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包圆8所藤校的学霸:我能拿到Offer,全靠我父母!
在我们身边,总是流传着许多“别人家孩子”的传说。
别人家孩子考第一了,别人家孩子被名校录取了,别人家孩子拿了国际奖项了。。。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血压都要噌噌往上窜几升,每天被别人家孩子搞得内心澎湃又充满矛盾,看着自家孩子又看看别人家孩子,“欲扬又止”的巴掌最后还是拍在自己脑门上,心中开始升腾起十万个为什么?
△ 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厉害,是教育的差别吗? △ 这些学霸吃什么长大的?都有什么共同点? △ 名校录取都看重学生的哪些方面?
什么样的硬核教育
才能培养出一位藤校大满贯?
关于“爬藤”这件事情,其实美国的家长并不像国内的家长那么看重孩子是否能够上藤校,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在他们看来,藤校虽然很好,但并不能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因为孩子的价值,由他们自己去定义。
牛娃才不死读书
艺术体育样样抓
揭秘!
名校都爱录取这样的学生
-独立自主,会考验学生是否具有自学的能力,学生是否能独立进行深度的学科以及其他层面的挖掘和思考;
-学术好奇心,会考验学生对于不了解的知识是否具有好奇心,对于已经了解的学科知识是否会继续钻研;
-领导能力,观察学生是否可以领导团队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是否具有主动处理问题的能力;
-服务精神,考察学生是否会为社区做贡献,是否有能够造福他人的项目在执行;
-个人创造力,是否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项目;是否能把创意和创新思维应用到生活中。
那么这5大能力,不同阶段的孩子,要怎么去规划呢?最后给所用家长和同学们送上下面的规划干货!
不同阶段,该如何规划名校申请?
从我们棕榈主导师们的经验来看,一共有以下几点:
量力而行,递进式规划
你要有一个递进式的规划,避免揠苗助长。你要判断好自己的目标,不要一味地追求排名。
比如9-10年级的时候,一边要保证学校的GPA优秀,一边要准备托福,一边可能还要发展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这个时候你能够感觉自己在学校维持一个全A的GPA,是艰难还是学有余力。
如果学有余力,那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其它的事情,比如先提早准备托福和SAT;对于10年级SAT就已经考出来的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充足的时间去做活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再去增加自己的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但对于优秀的学生,比如准备冲藤的学生,除了我们说的标化、GPA还有活动三座大山之外,一定要注意去培养自己的软实力。
所以如果是自己本身非常优秀,想要去冲藤,那么提早就要把自己的英文能力提高,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英文叫做critical think skills。而且一定要去多多关注社会的时事,多多去做一些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兴趣世界里面。
也会有家长会问我们:
“我的孩子GPA不够高,而且SAT也考不了1500多分。那我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是应该多做活动,去弥补标化的不足,这样子我们可能申请在更有优势。”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如果孩子能够把活动做得非常有个性,非常突出,或者孩子本身是这样的性格,又或者孩子本身有一个特长非常突出,是可以去尝试的。但是同时风险也很大,而且不适用于大部分的孩子。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如果标化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你去冲刺前20、冲刺藤校是特别特别难的。
所以这个时候还是要努力保证自己花在学校的功课和标化上的时间是充足的,因为GPA跟标化还是敲门砖。
尤其孩子的目标是30或者40名左右的学校,那我们就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说我们的GPA能提就再提一些,哪怕只能提0.1;我们的SAT能提个10分20分也是好的。
同时我们把已有的材料给做好、做深入。比如说我们的活动能不能再深挖,我们的文书能不能提早准备,能不能提早多去修改,多去研究学校,多在选校上下工夫,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个原则就是在活动规划方面。
活动方面要深入深入深入!
活动一定要体现个性,要有独特的事业,要深入,要体现自己的思考。
什么叫做深入的活动?
比如说别人可能都有竞赛,尤其是申请理工科的孩子,都要去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机器人比赛、物理比赛……但是一旦说我们要确定参加比赛,我们还是要冲着拿有含金量的奖的目标去。
因为竞赛非常耗费时间跟精力,如果最后我们没有拿到奖,我觉得这实际上非常没有效率。
所以如果我们做竞赛,就一定确保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找辅导老师,要刷题,确保能够拿到一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奖,一个竞赛的奖,能够非常深入地体现你在该学科的能力。
第二点,说实话,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做类似的活动,比如说都去参加夏校,都去做义工。但是我们在做这样的项目的时候,你能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跟别人做得不一样,能够凸显自己的特色,这个就是深入的体现。
比如说夏校,可能很多人都去参加这个夏校,但是在上夏校过程中,我们有些学生能够提前拿到教授的推荐信,并且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继续把它在夏校里面开始的课题深入研究。
有的学生把这个研究做成了一个更大的一个研究课题;还有的学生在商科的夏校有了一个商业的想法,直接做成了一个实际的产品,一个APP,然后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公司。这个就是能够做得更深入。
还有我们的一个学生,TA之前参加一个哈佛的夏校,这个夏校只有下午上课,上午实际上是没有事情的。
我们就教TA怎么在这个夏校开始之前,去跟TA那个带领夏校的哈佛博士联系,然后问是不是有任何的项目或者一些工作是能够帮忙的。其实就是相当于提供一个免费劳动力,那这样子的话,第一,能提前跟教授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其次通过这个额外的跟博士做的实习,能够最优化TA在这个夏校的收获。
重点讲讲科研的规划
刚刚也提到了,现在科研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做科研,那么科研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到底要不要做?
科研其实有几种方式:
一个是直接联系大学教授。
其实我们之前指导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去做这件事情,然后也有不少学生套磁教授成功,直接就去大学里面给教授做实习了。但是这种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我们也是要海投,群发几百个教授,可能才有几个教授回复,但是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因为这个完全是你自己争取来,相当于通过了面试。进入的话,这个教授通常也会在研究的东西上把你的名字输上去,然后写一封推荐信,这个还是非常非常有含金量的。
还有一类是学生会自己钻研。
自己选择一个话题,然后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会上课自己学。自己也会学习一些科研的方法,自己去写论文。这种适用于自觉性、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帮助学生去选择话题,给孩子提供一些网上的课程,教会TA科研的方法,也会帮孩子指导论文。
第三种是付费教授,或者是老师指导。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这种科研背景提升的机构。就是因为它是付费的,所以到时候肯定是能够写推荐信的。而且很多机构能够保证发表,都是一些藤校的教授等等,有专家的指导。
第四个,就是可能在这两者之间。
一部分是自己做,然后一部分就像刚刚那个申请到康奈尔的N同学。就是我们给孩子找一个斯坦福的博士,去给孩子上课辅导。
第五个,是顶级夏校。
一些顶级夏校本来就是以科研实习为基础的夏校,就是你申请到这些夏校,跟着这些大学的教授去做一些他带领的科研项目。这种夏校,其实也非常难进,很难申请。
那科研是不是必要的名校敲门砖呢?
我觉得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科研是你学术能力的展现,很可能是学术能力最高的展现。所以你要看你自己的学术能力是不是需要去提高和弥补。
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很有含金量的比赛,那么我觉得可能TA也没有必要一定要用科研再去展现自己学术的实力,TA可能就是准备那个竞赛拿一个大奖,也能够充分地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第二点,有些学生可能对于某一个领域是完全不了解的。完全不了解就去展开科研,尤其是在有教授的带领的前提下,其实我觉得也有一定的弊端。
就是可能这个教授对你的印象不会那么深刻,他可能觉得你对这东西也没有特别了解,也不是有自己的想法,这也会影响到推荐信。
科研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对某一个话题自己产生了兴趣,然后自己去做一些研究,有一定自己的认识,那么你想再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发现有瓶颈,需要别人的指导,这个时候你在别人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想法投入进去,有了自己的一篇论文,我觉得这个是最合理的。
另外也要思考自己的特点,有些学生他就是比较偏学术,喜欢去钻研,那我觉得科研就会有意义。有些学生他就是动手能力很强,或者是创造能力很强,他也不需要一定要通过科研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第三个就是要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
一般来说,理工科的话,科研还是比较重要的,人文的话也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比如说你学的是商科,或者是设计、艺术,这些比较偏实践类的专业,科研它也并不是一个必要活动规划。
最后,因为美国Top 30对学生个性的重视程度,所以我想再强调规划的个性。
规划的个性
它很多时候是一种创意。
它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切入点,然后你就从这一点去想自己的人设、形象,你做的事情是要符合和突出你这个人设的。
你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我的优点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优点。有的人可能就是做饭好,有些人可能就是特别特别会认路,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优点,我们都可以把它放大,而不是总去追求特别高大上的优点,其实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是去做一些千篇一律的事情,比如说义工、实习、夏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是比别人要多想一层,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做得更有我们的一些特色在里面。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规划干货内容!
近期推荐
新的申请季,
你还有什么问题,
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
添加Jason老师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