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丁,葛岳静,杜德斌,等 |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摘 要: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古典地缘政治; 地缘环境; 地缘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 主体间性
作者简介:
胡志丁(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huzhiding2007@126. com。
葛岳静(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地缘环境,E-mail: geyj@bnu.edu.cn。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E-mail:dbdu@re.ecnu.edu.cn。
0 引言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构
正因为如此,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和大脱钩显示了美国牵制和抑制中国崛起的动机和决心。这些战略或措施一次比一次精准,直击要害。这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危机意识和重视全球地缘战略研究的传
本文以下部分将主要基于主体间性的概念内涵,对古典地缘战略理论进行简要再解读,以便从主体间性视角归纳总结地缘战略的一些固有特征。这是鉴别也是提出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地缘战略的理论基础。进而结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文本和五年成效评估,论证“一带一路”不能作为中国当前的地缘战略。并在分析全球贸易格局、全球权力结构、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空间冲突、中美贸易战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国家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1 主体间性与古典地缘战略理论再解读
1899年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创造了五个词用于表征国家的主要特征,而“地缘政治”就是其中之
本文并不打算延续这种争论,有关两者之间的争论以及两个流派的优劣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论
1.1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萌芽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深刻危机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主体性哲学的反思和超越,主体间性哲学就无从谈
主体间性理论可以划分为伦理学意义上的、认识论意义上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四
(1)主体间性中的主体从认识论和实践的角度加以界定,可以是微观的个体维度、超个体的中观群体以及宏观的人类整体维
(2)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继承和超越。作为主体间性中的主体须通过实践才能生成和确证,其思想的实现也须借助实践的力量。因此其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自然,作为主体间性中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地缘体中的国家在参与国际政治中正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同时被受动性所制约,以此为基础践行自己的战略以达到为我性。
(3)主体间性以现实生活世界中主体与主体实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为前提,是以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实践关系为根基的。因此,要理解主体间性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必须回到现实社会中,从现实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地缘政治理论不仅仅是宏伟的叙述,更不是简单的地缘政治想
(4)主体间性既是客观性的条件,又是客观性的基础,没有主体间性就不可能有客观性。因此,没有离开主体间性的客观性,客观性包括了主体间
所以,借用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视角,就是要找出所分析问题中的多元主体,然后回归主体间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挖掘隐含的主体间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展现主体间的情境性、交互
1.2 古典地缘政治理论再解读
近代的认识论研究都以主体性为基点,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思考和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这导致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要么注重揭示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的客观性,要么注重揭示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的主体性。这就导致在多主体的关系中,主体间所面对的既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而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被理论构建者和实践者所忽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二人世界或多人世界,而是以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为前提的。“主体-主体”关系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和取代“主体-客体”关系模式,“主体-主体”关系模式要以“主体-客体”关系为背景。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构建者就是在遵循以上主体间性的思想而建构的。
由于已有文献已对此部分的部分内容做了详细的阐
由于篇幅的问题,本文仅选择麦金德的陆权论来分析。麦金德1904年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时正值大英帝国处于积极向外扩张、殖民的势头上,他无疑就是从英国争霸世界的考虑出发
而且这种认识也源于俄国对外扩张的实践,特别是从1828年起俄国扩张进入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并不断在中亚修建铁路网。这些交通设施的修建能为俄国提供强大的军事补给,使它容易在较近的距离对印度发动进攻。为了处理来自俄国的威胁,大英帝国在1838年和1842年出兵阿富汗,企图在那里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到1884年,俄国完全控制了阿富汗的边境地区,1891年俄国人又开始修筑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声称满洲是他们的特殊势力范
马汉的“海权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都是采用同样的建构策略。以上三位理论的构建者非常清楚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的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也正是由于3位理论构建者找准了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形成的主体间的关联,才使得其理论更具有客观真理性,特别是在主体借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因为只有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思想。但是必须明确指出的是以上所构建的理论都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只适用于当时参与对抗的国家之间。理论所展现的客观性、科学性须在主体之间的范畴内才能成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但是为什么过了如此之久而具有专属性质的“陆权论”“海权论”和“边缘地带论”仍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这主要是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面对强大的美国海军,其他大国也只有发展、提升海军实力才能抗衡美国。这就是现实主义中的权力平衡理论观
2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
仅用古典地缘政治和批判地缘政治理论,将“一带一路”倡议解读为中国的地缘战略的观点,要么将不攻自破,要么就是过度解
(1)古典的地缘战略具有明确的自我与他者,理论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植于自我与他者主体之间的交互实践。虽然理论由单独的一方提出,但是作为理论指涉的另一方主体由于与理论构建方的国家在现实实践的世界中的交互作用,而无法回避此理论。大英帝国在欧亚大陆的殖民统治与俄国的向外扩张必然持续地推动着陆权论的有效性;美国的崛起和产能过剩必然进一步助推美国的对外扩张,为此须进一步发展海军以便保护其海外利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其他国家必然要大力发展海军以维护其海外利益。
(2)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的建构都源于理论所指涉的主体的受动性,这种受动性就是指主体所受制约的客观性。理论的作用在于预见自我作为主体的短板,为后续的实践行动提供明确的方向。麦金德预见到英国海军强大却无法在陆上施展,需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陆上强国;马汉预见到美国要摆脱孤立主义,走向全球就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而到斯皮克曼时期,美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海军国家,其目标就是介入欧亚大陆事务,为此必须依托边缘地带的国家登陆才行。
(3)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具有有限的客观真理性,只有符合理论指涉的主体间进入一种理论导向的实践的交互作用,理论才能产生作用。因此,主体间性成为科学理论的一个因素,当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成为一个自洽的系统时,主体间性就获得了客观性,理论也就具有了效力。英国与俄国、美国与英国主体之间的博弈成就了陆权论和海权论,但是英国与美国主体之间的博弈却难以借用陆权论。
(4)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基本反映了主体间的实力对抗的物质性。英国与俄国在欧亚大陆的对抗、美国与英国及美国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陆上强国都必须具备相对等的实力,实力相差悬殊的国家根本无需理论指导。这正是依据主体间性构建的理论的物质性所在。
据以上分析,以及根据《愿景与行动》文本和5年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实践行动和成
从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看,中国根本无法独立推进此项工程,特别是中国一直践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导致其对外的影响有限。如果将其解读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就完全脱离了物质的制约性。对古典地缘战略理论表现出的特有特征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几乎都不符合。因此,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
3 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约翰·米尔斯海默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全球霸主。大国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成为地区霸主,并可能控制在陆地上与之毗邻或易于到达的另一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经济和实力中心加速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国际格局正在向“两超多强”,甚至“两极格局”发展,这已经成为全球共
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围堵战略实践与中国推行的周边战略在空间上的重叠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全球视野下的中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海外利益遍布全球,为了维护海洋运输安全和确保海外资产安全,中国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中国海军整体实力提升较快。但在当前情况下,甚至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海军都无法与美国的海军匹敌。中国海军发展的目标仍是近海防御。
同时,虽然中国的经济利益遍布全球,但全球贸易的格局已经出现明显的地区化趋势。2013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就首次超过与欧美贸易之和(
中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口总量、市场规模,以及中国的军事实力和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等,都意味着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中国矛盾和冲突最为集中地区,中印中日领土争端、朝核问题、缅北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中国智慧和平化解。美国战略制定者同样熟知这些对中国的制约要素,必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扰乱中国周边秩序,如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介入南海争端和支持香港暴动等。
因此,从主体间性的视角,通过以中美作为实践主体之间的交互实践和全球化、贸易地区化进行的分析,同时依据对古典地缘战略的再解读,本论文提出中国到21世纪中叶的地缘战略为国家周边论(
4 结论与讨论
批判一个地缘战略理论正确与否并不能从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中去鉴别,而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对国家周边论作为中国地缘战略的批判亦需如此。在存在民族间和国家间冲突的情况下,主体间性的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同时借用多种具体的哲学形态对主体间性的研究结果,以麦金德的陆权论为例,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归纳总结了地缘战略理论一些固有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地缘战略的观点。在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美大博弈的分析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讲,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而这又是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共识的人间悲剧。如果中国依托正确的地缘战略实现国家稳定和繁荣,真正走向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同时践行包容性的全球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球,摆脱强国必霸的过去历史形成的主体间的共识,以中国的实践促进国家间形成新的和平共处的主体间性共识。这不仅对于中国有利,而且也将惠及全球。我们必须克服孤立地从个体角度出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重新以当前主体间的实践为前提,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寻找人们共同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这才是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也是批判地缘政治学着手探究的任务之
引文信息:
胡志丁,葛岳静,杜德斌,等.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世界地理研究,2021,30(3):443-453.
[HU Zhiding, GE Yuejing, DU Debin, et al.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y on the way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The National Neighborland Theory. 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1,30(3):443-453.]
轻点下面蓝字, 查看近期文章
《世界地理研究》2021年第3期目次
【会议通知】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第二号)
沈体雁,古恒宇,劳昕 | 走向空间的人口学研究:西方空间人口学研究的回顾、评价与展望
专栏推介 | 环境政治与政治生态学
【会议通知】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