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风范 | 一身素衣披星戴月,像他们一样邂逅远方的自己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然而,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不同的人生基调和文化素养,会使同样的旅途透出不同的精彩。对远行颇有研究的文人们,是如何看待远行这件事的呢?
新井一二三
从旅行中获取独立和自由
14岁的时候,大家都还在读中学,她就搭上了第一趟远行的长途火车。后来,只要一有机会她就想往外闯、往外飞。这枚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独行侠一样,穿行在不同的城市和风景之间。
从五大湖边,经过圣劳伦斯河到大西洋,之后又往西飞越北美大陆和太平洋,在英国殖民地体验了三年半之后,才回到家乡东京。后来有了另一半,有了房子,也有了孩子,这些都无法阻止她对自由的渴望。所以,她抱着孩子,推着婴儿车,再次出发。
她在散文集《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中写道:“在我看来,能够一个人旅行是独立人格的标志。而旅人生涯会带来的自由,远远超过一块蜂蜜肥皂。”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初衷:源自心底对幸福和自由的向往。她说:“曾经很多年,我花费最多的项目是飞机票。对于其他女孩子着迷的名牌服装、化妆品等,倒一概沾不上边儿。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裤子,买张廉价飞机票走天南地北,那是我的style。”
阿兰·德波顿
旅行时,心境比目的地本身更重要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阿兰·德波顿
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或许能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眼界所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或走得多快,都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一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如果你不像爱德华·霍珀那样,能够享受旅途之寂寞;不像福楼拜那样经历坎坷,对东方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不像亚历山大·冯·洪堡那样,具有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甚至对长途奔波充满恐惧,那么,何不像《旅行的艺术》中的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一样,在舒适的家里,回归本真,放慢脚步,一身素衣,一本书,来一次卧室漫游!
梭罗
旅行,是为了做更真实的自己
人们在狭小的生活圈里互相模仿,为什么他们不尽量远离些,做个真实的自己呢?
——梭罗
大家在狭小的生活圈里互相攀比、模仿,在街边或饭桌上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虽从未放弃追逐新鲜事物,并且什么也都不缺,然而幸福却与自己想要追逐的东西越来越远。所以,为什么不尽量远离些,做个真实的自己呢?
大自然的生机能让人精神大振,我们的想象力会随之变得更丰富;我们的思想会更清晰、更新鲜、更超凡入圣,一如湛蓝的天空;我们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广阔,一如一望无际的平原;我们的才智会运用得更加广泛,一如充满灵性的雷电、山川和森林;我们心灵的广度、深度和崇高度甚至能跟江海媲美。
远离喧嚣去远行,这样以后无论自己躺在什么围墙里,都将懂得平实的生活也有巅峰。并且知晓,从山顶俯视山谷最深处时,会看到一抹淡蓝的色调。一如一袭简约蓝调素衣,所带来的坦然和宁谧。
她们说,点赞是本宫已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