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推介 | 南海政治经济地理



南海地缘战略逻辑演进与南海命运共同体建构

叶淑兰






摘要:南海因其所具有的重要地缘政治与经济战略地位而成为大国竞相角逐之地。然而,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南海地缘战略并非只是地缘政治冲突的单一逻辑,而是迈向政治与经济、文化交织、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合逻辑状态。南海周边国家经贸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已经形成互赖的地缘经济格局,但是南海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的制度重叠、制度竞争与制度过剩仍暴露了地缘经济中的竞争逻辑。“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区域合作平台,有助于超越传统地缘经济竞争逻辑。东亚意识的产生、南海地缘政治经济互赖以及南海制度规范的建立使得南海地缘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迈向共同体逻辑。建构融安全、利益以及信任为一体的南海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对话协商自主制定地区规则、加强南海地区功能性合作、通过多轨外交增进地区互信,使南海成为“友好、和平、合作”之海。



南海周边航运网络脆弱性及对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王列辉,张圣,陈锐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南海在中国对外运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评估南海周边航运网络失效对中国不同港口的影响程度十分必要。以2018 年前18 强船公司的集装箱航线数据为基础,构建南海周边港口的集装箱航运网络,通过网络节点指标、最短路径模拟等方法测度网络的脆弱性,并分析南海周边港口失效对中国的影响。全文主要结论如下:南海航运的抗毁性较弱,15%~25%的头部港口失效对整体航运网络组织会产生实质性的毁坏;釜山和新加坡是本区域最重要的港口,海防、上海、青岛、东京、泗水、横滨、神户等在区域中具有高脆弱性;评估港口失效后的替代港口方案,发现替代集装箱港口的可选择范围很小,很少有港口失效后能同时满足地理临近、介数增长和能力相当三大条件,在海上航运网络中港口失效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修补的;以最短路径模拟中国港口对南海周边其他港口的挂靠情况,发现新加坡、巴生和釜山是对中国具有全局影响力的三大港口,林查班、马尼拉、宿务、圣费尔南多、海防等对其他港口具有点对点的局域影响。


环南海地区与域外国家军品贸易格局特征及地缘战略启示

郭卫东,杜德斌,李希雅,夏启繁,曹宛鹏






摘要:环南海地区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战略枢轴,其和平稳定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环南海地区与域外国家军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域内外军品贸易网络结构与格局特征。结果显示:①环南海地区军品贸易规模演化特征受到地区局势的影响显著,军品种类的进口与地缘战略和地理结构密切相关;②俄罗斯和美国作为环南海地区最大的两个军品输入国其军品分布与流向体现了遏制与突围的战略态势,军品贸易网络在多国主导下的收缩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体现了地区局势趋向于缓和与稳定的态势;③中国对俄罗斯、法国和乌克兰等国的军品进口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并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军品出口国;④未来中国宜持续推进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战略智慧处理中美关系,充分利用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与环南海地区域内外国家的国际合作,积极谋求主动与和平发展,携手各国共同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美国在南海及周边地区的军事权力增长及军事存在演变

曹宛鹏






摘要:海洋历来是世界大国角逐的主要战场,南海因其突出的地缘战略价值也不例外。本研究借助军事权力评估模型,刻画美国在南海军事权力的增长态势,明晰美国在南海及周边地区军事存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2019 年,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权力呈现出阶段性递增态势,可划分为2010—2016 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战略时期的波动上升,以及2017—2019 年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时期的迅速提升两个阶段;②美国在南海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显著增强,包括不断完善以环南海军事基地群和南海前沿军事基地群为核心的军事基地部署,加强引导双边联合军演向多边联合军演转变,着重强调“航行自由”行动的海上实战性检验以及持续强化军事侦察和情报收集的立体化网络体系构建。



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徐婧雅,宋周莺






摘要:泛南海经济圈是全球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加强海南自贸港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有利于推进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升区域经贸合作层次与水平。本文基于贸易、投资、产业、金融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构建地缘经济关系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探究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5—2019 年,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一直相对较弱,且未出现显著提升。其中,贸易联系相对紧密,投资、产业、金融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2)2005—2019 年,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动明显,缅甸、新加坡波动幅度较大。总体来看,海南自贸港与新加坡、越南、文莱、印尼的经济联系最强,与老挝、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经济联系最弱。(3)市场是海南自贸港地缘经济关系的首要影响因素,成本约束对地缘经济具有一定影响,而生产要素的影响相对有限。



基于改进鹰鸽模型的南沙群岛岛礁争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家强,蒋雪中






摘要:南海地区岛礁的争端博弈影响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基于改进的鹰鸽模型,综合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对抗偏好对南沙群岛岛礁争端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沙群岛北部海域岛礁的平均地理价值和竞争激烈程度较高,中国、越南和菲律宾在此区域均有控制岛礁且国家之间地缘位势的非对称性接近,未来可能成为权益争端的热点区域;②中国和声索国选择合作的概率受岛礁地理价值、国家在岛礁的地缘位势、冲突成本以及对抗偏好共同影响,地理价值、对抗偏好与选择合作的概率呈负相关;冲突成本与选择合作的概率呈正相关;国家在岛礁的地缘位势接近时,选择合作的概率最小;随着地缘位势差距增大,非对称性增强,选择合作的概率上升;在南沙岛礁争端中,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概率较大,与越南合作不稳定,与菲律宾合作概率最小。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其治理

赵欣






摘要:海渔业开发为维护我国渔业利益和海洋权益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急速衰退的渔业资源和不断升温的冲突态势亟须寻找治理革新的突破口。基于此,首先从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特点、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沿革与现状,辨析南海渔业时空格局,指出南海渔业资源环境有跨越国家界线的互通性、整体性与相互依赖性,且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南海渔业高度依赖,并已经造成资源环境严重衰退。其次通过对南海渔业冲突和南海渔业资源治理所面临的挑战的梳理,指出引发南海渔业冲突的条件今后很可能更加普遍,亟需南海各方共同面对渔业可持续性危机,而南海地区面临的渔业资源环境退化、系统认知不足、区域协作有限等共性挑战与利益诉求,可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纽带。最后以区域渔业资源治理为抓手,提出了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思路:从推动绿色水产养殖、增强资源环境修复、深化科研共享等方面开展务实的渔业资源治理合作;在区域、国家、地方层面完善跨尺度的海洋治理措施落实体系,协同提升国家层面的顶层涉海涉渔政策设计,强化地方、私营部门和公民个人在南海区域共建中的作用;从建立健全区域组织和完善区域海洋法制推动构建区域层面合作治理体系。




华南地区港口体系与功能分化对海南洋浦自贸港建设的启示

韦春竹,陈炜,王琪,董妍君,黄耿志






摘要: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周边港口的航运网络及其临港产业的建设对推进跨区域的社会文化活动和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海南洋浦港与中国华南地区9 个典型港口的航运网络特征及其临港区产业类型可以发现:(1)洋浦港目前的集装箱吞吐量及其市场占有率还比较少,2020 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01. 93 万TEU,仅占整个华南地区10 个典型港口比重的1. 25%,并且仅与地区内的钦州港、新加坡港、胡志明港有较高航运频次。洋浦港在航线布局上,亟待向香港港、广州港和深圳港靠齐,提升中国在环南海区域的“近洋”布局并不断推动洲际“远洋”航线地开通;(2)洋浦港临港区域企业数量由2005 年的326 个增加至1461 个,在区域港口中总占比由2005 年0. 18%提升至2015 年0. 47%。但各企业分布密度均较其他港区小。其中直接涉海的海运装卸业与跨境物流产业数量都较少;依存产业建设方面目前主要依托于渔业的发展,其他船舶制造业、建筑工程业也较少;与港务相关的服务业中,洋浦港提供的服务类型也较少,主要集中为零售业,缺少海运保险和海洋金融等服务业类型。因此,海南港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需要从业务“多元化”向区域“基地化”实现转型发展,即要注重与华南地区典型港口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港口与临港区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沿海港口群体。




轻点下面蓝字, 查看近期文章


杜德斌, 等 | “心脏地带”理论与俄乌冲突


征稿启事 | 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别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国别地理之乌克兰


王玥,汪涛 | 全球地理信息产业创新链结构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2期目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专栏推介 | 南海政治经济地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