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访问学者:选专业时,留学家庭最纠结的「实用PK兴趣」,其实是“坑”!
有人认为:“当然要实用,好找工作比什么都强”。
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能追随心中所爱,那么终将是人生的遗憾”。
完美答案到底选哪个?
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棕榈本科部导师Yrena老师表示:其实把“实用”与“感兴趣”放在对立位置,本身就已经陷入误区了!
何出此言?本篇文章Yrena结合个人求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带大家从批判思维与理性角度,深刻理解选专业这道“难题”!
棕榈本科部导师
哈佛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圣约翰大学对外英语教育学硕士
复旦大学社会学本科
选专业时在“实用”与“兴趣”之间纠结焦虑,本质是担心“我选择的是不是我想要的”,而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典型的“心理冲突”。
一系列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心理冲突,并非根源于客观现实,而是人们自身对它的解释。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去重新看待当下的选择,那我们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所以今天,我将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带大家以自我提问,自我梳理的形式来分析一下当下自己的选择。
选“实用”VS选“兴趣”
大部分人搞不清楚真正定义
首先,如果以批判性思维方式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先给题目的关键词下定义。
何为“实用”?
实用的本意是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实用的专业,即是学成后能立刻就业并应用的专业。延伸开来,即学成后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被实际生活所需要。
何为“兴趣”?
兴趣,作为心理学名词,可定义为: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感兴趣的专业其实就是在个人凭借有限认知在当下所倾向的专业。所以当我们讨论自己喜爱的专业时,更多是在讨论心理的情感倾向。
于是这道论题就变得有趣了。
“实用和兴趣”,从定义上来看,并非两个像“黑与白”、“成功与失败”这类绝对对立的词,那何以要在选专业的时候被如此极端地放在天平的两端对比呢?
正确的看法是,实用角度和兴趣角度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考量方向,只是被我们错放在两个极端罢了。
那么,我们只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选择就变得容易很多。
别人口中的“实用”
到底是不是真的实用?
首先从“实用角度”,可以反问一下给你建议的人,为什么TA们觉得这个专业实用?实用在哪里?
如果TA认为的“实用”,是指在当下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某个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并且获得较高的收入。那么,其实TA是以钱来量化并定义“实用”的。
此时便要多思考几个问题:给你建议的人是行业里的专家吗?TA会不会并不了解你更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怎么赚钱?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中很重要的求证“效度”。
举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时,金融专业就业困难,可是危机过去几年之后,金融专业却成了“香饽饽”。
但若此时选择金融专业,4年之后,毕业之时,这个专业还会如此受到雇主青睐吗?不一定。
再例如疫情之后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吸引了众多原本非教育行业的人士,可当“双减”政策出台,很多资深教育人士都要被迫转行。
那么,谁能保证一个专业一定一直“实用”?
所以要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实用,最好请教这个专业对口行业有丰富经验的人,以发展的眼光,探寻“这个行业可能的未来”,或者也可以自行浏览行业的研究报告。
同样地,对于“感兴趣”的专业,也需用相同的方式来研究,才能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你的选择。
你的“感兴趣”
可能只是踏入了舒适圈!
首先,你要问自己:你对感兴趣的专业,到底有多爱?
分析这个问题时,要用尽可能客观具体的事实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
比如,如果你觉得感兴趣是因为自己曾经在这个领域做得比别人好,那么这种“感兴趣”很有可能是来自某件事所带来的成就感。那么可以合理设想,另一个更“实用”的专业领域中日积月累,也很有可能给你带来同样的成就感,进而变成你的兴趣。
再比如,你觉得自己很擅长某件事,可能是因为你已经建立了舒适区,且不愿意离开舒适区选择另一个“实用”专业历练自己。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像《内部动机》这本书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对某件事情没有产生兴趣,是因为没有经历“自主”。也就是说,你以为“更喜欢”这个专业,只是因为“你没有被建议”,一旦被“别人建议”,失去了“自主”,你就会表现出“不喜欢”。
那么可能对于那个“实用”专业,你并非不感兴趣,不想选只是因为别人“建议你选”。
所以,在“感兴趣”这个问题上,如果你确定有持久的热爱,那不妨大胆跟随自己内心去选择。毕竟,如果喜好的专业没有那么“实用”,可以在未来做出弥补。多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使得它在社会中发挥价值。
若非如此,则不需要太过纠结是否为了“实用”而舍弃“兴趣”。
选“实用”还是选“兴趣”
其实最纠结的人还是爸妈
我相信,大多数普通亲友,都会支持你选心中所爱,因为大家相信,如果一个人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去做一件事,那未来一定不会差。
而往往纠结是否实用的人,很有可能是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背负着你现下的生活,会担心你离开他们的保护,是否能立刻用自己的所学维持他们给你的现有生活水准。
所以,思考如何用好所学,也是为了对得起爸妈。
那么,如果你没能被更感兴趣的专业录取,请你一定在未来的学习之路遇到困难时,不要赌气的将挫败全然归结为“这并非我心中所爱”。
要知道,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就算选到感兴趣的专业,你也同样会被其他的问题所困扰,永远要记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爱上自己已获得的,才能跳出惯性后悔症。
很抱歉,现在我说的动听,其实当年也一样纠结。所以,这里我要用一个真实的例子来告诉你,为什么我这样建议。
这个例子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真实求学经历
也是一段选专业的“血泪史”
我4岁开始学琴,14岁作曲的作品被刊登在杂志上,在快要读完初中时,我的钢琴老师说可以推荐我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编曲。
但当时我妈妈作为一个非音乐业内人士,非常不希望我去学音乐。因为一是担心将来不好找工作,二是我学习成绩好,未来或许会有更宽广的路线。
果然,后来凭着优异的成绩,我很幸运的从老家提前考到上海读高中,并在上海参加高考,进入了复旦大学。
虽然表面很风光,但我内心很纠结,总是抱有些许遗憾,认为自己其实更喜欢音乐,想着要是当初我妈让我学音乐就好了。
于是进到大学的我,如同脱缰的野马,把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和音乐相关的事情:参加学校合唱团并自己组建了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乐队。
我们这些爱音乐的非音乐专业人士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乐队几个成员都是校内十大歌手,曾被邀请到澳门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交流,在学校开了400人座无虚席的音乐会,甚至接过商演。
可是在快要毕业的时候,我们的乐队散了。因为我们不属于圈内人士,也都面临来自家长的压力,要放下音乐去做更加实际的事情,找工作或者考研。
于是他们去了四大、谷歌、苹果……而没把大学学业成绩搞好的乐队队长的我,被我妈和中介,强行推到了美国去读书。
可想而知,被爸妈贴上“大学才迎来迟到叛逆”标签的我,自然未能进入非常顶尖的美国大学,就读的专业也是我妈本着实用主义选的“对外英语教育”。因为这样回国就能做老师,而老师是非常实用的职业,永远不会缺工作机会。
还好,在国外求学的我没有继续国内本科期间的叛逆,认真学习了我的专业,同时也兼顾爱好,去参加了一些音乐剧的演出,甚至还申请了音乐教育专业有学分的夏校继续钻研。
回国以后,因为带着“对外英语教育”的标签,我很容易找到了和出国留学、英语教育相关的工作,但同时,我也逐渐尝试去做音乐教育相关的兼职。
而我当年乐队的朋友们呢?
当初毕业进苹果公司工作的,后来辞职去做音乐制作人,现在偶尔在电视里露面;
当初毕业进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的,后来降薪去电台做了古典乐编辑,现在小有名气;
当初读数学专业一直拿一等奖学金的,毕业后先是在某知名教育机构做数学老师,后来考取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作曲;
当初去法国读研留法的,后来在工作之余进修美声;
甚至还有一位在复旦一直读到经济学博士,却放弃大好的工作机会,考到波士顿学美声的,现在成为了非常专业的歌剧歌手……
好像每个人都在实用和爱中,逐渐找到了平衡。
遵循爱,只要你绝对爱,也不会真的饿肚子。
而我,作为在英语教育界最懂音乐的人,自己创业,大胆尝试把音乐教学法放到英语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成功收获了上百万小朋友的心,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
只是现在又遇到了人生的插曲:一个政策,就让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妈当年认为会很实用的教师职业,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而现在我重新出发,来做导师帮别人实现梦想。
所以,到底是实用更重要,还是喜爱更重要,并非绝对之事。
当得不到喜爱的东西时,我们都会想去追寻内心的喜爱;但当我们把喜爱的事情变成职业时,又不得不思考如何让它变得实用,否则我们无法生存,更无法影响更多人,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请记住,选专业时——
实用和兴趣原本并不是对立
选专业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纠结,如果能把这一刻放到生命的长河,就会发现它定不了终身。
最后,一定要记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爱上自己已获得的,那么无论你未来怎样选择,都一定会既收获成功,也拥有幸福。
看完文章,棕榈君想说,选专业关乎整个留学申请规划过程乃至未来的职业方向,而面对如此重要的抉择,各位准留学生及家长难免纠结。正如Yrena老师所说,跳出“实用”与“兴趣”的绝对对立思维,也许更容易做出抉择。
最后,如果你希望在选专业的迷茫大海上把握清晰的航向,现在就扫码添加Amanda老师,回复关键词“专业”进行1V1咨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