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文学概况(第8讲)——中世主要的文学流派(二)——日本的“隐者文学”

外语微易学 外语微易学 2022-09-24

中世的主要文学流派(二)——

日本的“隐者文学”

 在日语中, “隐者”即在佛教思想“无常观”的影响下, 脱离俗世, 隐遁山野 ,修行佛道 ,从自然山水中寻求情趣生活的人。

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一个战乱与天灾迭起的时代 ,贵族阶级没落了, 武士阶级掌握了政权。在这样不安定的时代 ,人们只好求安定于宗教 ,因而隐者辈出 。心向空门的人 ,以及对混乱至极的政治社会感到失望的人, 强化了自己的厌世观,便舍弃世俗生活, 或云游各地 , 或住进山野草庵 ,经营独自的精神生活,追求安宁世界。这些隐者中知识分子居多, 他们身居草庵 ,从事随笔和日记文学创作 ,故称“隐者文学”或“草庵文学” 。其文学基调是佛教的无常观与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 。

▽▽▽

草庵

“隐者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鸭长明的《方丈记》(1212)、吉田兼好的《徒然草》(1331)等。鸭长明的随笔《方丈记》描写了天灾人祸的惨状 、自己遁入日野山轻松的隐栖生活与人生思索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厌世思想与佛教无常观。吉田兼好的随笔《徒然草》讲述了作者性喜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对失去的王朝的憧憬。《徒然草》虽然也是出于佛教无常观著就的人生训诫和处世训诫, 但其中同时带有儒学思想与老庄思想 ,存在肯定现实的意识倾向。

另外,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与前代的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并称为古典三大随笔。



(一)鸭长明与《方丈记》 鴨長明(かものちょうめい)と『方丈記(ほうじょうき)』

鸭长明(1155-1216),歌人、随笔作家、说话集编者。鸭长明出生于镰仓前期的京都下贺茂神社的神官家庭。长明年幼时即被默认为祖母家的继承人,一度春风得意。但19岁时作为后盾的父亲过世,长明晋升为神官的道路被堵死,从此,生活也发生了逆转。后来,他不仅经历了妻离子散的苦痛,还在30岁时被迫离开祖母家。此后一直过着失意的生活。50岁出家,法名莲胤。后移居日野外山,结方丈庐为最终的隐居场所。《方丈记》就是长明在这一丈见方的草庵隐居时写下的随笔。

鸭长明

方丈庵

《方丈记》约成书于1212年。“方丈”指作者晚年隐居的草庵,以大小一丈见方得名;“记”为文体名,“以叙事为主”,“议论杂之”。

篇幅短小,仅五段8000余字,但结构严整,为日本古典所罕见。首段以“川流滔滔,往而不返;淤泡浮泛,且结且消,世人屋舍亦莫不如斯”开卷,以都市人之生死与家之兴衰为例,提出了人世无常观。二段以半生所历五大灾祸(安元大火、治承旋风、福原迁都、养和饥馑、元历地震)例证了人世无常后感叹曰:“从俗则苦我心,违俗则如癫狂,究竟该何处定居,如何举动,方可有片刻安我身心?!”

作为回答,三段详述了方丈之庵的里里外外与日常起居,罗列了闲居独处的种种雅趣。

四段力陈了遁世闲居的自在悠然并自豪宣称:“草庵虽僻,我自好之”,“闲居之乐,不经验又如何得知!”

末段笔锋一转,由桑门莲胤对柴门长明所讴歌的隐居娴雅发出了质疑:佛戒执着,何又絮絮于闲居之乐?对此不能自答,只好求教于佛,于是诵佛声起,作品掩卷,而一个思想者则跃然纸上。

末段的反思与对创作主体的客体化将单纯的咏叹提升为了理性的认识,作品因而超越了中古感动型文学,质变为中世具深刻思想的自我观照思考型文学,成了隐士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来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与松尾芭蕉的《幻住庵记》等影响巨大。同时作品对和汉混合表现法的首次成功使用也影响了《平家物语》等。作品段首更是和汉混合表现法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无常观散文诗”。

「原作」:ゆく河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淀みに浮ぶうたかたは、 かつ消え、かつ結びて、久しくとどまりたる例(ためし)なし。世の中にある人と栖(すみか)とまたかくのごとし。        ――『方丈記』冒頭

《方丈记》作品段首


田兼好与《徒然草》 吉田兼好(よしだけんこう)と『徒然草(つれづれぐさ)』

吉田兼好(1283左右~1350左右)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歌人,随笔作家。俗名“卜部兼好”,出家后号“兼好”,人称“兼好法师”;祖上司掌吉田神社,因此又称“吉田兼好”。

吉田兼好多才多艺,不光是著名的歌人,还是书法家,而且通晓古代掌故。因此,《徒然草》记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有对无常的领悟,也有对各类兴趣的见解;既有作为出家求道者的言论,也有关于人生、道德的独到见地;既有对各类人物的描写,也有对人物内心的窥探;既有日常生活上的训诫,也有对艺能修行、居处摆设的建议等等,堪称浓缩了中世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型百科全书。

吉田兼好

《徒然草》约成书于1330-1331年之间。共上下两卷,由243个长短不一的篇章构成。 成书较《方丈记》大约晚一百多年,与鸭长明相比,兼好法师的一生显然少了诸多磨难,显得要顺遂许多。因此,表现在《徒然草》中的思想与人生态度也较《方丈记》积极不少。就无常观而言,虽然也有消极描述,但是也有对无常的积极肯定。

 如作者认为没有死亡的世界没有情趣,无常方能显出人世之难得。因为“纵观生命体,没有如人一般长寿的。蜉蝣朝生夕死,夏蝉不知春秋。用心生活,即便只有一年也会觉得特别优哉游哉,贪心生活,即使千年也如同一夜春梦。在没有尽头的人世间长存,只是等待丑陋老态的来临。”

兼好法师在文中提出了疑问:樱花只有在烂漫之时,月色只有在无云的时候才是值得欣赏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对雨思月,垂帘笼居而不知春之将尽亦颇有情趣”这种对生命消亡、事物盛衰消长的肯定,甚至还从这些无常中感受美与情趣的姿态,不得不说是兼好法师积极认识世界的表现。而这种认识也是有别于《方丈记》无常观的显著标志。这种美感为后世日本民族的独特的美学意识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兼好法师经常会通过一些颇有寓意的事件深入浅出地阐述一些人生哲理。

“有一位爬树高手,指挥一人爬上高树修剪枝叶。当此人在很高、很危险的地方作业时,爬树高手什么也没叮咛。当那人下到一屋顶高的时候,爬树高手言道:‘要小心下来,别伤着!’旁人问道:‘到了这个高度,就算跳都能跳下来,为什么还要叮嘱呢?’爬树高手答道:‘正是如此。在枝叶摇晃、头晕目眩的时刻,他本人知道危险,所以不需要提醒。受伤总是在相对安全的地方。这位爬树高手虽不是什么身份高贵之人,但此番言语足以与圣人之言媲美。蹴鞠游戏也一样。球总是在刚踢过难关、以为很容易的时候掉落的。”看来千百年来,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在容易的地方失败,在放松的时候出错的人之本性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兼好法师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本真,读后直让人点头称是。《徒然草》中有不少哲理性的文章,不仅体现了兼好法师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增添了《徒然草》的内涵,使其无愧于中世随笔瑰宝之美誉。

爬树高手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谭晶华. 日本文学辞典[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2.刘立善. 日本的“隐者文学”[J]. 日本研究, 2005(2):78-78.

3.张龙妹 曲莉. 日本文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李光泽. 日本文学史[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主讲教师: 乔宇芳

编  辑:孙媛媛、桂琪琪

监  制:侯广禄

出  品:“外语微易学工作室”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