛经。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强调自己领悟,自己体验,急中生智。即使需要语言文字,也只是将语言文字视为买卖东西时使用的货币。人不能为了防寒而穿货币,为了充饥而吃货币。货币要获得实际价值,必须换成实用的物品。

法演禅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能帮我们很好地理解这一禅宗的精髓:

有个小偷的儿子见父亲逐渐老了,心想如果父亲以后没法再干这一行了,自己怎么生活?于是,他向父亲提出,也要学晚上如何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父亲爽快地答应了。一天夜里,父亲带他偷偷溜进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打开一个很大的衣橱,让儿子进去取东西。儿子刚进去,父亲就把衣橱锁上了,并跑到院子里大喊:“有小偷!有小偷!”喊完就溜出院子回家去了。大户人家的人听到喊声都出来搜寻,但没发现小偷。他们以为小偷已经溜走了,便各自回屋去了。

儿子被锁在衣橱里又气又闹,心想,父亲这是演的哪一出?不管怎么说,得赶紧设法脱身。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弄出老鼠啃东西的声音,让人将衣橱打开。果然,这家女佣人听到声音,以为老鼠在啃东西,便提着灯笼将衣橱打开了。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她查看究竟,儿子就推开女佣人,飞跑出了院子。“小偷跑了!小偷跑了!”听到叫喊,院子里的人纷纷追了出去。儿子情急之下跑到一口井边,抱起一块大石头扔到井里。追赶的人以为他跳井了,便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儿子正要抱怨,父亲就对儿子说:“你先说一下是怎么逃出来的吧。”听完了儿子的叙述,父亲对他说:“儿子,你已经掌握秘诀了。”因为,父亲按照禅的原理,只是给儿子指出一条路。儿子能否循着这条路达到目标,完全在于他自身的造化。正如树木开花结果,需要靠其自身的能量,外在的力量充其量只能起催化作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三个关键词:心、性、佛。这里的“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指“性”。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也就是说,心、性、佛是同一的,是思想和感觉的最深层。按照禅学理论,佛法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了解的,不是讨论的对象,即便熟读百部经书也未必能真正了解,也不能成佛。因为,佛法是深不可测的。“佛就是你自己的心,不假外求”。即便大字不识几个,但只要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就能成佛。禅不是哲学,不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上的。

菩提达摩像,上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铃木大拙在他的《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能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有个人在桥上问一个禅僧,河有多深?禅僧二话不说,抓住这个人就要将他扔到湍急的河流中去,那人吓得大惊失色。禅僧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按照禅的观念,河有多深,是应该用自己的身体这把尺子去丈量的,不是别人能够用语言告诉他的。禅注重亲身体验,否则不可能获得真知。这就好比是面对泉水,如果要解渴,必须舀水喝,不是了解关于泉水的知识。


三、禅宗与日本艺术


很多人可能觉得,佛教禅宗高深莫测。但是,按照 “日本禅宗研究第一人”铃木大拙的说法,“禅就存在于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在日本,禅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精神源泉,并与日本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日本国内外权威学者大都认为,禅宗在建构日本人的性格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的人际交往强调“腹语”,强调“以心传心”,日本人讲话暧昧,让人“自行领会”,就是因为受到禅宗的影响。

日本的禅由于传自中国,最初无可避免地带有“胎记”。作为禅宗精髓的“十六字诀”,以及对“公案”和“坐禅”的不同偏重,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在日本变得更加明显。临济宗传入日本后益发重视公案,而曹洞宗不仅不立公案,甚至否定公案,强调“一言不发,只管打坐”。但是,如同随着人的成长,“胎记”会逐渐消失一样,受到禅宗影响的日本文化,逐渐显示出与同样受到禅影响的中国文化不同的个性,并且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日本艺术,明显受到禅宗的影响,是禅宗在日本最生动和深刻体现。铃木大拙指出,日本的艺术就是发源于禅学的“一在万之中,万在一之中”。

日本艺术强调神韵和真髓的揭示,而不是整个外观。“一”可以是完美的,可以体现普遍性,可以给人无尽的思索和回味。日本禅宗主张亲近自然,不与自然对立。参禅的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著名禅师青原惟信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刚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意思就是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按照常识去认识山水。刚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因为山水融入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参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因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日本艺术强调的“侘”和“寂”,明显留有禅宗的投影。“”的本义是“贫乏”和“孤独”,以洗练的方式展示,获取窥斑见豹、一叶知秋的效果。例如,以一株歪斜的竹子表现风的强劲,以一只瑟缩在枯枝上的小鸟表现萧杀的秋色,以荒凉的原野上一片积雪中微微探头的小草,显示生命的萌动和春天的来临。“寂”的本义是质朴自然。“寂”并不代表原始,而是要求对自然有真切的感受。只有这样,艺术家笔下的一切才会栩栩如生。云朵,小溪,树木,波涛,人物,才会有现实感。以象征性手法显示淳朴自然之美的“枯山水庭院”,给人以如临陡峭山崖,如闻惊涛拍岸的大自然美感,就是对“寂”很好的诠释。

体现侘寂美学的龙安寺禅院,建于东山时代


-  推荐阅读  -

冯玮 | 从“奴婢宿”到“新宿”:日本第一红灯区的前世今生

冯玮 | 从死罪到理解再到民族文化——日本通奸史

冯玮 | 为什么他是日本一千年来最红的男人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321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搜历史新书现已上市,当当有售。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