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采访 | 我在华工读研(二)

+w 华南理工大学研招办 2022-04-29


坚持前进的步伐,

我们在华园等你!



特别采访


这次采访到的师兄师姐都是在不同领域各有所深耕,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研究生生涯各种不同的选择和坚持。希望这两篇采访能够给大家带来思考,在选择的方向和努力的道路上有所帮助。


在华工未来的无限种可能,等你来探索、突破和实现!









Question 1


加入研究生会对自己的提升?如何平衡时间。


土木与交通学院2017级硕士 张晨牧




(29届研究生会主席)

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加入学生组织,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对我来说,我认为有这几个主要的意义:

1)认识不同学院、专业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子。

2)把自己空余的时间利用起来,可以在研会平台上做一些有意义、对自己有提升的事情。

3)研究生会的实践经历对于企业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如果你不是有志于继续深造走科研路线,那么有更加丰富的经历会对就业更加有帮助。


关于学业和研会时间的平衡:

首先加入学生组织要先看自己工作室自己的导师是否允许,如果不允许,则不建议违逆导师的意愿强行加入,这样必然会导致时间无法平衡;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毕业要求,科研难度量力而行,这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课题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真正满足上述两条,可以加入研会的同学应该还是都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其说是平衡时间,我认为更多的是在加入之前就要做好选择。




Question 2


读研期间有什么成果,如何实现的?


环境与能源学院2017级硕士 林静怡




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发表一篇文章(JCR一区top期刊;2019 Issue15副封面文章;IF:7.1)

(Coupled Kinetics Model for Microbially Mediated Arsenic Reduct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on Iron Oxides: Role of Arsenic Desorption Induced by Microbes)


做科研课题我认为需要一个比较专注的心态,勤于思考,自己琢磨问题,实在琢磨不出来不要怕打扰导师和师兄师姐。可以多看看文献,从别人的经验中吸收方法。我的课题是化学模型方向的,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当时也是卯了一股劲,在那段时间看了很多的文献。写文章和发文章的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文章第一次就投了ES&T,经历大修、小修后接受大概花了5个月的时间,心态也一直起起落落。非常感谢导师一直与我讨论文章,那段时间经常讨论到很晚。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Question 3


导师对自己学业有哪些帮助?


电力学院2017级硕士 303一只猪




引导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不厌其烦地修改我的论文,指导我怎样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科研成果。从老师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的含义。




Question 4


选择1+4直博的原因,有什么建议?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 X同学




选择1+4主要是研一下学期导师有一个1+4的名额,然后问了我的意见,给了我一个选择的机会。当时自己也是非常的犹豫,要不要这么早就决定去读博,也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读博。于是就去征求的老师、家长、同门以及师兄师姐的建议和肯定。其中师姐说了一句,既然你有这个考虑,就说明有想读博的想法,那就去读,读了大不了后悔两年,不读后悔一辈子。同时自己也挺喜欢去静下来去想试验上的一些问题,喜欢那种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和对于时间成本及课题连贯性的一个考虑,选择了1+4。对于直博的建议是如果仅仅是想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硕士或许就足够了,同时直博也一定程度减少了去其他台学习的机会。




Question 5


参加出国交换项目的感受?


土木与交通学院2018级硕士 陈思威




其实我本科阶段也曾经去美国交换过,当时体验到的文化冲击比这一次更为强烈。研究生阶段去澳大利亚的交换,有比较重的科研压力和任务。我谈谈我感受到的科研环境,国外有很多学者从事科研的出发点是个人兴趣,这跟国内奉行的实用主义差距较大,虽然人家做的东西可能很前端,但是距离将其应用到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在澳大利亚也结识了不少同龄的研究生,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生,他们的压力和烦恼也完全不逊色于我们,也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导师给的压力,同时还要忍受异国他乡的孤独。


所以说,无论在哪里,都还是需要努力啊。





Question 6


关于转专业有什么经历想要分享给师弟师妹?


电力学院2019级硕士 X同学




原本是自动化创新班,从自动化学院转到电力学院,学制是3加1加2。大四没课只有毕设,大四上电力学院研一的课程。研究生读2年毕业,比普通的三年少一年。


转专业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毕业之后想留在广州,自动化相关的企业大多在深圳东莞,电力的中心机构和电网都在广州;第二,不想单纯码代码,想有个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就选择了电力;第三,当时跟电力本科学的一些一样的基础课学得还行,转专业不会那么痛苦。


心态上,起码一定要忍受孤单,如果能接受并且享受就更好了。由于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住宿安排,我大四那一年的状态,孤单,空间上单独一个人,是我能想到最贴切的一个词了。所以说转专业,接受并且享受孤单,这个真的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让孤单而使自己变得孤独。


学习上,如果转专业,要全力以赴。如果研一的课程与同专业本科学的基础课程关联性很大,一定要自学转去专业的本科基础课程,特别是如果转相关性不大的专业,共通的基础课就更少了。我的相关性还是有的,本科的专业课有些是共通的,但我问了我要转去的学院的本科同学那些我没学的但很关键的专业基础课,花了暑假的时间去看书,把它补了,不然研一的课程真的会完全听不懂。




采访、编辑 I 熊嘉雯 

图片来源 I 文湘玉、蔡纪瑶、魏文静

特别鸣谢 | 张晨牧、林静怡、303一只猪、轻工X同学、陈思威、电力X同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