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贫穷

why技术 我是王同学啊 2022-09-10

这是why的第 54 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我是 why。


端午节了,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小长假,这期不聊技术了,来个荒腔走板。


给大家分享一部电影吧。


电影名称《何以为家》,豆瓣评分 9.1 分,豆瓣电影 Top 250 排行榜 34 名。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这个电影。在男主角最后的笑容中,我还是热泪盈眶,感动良久。


这部电影让我起了大学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

图片中站着的、穿着红色冲锋衣的男生是我。




本文先简单的聊聊电影,然后再说说这一段小插曲,以及对我的一点影响。


电影片段

我不打算过多的介绍电影的内容。


聊聊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电影的开始就是男主角 zain 在法庭上对法官说: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开篇点题,这是一个关于生而不养的故事,或者说生而放养的故事。


这个时候 zain 才 12 岁,他的手上还带着手铐;zain 的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另外一个孩子;zain 已经有 6 个兄弟姐妹了,包括已经死去的、非常依赖他的 年仅 11 岁妹妹萨哈。


zain 在法庭上说: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电影而已,导演写的剧本,剧本里面的台词就是这样写的。


一个 12 岁的孩子,能经历多少事情?要经历多少事情才能说出“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这样的话?


那么我先放这一张图吧:


其实我看那种让人特别难受的电影的时候,片尾最怕看见的几个字就是: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所以,当影片在 zain 灿烂的笑容中,缓缓显示出“亲身经历”这四个字的时候,于我而言,力量是无穷的。


他 11 岁的妹妹是怎么去世的呢?


被父母卖给了房东的儿子当做妻子,二三个月后就怀孕了,然后大量流血,送进医院,就再也没有走出医院。


而彩礼就是几只鸡,可能再加上几个月的房租而已。


zain 在门缝中看到穿着打扮后的妹妹知道父母要把妹妹嫁给房东的儿子了,妹妹也从门缝中看到了哥哥:


zain 决定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可惜等他准备妥当再次回来后,却晚了一步,妹妹已经要被强行带走了,妈妈说:如果你敢回来,我就杀了你。


萨哈说:妈,我求求你,我不想离开。


然后她跑到哥哥的背后站着,zain 指着妈妈说:她还是个孩子,怎么能把她送走。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很难受了,他只知道他妹妹是个孩子,但是他自己也才 12 岁而已,他也是一个孩子。


最后,父亲还是把萨哈扛在肩上,放在了房东的儿子的摩托车上,然后扬长而去。


只剩下 zain ,狠狠的踢了几下门框。于是他离家出走了。


之后,zain 在游乐场的快餐厅里面遇到了一个黑人女工艾丽莎。


艾丽莎给 zain 吃的,让他在家给自己看孩子。


有一天艾丽莎下班后在后厨捡了一个没有吃完的蛋糕带回家。让自己的孩子和 zain 一起吃蛋糕。


她问 zain :你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呀?


zain 说:可多了。


她接着说:那你想他们吗?


zain 说:想呀,我最想的是我的妹妹萨哈。


她追问到:那你妹妹在哪呢?


zain 回答说:在她丈夫家。


然后 zain 描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婚礼。


艾丽莎知道婚礼是不存在的,但是她没有说,他们之间,心照不宣。


后来,由于艾丽莎没有证件,属于黑户,被警察带走了。


就只剩下 zain 带着艾丽莎的儿子,独自走在成长的路上。


一个 12 岁的孩子, 带着另外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经历了种种磨难。


太苦了,难以想象的那种苦。


最后 zain 回到家里想要拿一个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证明,却得知妹妹已经去世。


怒不可遏的他抄起家里的刀就冲到了房东的儿子那里,刺伤了害死妹妹的凶手。


他被送进了监狱。


极度绝望之下,zain 在监狱里通过电话热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所以,影片的开头 zain 才带着手铐,坐在法院上。


萨哈的丈夫,对于萨哈的死,他是这样的说的:


法庭上 zain 流着泪对他妈妈说:


和他一样。


一样的只能感受到生活的恶意,一样的觉得为什么你们要把我生下来,一样的哀莫大于心死。


而这只是一个 12 岁的孩子。


影片的最后,zain 去拍了护照,我觉得这里就是全片最大的泪点,一次发至内心的笑,第一次在眼睛里面看到了失望之外的东西:


影片的结尾在这个微笑中停留了非常长的时间。


为什么演得好?


因为这不是在演,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而这样的事情,还在世界上继续的发生着: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写了一个简短的影评,其中写到的一句话是这样的: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贫穷。

回顾整部电影,全是孩子。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一些往事

这部影片触动我的地方是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点经历。


几年前,学校里一个社团在学校里面给某十分贫穷的地方小学募捐,然后给他们送过去。


当时我是自行车协会的会长,我在协会里面也发起了募捐,然后和其他的几个志愿者自费把物资送到了那个地方。


去的时候是冬天,太冷了,那边又没有什么取暖设备,晚上几个支教老师冷的直哆嗦。


所以我们送的物资并不是钱,也不是吃的。而是一些“小太阳”取暖器、电线、电灯这些基础设备。


那个地方在大山深处,很深很深的深处。坐车需要在山路上开很长时间。


这是当时坐在学校门口的土墩子叫其他的志愿者帮我拍了一张。


可以看到,一眼望去,延绵不绝的群山,学校就是被这群山包围: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个地方,那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学校只是一个托儿所,只有一到三年级,再往上,学生的年龄就大了,就可以不用上学在家里帮忙干活了。


这就是学校的校门:


这是学校的全貌:


孩子想读书,大人觉得读书没用。反正以后走不出大山,就算走出了大山,也是干力气活,不需要知识。


所以大人更多的是觉得这个所谓的学校,是一个托儿所。


前段时间快手的《看见》中有这么一个画面:


这个画面我太熟悉了,因为那几天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这样的画面,一个小孩背着另外一个小孩:


还有姐姐背着弟弟在上课的:

每次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就特别难受,她背着自己的弟弟来上学。


总是沉默寡言。我和她说话,她也不回话,只是眼神躲闪的看向别的地方。但是上课的时候她特别认真,眼里有光。


这里的大部分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对山外面的世界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


全部都是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


中午吃饭的时候,吃的是学校发的营养餐,而学校的营养餐,就是来自福利机构的捐助。而福利机构的捐助,来的总是不太准时。


所以,也经常出现营养餐也吃不上的情况。


其实营养餐,也就是一盒牛奶,一根火腿肠。


10 来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这些能吃饱吗?


所以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中午就直接吃的是萝卜,地里直接刨出来的萝卜,洗洗就吃:


放学后他们也不着急着回家,天气太冷了,就聚在一起烤火:


五个这么小的小朋友,就围坐在一小堆快要熄灭的炭火前烤火,看见我的手机对着他们,他们就笑着比一个“耶”。


然后我教她们自拍,后面的小男孩,一抱着就哭:


在教学之余,有时候支教老师也会给他们放动画片看,这是他们最喜欢的环节。


没有网络,老师电脑上的动画片都是外面的志愿者带着U盘拷贝到老师的电脑上的,幕布就是一张很大的白纸:


但是他们看的都非常认真:


课程表也是手绘的: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问支教的老师:你觉得这些孩子以后能走出大山的几率有多大?


老师说:大部分孩子都能走出大山,但是他们去不了很远的地方,他们最终会回到大山,和现在这个地方的老人一样,因为他们没有知识,除了做农活,就只能做力气活。


我问:那你觉得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呢。


老师说:他们这一代人我帮助不了什么,我只能在他们心里播下一定要走出大山的种子。即使他们这一代走不出去,这颗种子也会由他们种给自己的下一代。这一代的老人,他们心里就没有这样的信念,我不能让这一代孩子,也没有这样的信念。在这个地方,走出大山,脱贫致富,不是一代人的事情,是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


这个问题也不能怪这一代的老人,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走出大山,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就挺好,就像电影里 zain 的妈妈,她说:


她一辈子都是奴隶,她做错什么了吗?



就像这一代的老人,他们一辈子都在大山里面,他们做错什么了吗?


我觉得还需要给孩子们种下另外一颗种子:没有能力的时候,就不要生那么多孩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每一代人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留在了大山里面。


老师的作用就是在其中的某一代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你们应该走出大山,山的那边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而走出去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习。即使家里的大人告诉你学习是没用的,但是你自己要坚信,学习改变命运。


潜移默化,就算你没有走出去,以后你也应该努力让你的孩子去读书。


我记得走的时候我发出感慨:中国有多大,大到一些地方被遗忘。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这个地方不只存在于中国,全世界都有这样的地方。


而没有一个地方被世界遗忘了,只是那个地方清醒的人民太少,声音太小,不足以让旁边的人觉醒,不足以让外面的人察觉。


电影中的 zain 就是一个清醒的孩子,清醒的让人心疼。


而我为什么大力支持这个募捐项目呢?


还是因为我之前骑行川藏线的时候,在路上碰到的一些藏族小朋友。


有一段路,路边都是游牧的牧民,孩子也跟着他们游牧。所以也读不了书。


那些孩子干什么呢?


就天天蹲在路边守着,等驴友路过,然后上去要吃的。


这一个孩子的眼神特别打动我:

只有家里有车的孩子才可以去上学,他们大多数不读书,背后的那片草原,草原上的牛羊就是他们的“家族企业”。


而其实这个地方是有书读的。确实是远了一点,但是是有学校的。


不是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是家里大人的观念不一样。


就像电影里面 zain 说他想去读书。


他爸爸的回答是:你没事上什么学?就在房东的店里给他打工不好吗?


他妈妈的回答是:去上学好啊,学校里面经常发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而且还管饭吃,替我们省事了呀。


这样的想法,不就是和把学校当做托儿所的大人的想法一样的吗?


所以,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更应该接受教育的是大人。


人生常常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点不假。


但是,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今天我就发了一个朋友圈:


这个农民工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在东莞 17 年打工生涯,其中 12 年都和图书馆有关。


这一定是一个孙少平式的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丝不苟的人。


最终他还是在东莞留下来了,更多的是舆论的力量,但是这也是读书改变命运的一种体现方式。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我昨天早上就在写了,今天早上迷迷糊糊的做了一个梦。


梦到了支教的老师。


老师对我说:那个学校里面现在已经没有学生了,大家都去不远的条件好很多的小学去上学了。那里有明亮的教室、水泥地的操场、干净的宿舍、卫生的食堂。对了,还有一个学生澡堂呢,现在的学生都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的。


醒来之后我还在笑。为什么会梦到澡堂呢。


因为当时走的时候我对同行的伙伴说,这里的孩子的卫生意识太差了。如果以后能给他们修个澡堂就好了,让他们每天都能把自己整理的干干净净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一群孩子里面有几个走出了大山,又有几个辍学在家。


《何以为家》的豆瓣短评里面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虽然这是一种反讽。


但是很难相信,时至今日, 真的还有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着。


所以,听听孩子的话吧:


以上。




欢迎关注【why不止技术】哦,这个号主要负责荒腔走板聊生活、品人生、写书评、谈电影的部分:


同时也可以关注我的另外一个号【why技术】,这号主要进行一些 Java 技术分享:

原创不易,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