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当中国雾起霾浓之时,我都会想到北京城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2017-01-08 时代精神

中国泛媒体先锋   极具深度的公号

兴趣决定高度  遇见即改变  时代精神


四川日报近日发布了下面的照片,成都的雾霾竟然消灭了太阳,把它变成了月亮。白夜行,人真的就像是在白夜里行走。



2017年1月3号雾霾再度来袭,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雾霾灼心,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而我每当看到中国雾起浓霾之时,总是内心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



60多年前,有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他说:" 希望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 他大吃一惊,他认为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应该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60多年前,他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然而方案没有被采纳。


60多年后,他半个多世纪前所说的话,正在一一兑现……



他是谁?

他是闻名世界的,

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是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的长子,

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曾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他,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生于1901年4月20日,

因他的父亲梁启超,

当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在日本流亡。

所以梁思成是在日本东京出生。


童年时代的他,

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

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

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

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

当时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下,

培养了他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梁启超曾经送给他一副对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是他的父亲希望他能,

做人清清白白,

做事勇往直前。



11岁时,他从日本回到北京,

14岁进了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

他爱好美术和音乐,

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画钢笔画,

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

他还爱好体育,是个足球健将。

他非常关心政治和中国的未来,

是个激情满满的热血青年。





1924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期间,

他刻苦好学,到图书馆里,

把著名的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


1928年, 在回国前,

他跑遍欧洲参观了,

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地的著名古建筑。

亲眼看到国外的古建筑所受到的妥善保护,

他开始深思,对比中国,

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

大批千年的古建筑却危立在风雨飘摇中,

得不到妥善的保护,

而且少有学者研究。

中国人想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

还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

这是多么地令人心痛啊!


他下定决心:

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

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抱着壮志与理想回国后,

他先到了东北大学任教,

在那里创立了,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他举家迁到北平,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

担任法式部主任一职。

这是专门从事,

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

他明确提出: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

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

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

他坚持研究古建筑,

要进行实地的调查和测绘。


当时中国百姓生活困苦,

他外出调查要经受不少困难。

1932年,他去河北宝坻县,

途中必须要下车,

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过河。

下车后还要换乘骡车才能到县城,

再步行几十里才能到达山中寺庙。

白天和和尚一起吃素斋,

到了晚上和蚊子、虱子为伍,

只能把报纸压在薄被上御寒。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对测绘工作的要求却一丝不苟。

建筑从正面到侧面,

从内到外都要摄影记录;

所有碑文、史料都要抄录无误。

有一次,他把年轻的助手叫到房中,

拿出几本当时最高水平的国外建筑书刊,

指着上面的图对他说:

“这就是现在的世界水平,

我们的图就要达到这个水平,

你画的图也要达到这个水平”。




工作的同时,

还要时刻担心时局的变化,

他要赶在日寇入侵前撤离。

为了抢时间,

他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1934年,在调查应县木塔时,

为了摄取塔顶照片,

他登上60多米高的塔顶,

两脚悬空地攀登塔刹,去丈量尺寸;

又退到塔顶边缘去拍摄塔刹的全景,

才终于得到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古老的建筑,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在梁思成的眼里,

这些建筑美的存在,

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

使他能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说到梁思成,就不能不提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才女里名气最大的,

是世间少有的女子,

她聪慧可人,机思巧辩,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大写的白富美,

真正的女神!


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大诗人徐志摩,

对她痴迷无比,念念不忘。

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

哲学家,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金岳霖,

为她终身不娶,

到死也是孑然一身。


就是这个让世上无数男人疯狂的,

大才女林徽因,

却最终选择嫁给了了梁思成。



他和林徽因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

青梅竹马,相知相伴。



其实梁思成之所以走上建筑之路,

其中有着林徽因不少的功劳。

那时林徽因就告诉他,

她以后准备去学习建筑。

他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

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



右一:林徽因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

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

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

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爱绘画,

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泰戈尔一起合照


在梁思成的人生轨迹中,

林徽因一直相伴左右。

梁思成清华大学毕业后,

为了不拆散这两个人的感情,

梁启超也安排林徽因,

和儿子一起去美国留学,

圆了林徽因学建筑的梦。


1925年,

林徽因的父亲不幸中流弹身亡,

她痛不欲生,想赶回国奔丧,

不料自己却也生病倒下了。

在这个时候,是梁思成,

给予了她安慰和照顾。

而梁启超在国内料理了他父亲的后事。

也让林徽因能安心留在美国继续完成学业。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

以优异的成绩,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1928年3月21日, 

两人在加拿大渥太华的,

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了婚礼。



这对,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的天作之合,

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

婚后两人赴欧洲蜜月旅行。

1928年8月回国与亲人团聚。


赴欧洲蜜月旅行


林徽因是世间少有的女子,

不仅有着令人沉醉的美貌,

还有着大丈夫的豪情,

普通女子所难及的才气,

和为国可以宁死不屈的刚烈品性,

都在她的身上呈现出来。

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

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



徐志摩对她痴心不改,

金岳霖为她此生不娶。

多少才子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她却丝毫不为所动。

许多女人都嫉妒她,

却又不得不佩服她,

就连张幼仪都评价她,

“是一位思想更复杂、

长相更漂亮、

双脚更自由的女士”。



许多人还是想不通,

为什么林徽因会最后选择了梁思成?



他没有徐志摩的才情,

也没有胡兰成的浪漫,

更没有金岳霖的痴心。

但他,是胸怀大海的男人。



再看看梁思成的手绘,

你也许就会得到答案了。


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宋代,四川宜宾县旧州坝,白塔





清代,北平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隋朝,河北赵县,安济桥(大石桥)



清代,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安澜桥





宋代,河北正定县,龙兴寺转轮藏殿





辽代,山西大同县,善化寺大雄宝殿





清官式三孔石桥做法要略




敦煌石室画卷中的唐代建筑部分详图




宋代,山西榆次县,永寿寺雨华宫





历代梁头演变图




历代斗拱演变图




这些都是梁思成用手,

绘制而成的珍贵图稿,

构图精准,细致。

他仅仅用鸭舌笔和墨线等,

简陋的制图工具,

就绘制出了达到世界水平的图纸。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所有人关心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而他却在炮火声中,

冲向这些或许,

会因战乱消失的中国古建筑,

留下它们的肖像,

为中国的子孙后代们留下这些念想,

证明了中国建筑曾经的辉煌。



而就在梁思成准备好了,

为中国古建筑事业,

奉献一生心血的时候,

林徽因也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他,

一起记录下这些,

可能将面目全非的宝贵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陪着梁思成四处奔波,

还为梁思成育下了:

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



可以吸引人一时的是外貌,

能吸引一段时间的是聪明,

而能维系一生的却是品德。 

一个真丈夫,一个好女人,

当得起互相彼此的生死相许。



他和林徽因是那么地般配,

他们都热爱建筑事业,

并愿意一辈子投入其中。

他们都有着宁死不屈的气节,

梁思成不愿意为日本人工作。

儿子问林徽因日本鬼子来了怎么办,

她淡淡地说:“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婚前,梁思成也曾问林徽因: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

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

“答案很长,

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

准备好听我了吗?”



林徽因在漫漫的时光里,

向他述说了一个深情的答案。

我爱你,愿用我一生,

心与你相随,身与你相随。

一切胜过千言万语,

道尽了无尽的爱意。

也只有在流逝的时间里,

才能细细品味其中的缠绵悱恻……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

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

“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

邀他出席会议,

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

带着全家长途跋涉去了昆明。

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

当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

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

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

全家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当时美国好几所学校和机构,

都邀请他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

但他却和林徽因一致表示:

祖国正在受苦,

要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他们依然坚持研究建筑。

乡间的民房就是他们的工作室,

晚上靠着小油灯照明,

从报告的内容到绘制的图纸,

都保持着很高的学术水平。

他们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

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

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1930年到1945年,

他们夫妇二人和营造学社同仁,

一起走了中国的15个省,

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

才得到了世界和中国的认识,

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

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

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

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42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

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

脊椎软骨硬化病,

使他不得不穿戴着铁马甲工作。

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

使他只能靠线描图来代替照片的不足。

终于,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

在一个小山村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

他根据大量的调查和文献资料,

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

将各时期的建筑,

从文献到实物,从城市规划、宫殿、

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叙述,

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

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

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

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接着他为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建筑文化,

又用英文写了一部《图象中国建筑史》。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他,

作了极高的评价:


“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946年10月,

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去美国讲学,

他携带着《中国建筑史》

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

作为一个中国人,

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

他赢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敬佩和赞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此,

赠授他以名誉文学博士的学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

称他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




后来,作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他,

全身心地投入到首都建设工作之中。

他根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性质,

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

预见到古都北京与新首都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要把古都改造成,

从天安门城楼上望去到处是烟囱的新北京。

梁思成大吃一惊,

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太可怕了!


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北京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


在他心目中,南起永定门,

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

是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

9个门代表着长久吉祥。

这条“龙脉”上的宫殿城门及其周边的,

数十处皇家园林和民宅四合院,

流淌着特有的文化意蕴。

像天法地,坐北朝南,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方正对称,

恢宏严谨,典雅飘逸,

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典范,

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




1950年2月,

他和曾留学英国的建筑家陈占祥,

一起提交了著名的“梁陈方案”:


建议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梁陈方案”被否定批判。

当旧城无论如何保护不成时,

他发出最后的呐喊,

退而求其次,

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

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

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浪费人力,

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

一圈对于北京形体壮丽,

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

这不但是庸人自扰,

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北京内城九门都是由,

箭楼和城门楼构成的双重城楼的巍峨建筑,

门楼为三檐双层的巨大楼阁或殿堂,

包括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城楼、

箭楼、角楼等曾多达47个。




他下尽功夫,上书、游说双管齐下。

“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

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

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

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

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

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

阅览室、茶点铺……”

他说,

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

全长将近40公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如果当初采纳了

“梁陈方案”和梁思成的建议,

那么北京会是连巴黎、罗马

也难以企及的保留最完整、

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的狂想曲是势不可挡的主旋律。

不破不立、破字当头。

1950年,

拆除了东公安街和司法部街牌楼。

1952年,

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1953年,

中央批准北京市委的请示:

拟拆掉朝阳门、阜成门城楼和瓮城,

交通取直线通过;

东四、西四、帝王庙牌楼一并拆除。


他与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他认为,城门和牌楼、牌坊,

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独特景观,

与西方都市街道中雕塑、

凯旋门和方尖碑等有着同样的效果,

是街市中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

可以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

合理规划,并加以保留。




与夫君一起致力于,

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的温柔女子林徽因,

竟也气的指着吴晗的鼻子痛斥:

“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

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

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当时肺病已重的她,忧心如焚,

喉音沙哑,如杜鹃啼血,句句深情。

这位歌咏人间四月天的才女,

再也不忍卒睹这毫无美感的世界,

最终在抑郁中病逝。




盲目改造,粗暴肢解,

大卸八块,随意糟蹋。

几年间,

中轴线的永定门城楼及瓮城、

天桥、正阳桥牌楼(前门五牌楼)、

正阳桥、中华门、

北上门、地安门均被拆除。


二战中,他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

使盛唐遗风的木结构建筑保存下来。

他能保住日本古都免遭战机轰炸,

却保不了北京的楼牌和城墙,

经历了千百年沧桑、

逃过朝代兵祸的传统建筑艺术精华,

竟然就那么荒谬地毁于一旦。

他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毁灭而失声痛哭。


他说拆一座门楼是挖他的心,

拆一层城墙是剥他的皮。

他想的是“今后数十百年”的事啊!


他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

北京这一座世界上仅存的,

规模宏大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古城,

即使在整体上难以保住,

也力争在局部保住古城的,

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

以求古都北京不致于,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他说: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

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

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

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1966年,他的人生开始走向尽头。

他没有想到他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

会将矛头指向他。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

还贴出了攻击他的大字报

《梁思成是彭真死党,

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

他被勒令一遍遍地“交待”自己的“罪行”。



1966年7月,

他被造反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

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

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

“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他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

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之后,

只要他出门就必须挂上那块黑牌子。

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

住处被勒令一搬再搬,

全家老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

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

造反派们肆意查抄、勒索梁思成的家,

他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

他遭到了惨烈的批判,

但他说:

宁愿被打倒踏上千万只脚,

也要死在祖国大地上。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

觉得他有点儿迂,因为很多人都跑了,

但是他就是这样的坦然。



1972年1月9日,

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

含恨病逝于北京。




他将中国古建筑,

有质量地记录下来。

第一受益人就是我们中国人,

当我们看到那些精致的图纸时,

是一场时空的穿梭之旅,

是一次与古建筑之间的灵魂对话,

是能在世界高喊自己是炎黄子孙的豪情!


一个真正的有良知的学者,

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以后,

仍然有人惊叹他当初的见识和理论,

仍然会有人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梁思成




时代精神

呈现时代精粹    解读社会热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