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观北美家庭“鸡娃”多年!我悟到,没有一个妈能真的逃离内卷!

爱喝咖啡的妈妈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2023-06-22



如果要盘点近一年教育圈最热的流行词,那么“内卷”肯定排第一。


最近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烈讨论的电视剧《小舍得》中,更是通过“剧场效应”的概念,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何为教育内卷”


欢欢爸爸:“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呢,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


钟老师:“这还没完呢,有人就站上椅子了,有人把梯子给架起来了。


欢欢爸爸:“何苦呢,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就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


钟老师:“关键问题是,没人敢坐下来呀!


当身边其它人都采取非常手段时,

再佛系的家长也没法淡定。


当代家长的两大“阵营”,佛系妈妈VS鸡娃妈妈,在《小舍得》中,直接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很多看过的网友表示虽然让人焦虑,但又真实到让人“扎心”




教育的内卷,让家长和孩子都过早地进入各自的赛道。传说中“云淡风轻”的北美式教育下,又是如何一番光景?


北美的“放养式”平民教育、“鸡娃式”平民教育,以及精英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哪些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在北美生活近10年,对北美教育非常熟悉的“爱喝咖啡的妈妈”,一起探讨吧!


棕榈「家长学院」专栏

原创文章第7期



事实上,北美各种养儿育女的社交圈里,也聚集着无数殚精竭虑的家长们。


Top 公校的daycare(日托) 那是恨不得怀上了就去 register,顶级私校的入读也是趋于低龄化,越来越多的 donut hole family 选择在幼儿园就把孩子送入私校占坑。孩子再大点,选课问题、高标化技巧、竞赛含金量、才艺培训等一个都不能落下。


可以说,老母亲“推娃”的姿势都大同小异,北美妈妈一点儿不佛系!


北美教育不公平的赛道

平民教育VS精英教育


平民教育:北美式放养是真的


北美从来不强调教育公平化。


北美平民教育的普通公校里,老师只负责教,会不会、学得好不好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作业也不会留太多,多了会有家长投诉,说占用孩子运动社交的时间,很多时候作业也不用交,做不做都凭自愿。


通俗一点讲,就是阳光照草坪,小草长不长全凭自己的生命力。孩子可以在平民教育里“放养式”地快乐学习。


我朋友的孩子就读于一所排名不错的公立高中,她告诉我:“学校给 12 年级的学生做职业讲座,请了一名油漆工,传达的精神就是每种职业都能有美好的人生。


她有些哭笑不得,政治方向没有错,但是不是少了些励志?或许你也可以理解为,北美的公立教育系统,原本就是为阶级固化的社会秩序在保驾护航。


当然,即便是放养的平民教育,也总有像米桃一样的孩子,金刚钻般的耀眼闪光。


截图:《小舍得》


重视学业的“鸡娃式”平民教育


北美平民教育下,也有很多重视学科和素质教育的家庭。当他们意识到课堂不给力,就会自己花力气给孩子“课外加餐”。


这几年,北美各种补习机构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有家比较出名的补习机构,目前已经有学校的规模了,从5 年级到 12 年级,只要你想补习,无论是学校课程补强、竞赛培训、标化考试,还是辩论、演讲、计算机编程等,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


甚至很多距离比较远的家长为节省路上的时间,周末都是孩子学一天,家长陪着泡一天,休息室里更是经常有各种“推娃”经验的分享,一天说不够约着下周继续聊。


截图:《小舍得》


等到了暑假,从早到晚补一天的孩子更是不少。进度快一点的孩子,一个暑假能学完 1~2 个年级的某些学科,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过完暑假,原本同年级的孩子突然都跳级了。


这些学有余力的学霸们同时还开始拼竞赛。从州内竞赛到国奥赛,牛娃一路赛赛赛,各种竞赛班不下 20 种,滚动开课……


我数了一下,每年留在荣耀榜上的“分子”只有个位数。但即便如此,一年一年,家长们的前赴后继,总能让竞赛班的课堂里座无虚席。因为比接受自己平庸更难的,是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而这种“起跑线焦虑”也让很多家长带着自责,被动地进入了推娃大军。


小C 9 年级下半学期去咨询标化培训,当时我觉得够早的了,结果补习班的老师一听,直接拿出一张标化准备时间表开始介绍:“5-7 年级浸润式体验及能力提高;7-9 年级备考,9-11 年级强化出高分。咱孩子这个年级标化刚起步有点晚了。”


截图:《小舍得》


小C妈妈说,她顿时焦虑感上头,恨不得立马刷卡,当天就开始上课!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想再浪费了。


当然,家长们“推娃”的正确姿势,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小 S 小时候一直弹钢琴,喜欢也弹得好,但她妈妈对北美的艺术类培训做了一番研究后决定让小 S 改学小提琴。


因为妈妈觉得北美学校基本都有管弦乐队,钢琴手机会太少,而小提琴手能拉的都能上,拉得好的还能当个第一/第二小提琴手,不论是随大流还是 solo,都能随团演出,发展前景广。


这并非个例,北美有很多家长会花大量精力,研究教育体系下的评价系统,对其公式化并予以追随。


这种“过度迎合”成果最大化选择”,往往使得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我,也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成为公式和标准时间线里“应该有”的模样。


图源:activekids.com


北美教育还有另一条赛道

——精英教育


北美有一些顶级私立高中,设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严谨的家长面试,加上每年几万的学费,注定了它不属于“平民教育”的范畴,成为大众眼中的“精英教育”


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北美精英教育”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优质的授课,学科老师更多的关注,各种课外活动、科研、社团、交流考察,升学咨询,心理疏导,以及成倍下降的校内竞争分母。


同时,在学科方面,多数家长认为跟着学校节奏走,不参加校外补习也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即便是补习,家长也大多有选择性地安排一些小班或私人定制的课程,以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


简而言之,北美精英教育里,家长对学科成绩有要求,但并不“鸡娃”。


要问为什么?借用《小舍得》里钟老师的一段话:“你们家子悠一年级就开始补奥数,一路都是辅导班扶着过来的,米桃从来没碰过奥数,数学思维是讲天赋的……”


截图:《小舍得》


话虽然难听,但很多时候,长倾尽所有的付出,最终也抵不过孩子某个闪闪发光的天赋。


精英教育早就看透了这个教育的真相,所以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更高更大的视角,而不是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


就像迪拜有很多摩天大楼,但当 828 米的哈法利塔(Burj Khalifa Tower)落成后,就再也没有人去讨论其它的高楼了。



与其打磨短板,何不将自己优势打造地如同哈法利塔一样的突出?


——这就是“优势教育“的理念。


优势教育的前端是“兴趣”。


在低龄段,精英教育会花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精力,陪伴着孩子一起探寻兴趣。进而在多年观察,以及和专业指导老师的沟通中,筛选出孩子最擅长的兴趣。


在这大海捞针的阶段,家长们普遍都是尽早试,多多地试。


接着,就是把兴趣打造成“优势”。


专业级的“优势”打造,需要“打鸡血”般的努力和“碎钞机”般的财力。


截图:《小舍得》


在北美人热衷的体育项目方面,青少年体育产业每年能从父母那里赚取 50 亿刀,以周边孩子的情况看,达到竞技水平的体育项目训练,每年每个孩子的花销平均要超过 12000 刀。


这里,我再说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和妈妈”吧。


小 J 从小喜欢体育运动,长期参加 cross country 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8年级接触 Rowing(赛艇),9年级入选校队,高中4年如一日的每周三天早上4点起床,5点到湖边开始训练,7点半坐校车回学校准备正常上课。还有校外俱乐部加强专业训练,11年级时小J就拿下了一个全国双人艇的银牌。


小J妈妈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4年起早贪黑,刮风下雪的接送,送培训送比赛,更是为赛事做足了功课。


每个俱乐部给几条船报名,每个项目船数量的限制,各种赛事时间安排,赛事规则,参赛成本(运船费用很高)……说小J妈妈是专业经纪人也不为过。


所以,在精英教育下的家庭里,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最大限度的支持



父母一边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参与学校各种义工和开放日,一边游走于学校各种社交活动,积累人脉,拓展资源和提供平台,还不时和孩子进行深度沟通并加以提点,最后还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注意,这种支持不是随其任性地发展,而是在孩子选定的道路上,引导其不懈的坚持,并最终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阶层可以跨越,尽管它很难


美国的顶尖名校们,选光了这场不公平竞争中,各自赛道中的胜出者。


平民教育的赛道:大量学生被淘汰,但依然有天赋加努力的大牛娃杀出重围,他们运气到实力俱在,生命力还如杂草般的坚毅;


精英教育的赛道:因为有着良好的规划及财力和资源的支持,呈现出更多胜出的机会。


曾耗时 14 年的美国“机会均等计划”(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对 3000 万美国大学生和父母收入做了一项系统调查,更客观地揭示了这两条赛道中各自孩子的表现:



先看这些受调查大学的学生分布:美国精英大学内(如藤校、芝加哥、斯坦福、MIT),家庭收入处于 Top 1%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是家庭收入 bottom 20%的学生人数的 77 倍,且远超中产家庭学生的人数,成为大学的主要群体。


此外,尽管精英大学持续提供各种学费减免援助计划,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这 14 年里几乎没有增加。


再看这些受调查大学学生毕业后的表现:来自于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调查还显示,能把中低收入家庭孩子带入收入 Top 1%行列的,几乎只有精英大学。有13%的家庭收入bottom 20%的孩子,毕业后进入收入Top 1%行列。



所以,大学为拥有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受教育环境。阶层可以跨越,尽管它很难。


最后


绝大部分的北美家长,不管是来自中国、印度,是白人家庭、是黑人家庭还是拉丁裔,如果条件允许,其实都是非常“鸡娃”的。


但今天这篇文章的中心不是贩卖焦虑,而是反思焦虑希望通过对3种北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介绍,帮助大家端正心态,正视和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有限的家庭资源下,尽可能的先找准孩子身上的优势,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育,可能是未来成功最快的捷径。




文章末尾,如果你也想加入棕榈「家长学院」专栏,可点击这一次,家长们不再是留学“局外人” | 棕榈「家长学院」专栏作者全球招募!

想了解美国留学最新动态想了解如何选校,选专业
考虑英美混申或美加混申
长按二维码添加Amanda老师回复“梦校”即可免费咨询




* 棕榈大道所有原创文章须授权才能转载,严禁未经授权的转载、搬运,一经发现违者必究。也烦请广大家长帮助我们监督和维权,凡告知有效信息即可获得留学礼包一份,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