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客·故事汇】“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他是怎样帮助中国甩掉“文盲大国”帽子!

2017-01-15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这个周末,

将是所有中国人灰暗的一天。


大前天,

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玫瑰”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佩与世长辞。


昨天,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驾鹤仙去。



三天之内,

我们一连失去了两位大师,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界的悲痛,

也是整个中国的哀伤。


就在昨天中午,小编照例刷刷微博、看看新闻,突然,手机上弹出一则消息: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震惊、悲痛、不相信,这些情绪随即涌上心头,我连忙打开电脑,确认新闻的真实性。果然,在我眼前又出现了那几个大字:



不一会儿,这条消息传到互联网,传到了微博。其中最热的一条讨论便是澎湃新闻官微所发布的一篇微博。



网友们纷纷缅怀老爷子,希望他一路走好。



更让人唏嘘的是,前天还是周有光先生112岁的寿辰。对此,网友也不禁大发感慨,直言“太可惜了”。



随着时间的过去,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缅怀先生的队伍中,微博逐渐被一盏盏蜡烛所淹没。相信如果在天有灵的周先生看到这里,内心也多少有点欣慰和感动吧。


不论是先走一步的李佩先生,

还是昨日仙去的周有光先生,

他们都担得起所有中国人的缅怀以及祝福。


很多人不知道,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奋斗,

才改变了我国千千万中国人的命运,

甚至影响了中国的未来!



斯人已逝,有光长明!老先生一路走好!

创客
青创宝

老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品读!




一代语言学大师——周有光

如果说李佩先生是中国建国以来英语研究的泰斗,那么,周有光先生则是我国汉语研究的巨擘。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吗?还记得学拼音时被老师罚抄100遍吗?而那些你写在作业本上的“a-o-e-i-u-ü”都和周有光先生有关。


周有光先生享年112岁,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故被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正因如此,建国后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


对了,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这就是我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干下了许多大事,件件都对当时的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拼音改革

建国之初,我国拥有四亿多的人口基数,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既是幸运,又是不幸。幸运的是,只要我们好好利用人口优势,凭着人多力量大,我们就会很快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幸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属于文盲阶层,他们既不会写,也不会认,更不用说学习先进知识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果断地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说白了,就是让更多人学习汉字,懂得文化。



这时候,精通四国语言的周有关先生自然被邀请到这次文字改革中去,这一年,他刚刚五十岁。但其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当周有光听说邀请他参与这项工作时,他是拒绝的,称“我不行,我是外行”。后来胡愈之先生立马反驳道:“这是新工作,我们都是外行。”无奈之下,周有光先生便接下来这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


再说到汉字拼音改革,其实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曾尝试用字母拼写汉语。后来到了清末年间,梁启超、沈学等文化大家也相继提出,要简化汉字,才能普及教育。于是,在当时的中国也进行了一场汉语拼音改革运动,史称“切音字”运动。


但是,由于连连战火、民不聊生,这项运动并没有在底层百姓中推行下去,随后也无疾而终。直到60多年前,国家再次决定进行汉语拼音改革,这项事业最终才得以继续下去。


然而,理想也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在众人满怀壮志,试图干出一番利在千秋的大事的时候,难题却一个个向他们袭来。的确,人人都想做仓颉,但是仓颉又哪里是想做就可以做。


一番波折后,深思熟虑的周有光提议:不妨就采用拉丁字母。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拼音。



在这个提议得到通过之后,三年的时间,周有光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年,寒来暑往,专家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推敲、试验、分析,为现代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胆专研、小心求证,取得越来越多的实质性成果,这也促使我国科研人员能够尽早发明出我国第一代汉字拼音打字机。试想一下,若没有他们,如今恐怕连转发朋友圈都无能为力,因为不识字啊!



周有光先生的成就用数据证明再不为过。随着《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全国扫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只在晋南小城万荣县,一般的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更不用说全国千千万万个课堂里的孩子们、田野上的农民们和纺织机前的妇女们。一夜之间,人们好像都找到了读懂汉字的密钥。


这,也正是如今的国人应该感激老先生的地方。



汉字简化运动

进入21世纪,相信在座的各位网友,肯定不止一次看到下面这样的话:



说这句话、赞同这句话的人,他们大都持这样一个观点:汉字简化是文化的倒退,应该恢复繁体字。对于持这样观点的国人不在少数,早在2009年,就有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中小学增加繁体字课程”的提案。


对此,还引来了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注意。当时季老正处病榻之上,向外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他还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或许是因为有国学大师背书,近年来鼓吹汉字繁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到底汉字繁简之争,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来听听周有关先生的看法。


周老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发明者之一,也参与了一些简化汉字的工作。他说,作为汉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拼音方案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对此质疑的人不多。简化字问题,他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其必要性:


一是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需要。

周老说过,当时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文盲率高达80%,就这样的水平现代化怎么搞?于是,只能从教育改革上想办法。一谈到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字改革。


他还提到,当时有个叫做祁建华的教员创造了一种速成识字法。给新兵扫盲,今天认5个字,明天认10个字,后天认20个字,三个月下来就可以看《人民日报》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农民当中推广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新兵年轻,可以将整个精力都放在识字上面,工人、农民有工作、家庭,这个方法行不通。



同时,周老也说到,汉字简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便是大大降低了教师教学难度,很多老师反映,简化后的汉字好教、好学、好认、好写,阅读清晰。他还说,汉字简化有利有弊,而利多于弊。繁体字笔画繁复、难写难认,简化后,有利于在人民大众中普及文化,也缩短了小学生识字的时间。


二是,从整个文字的趋势来看,所有文字都是删繁就简。

周老说,世界文字,包括汉字和外国文字,都有“删繁就简”的自然演变。古代两河流域的“丁头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圣书字”,都有明显的简化。从历史上、理论上来看,文字都是越来越趋于简化的。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组图片:



第一幅字便是我国宋朝最负盛名文学家苏轼的大作,而第二幅字便是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先锋孙中山先生写的。


将两幅图与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爱”字本身便与我们现在所写的爱字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没出现什么“爱无心”的无稽之谈。


从这一角度也侧面证明了我国汉字的演变,本就是沿着由繁入简而来的,只不过是因为建国后加大了这一语言改变的进程。


第三,汉字简化并不影响文化传承。

周老说,在三千三百年间,汉字“体式”不断变化,每次变化都包含明显的简化。你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对甲骨文来说,篆书是简化;对篆书来说隶书是简化。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变”,“隶变”是剧烈的简化。



在这里,周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便是文字是由人来读的。以前的古代社会,读书、识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遥不可及。因此,文字的演变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随着使用的人增加,文字必定要进行改革、变化,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


同时,即便古代识字率并不高,但文字的演变依旧在每朝每代都会发生,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且,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文字在不断演变,但我们的文化并没有断绝,没有遗忘。


不然,这怎么解释现在的人们还能读《史记》《春秋》《论语》这些千年前的名篇大作呢?所以说,根本不存在只有繁体字能传承中国文化的说法。


第四,简化汉字不可能走回头路。

周老说到,我们民族,我们文化之所以能千年不倒,就是因为“书同文”政策理念的全面推行。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到繁体字时代,那么,我们现有的教育系统、文字系统全都要打倒重来。这对于好不容易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还要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中国13亿多人口,换言之,我们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学习汉字,学习中国文化,那么,汉字的简化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将来的中国一旦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么将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那么,为了我们更好、更快地将文化传播出去,汉字的简化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生专注研究

1955年,周有光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多次对张森根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1991年,周有光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关注语言学到世间万象,他对百年洞见加以提炼和诉说,无疑更透彻。100岁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



“我的身体状况还是好的,只是年纪大了一些。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2016年1月,周有光111岁时说道。



致敬周有光先生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6546wx7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上,便是周有光先生集毕生的精力所做的两件大事。不论是汉字拼音改革,还是汉字简体化,这两件事看似毫不起眼,却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拼音,我们学习汉字变得异常轻松;因为简化,我们学习汉字显得更加方便。这所有行为的背后,就是为了让亿万中国人能在现在,能在未来,说出自己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文字。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文化才能振兴国家!


在我看来,

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事业,

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周老,一路走好!



青创宝

周有光先生对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孜孜探索,在传统与现代间的不懈努力,搭建起了中国文化由古入今的桥梁。

他的精神让人动容,亦让人起敬。而他的经历,也映照着一代知识分子为国求索的身影。

创客
青创宝

思想的光辉不会因时间逝去而黯淡,思想的力量亦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削减。

缅怀老先生,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创客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铁血军事


延伸阅读


【创客·故事汇】“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家密级最高人之一的秘密往事!


【创客·故事汇】“巨浪之父” 黄纬禄:80年前超级学霸的“网红”笔记!


【创客·故事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执行主编:李仁泽|策划:杨安鑫

投稿邮箱:zgqncyxd@126.com


欢迎评论




励志的创业故事




奋斗的创业青年




及时的创业解惑




迅速的创业资讯




权威的创业政策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源自1998年创业大潮

团中央促进青年创业就业信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