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客·故事汇】“两弹元勋” 邓稼先:永远不倒的民族脊梁!

2017-02-23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匕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共青团中央出品

           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16ij6te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假如你的人生面对这三个问题,

你会如何回答?

问题1


如果你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你的导师对你说:“你很有才,我觉得如果你跟着我混,我会给你最好的待遇。只要你留在美国,我能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问题2


如果有一天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回家告诉你:“ 亲爱的,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去哪儿、做什么和去多久,我都不能说。”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 ?


问题3


如果说有一项事业因为你的努力,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你觉得你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



他,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3个问题:

26岁,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拿到美国的博士学位。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回到了1950年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34岁,他回家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明天就走。” 妻子问他:“你要去哪?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去做多久?”他的回答是:“ 不能说,不能说, 不能说。”从此,他从她的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当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整整消失28年。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


61岁,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他叫邓稼先。



青创宝

邓老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归国,茫茫戈壁隐姓埋名28载,终于成就我国国防事业上的不朽丰碑!

对于邓老的第一印象是小学课文《邓稼先》,每每想起都忍不住眼眶发热!

创客
青创宝

在选择面前,邓老毫不犹豫,以身许国,这样的决断,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在人民心中自有不同的分量!国之脊梁,我们敬仰,我们怀念,我们追随!

创客




少年志高远,为国洒热血

少年时代的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40天后,全家搬进北平。他的父亲邓以蛰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所以他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在园子里,他就立下了强国兴邦的志向。

“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当时,13岁的邓稼先正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书。这是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各门功课照开不误。这样,邓稼先就同父亲一道留在了沦陷后的北平。此后,在短短的10个月里,日寇侵占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当亡国奴的屈辱,中国会不会亡的焦虑,日寇的凶残蛮横,家庭生活的一落千丈,使邓稼先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仇恨。

有一次,日寇攻陷了一个城市,他们逼着老百姓参加“庆祝”游行,邓稼先气愤地把小旗子扔在地上,踩在脚下。这事很快被日本人知道了,他们找到中学校长,校长是个好人,他对生病的邓以蛰教授说:“赶快让你儿子走吧,怕要出事啦。”


于是,16岁的稼先跟着大姐邓仲先离开北平,辗转来到云南。1941年,邓稼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8年,解放战争的炮火响遍了中国大地,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就在这一年的夏天,24岁的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有人问他怎么这个时候还去留洋,他回答了一句很有远见的话:“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

1948年到1950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不到3年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拿到学位后的第9天,他便启程回国。这短短的9天中,既有其导师的真诚挽留,也有美国官方的重重阻挠,可这一切都没有停下他归国的脚步。

邓稼先满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带着满脑袋核物理的知识,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重返祖国的怀抱。同船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但是钱学森教授的海运行李却被扣下,人则在洛杉矶被联邦调查局拘捕。船行至日本,赵忠尧等4人又被美军扣下。

经过一番周折,其余的人终于在国庆前夕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外事部门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酒会。有人问邓稼先带了些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中子、质子、裂变、聚变、氘氘、重水等。当时他可能没有料到,这些科学知识对他8年后从事研制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事业,是何等的有用!


1950年9月,从美国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合影于甲板上。邓稼先(末排右二)。



放个“大炮仗”,搞定“争气弹”


邓稼先回到的,是一个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不及舔舐内战的伤痛,就饱受外患的威胁。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研制核武器迫在眉睫。毛主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8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他参加这项工作。邓稼先立刻明白了这个“大炮仗”的含义,虽心有忐忑,但仍临危受命。


第二天,邓稼先就被调入二机部刚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所,担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研制的理论设计工作。那一年,他34岁。

在离开家的前一晚,邓稼先带着深深的歉意对妻子说:“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这两句话语中满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却也有着我们不敢想象的为人夫的愧疚,不能亲眼看着一双儿女茁壮成长,不能常伴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份痛苦,邓稼先选择没有怨言地承担。当太阳又一次升起的时候,邓稼先奔向了他的事业,一去就是一生! 



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为国家的核事业倾尽毕生心血。1964年10月16日,当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升腾起那朵巨大的蘑菇云时,没有人知道签署原子弹总体计划书的,是当时年仅39岁的邓稼先。也很少有人知道,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自主研发,从零摸索

摄于新疆核试验区,地上为千年枯木。


原子弹研制的最初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可在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连带着所有的资料、模型,一星半点也没留下。中央决定自主研制原子弹,并以苏联政府撕毁协议之日将此工程命名为“596”,人称“争气弹”。邓稼先作为工程的领头人之一,没有惧怕,没有气馁,要争气就说到做到,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探索与开创。

九次计算,推翻权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苏联专家们虽然撤走了,但其中一位曾随口说了一个高机密参数的数值。当时的科研人员相信,只要算出的数值和这个数值接近吻合,就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然而,邓稼先他们先后进行了9次计算,耗时近1年,可算出来的结果都与之大相径庭。就在所有人即将绝望之时,邓稼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是对的,他们错了!后来经过进一步验证,证明了苏联人留下的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成功算出了这一参数,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也顺利向前推进。

运筹帷幄,加速推进

1979年摄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左起邓稼先、赵敬璞。


我国“两弹”研制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进程。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早在核武器研究设计机构成立之初,邓稼先就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氢弹研制过程中他又带领大家归纳出三个方案,兵分三路进行计算,这一决策为我国核武器研制赢得了时间。

面对责任,勇挑重担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工作者们。


在每个核弹制成之后,再次检查完毕各项参数、各个部件,插好雷管,进行空爆或地下核试验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家签名,以表明这一枚核弹已经一切搞好,可以点火了。这是对祖国负责的签字,非同一般。责任心极强的邓稼先曾开玩笑似地说过,签字以后,好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有一次睡到半夜,他忽然想起了一个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于是从自己的铺位上一跃而起,叫醒了几个帐篷里的人,连夜商量对策,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

排除困难,团结凝聚

邓稼先去世前一个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解密。


邓稼先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他那里无论是技术权威,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人人可以发表见解。因此,邓稼先深受年轻科技人员的爱戴,他们把他看成老师和兄长,无条件地信任着:“老邓交下来的任务,我们是不讲条件的。”即便是在动荡的时期,他依然团结着身边的人们不分派系地通力合作,不让两弹的研制慢下脚步。

远见卓识,影响深远

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接受李鹏副总理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8月,北京301医院确诊邓稼先为直肠癌晚期。可病中的邓稼先仍忧思着国家的未来。1986年5月第二次手术后的第四天,他就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他置一切于不顾,拼命要完成的是一份向中央报告的涉及中国核武器事业战略决策的建议书。后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明了建议书的正确性。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


1964年10月间,邓稼先的母亲突然病重。邓稼先的妻子十分焦急,经过辗转,好不容易与基地联系上了。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此时此刻无论有什么事,邓稼先都不能走开,但过了这段时间,就立刻让稼先回去。


许鹿希无奈,但她知道,如果有比母亲病危更严重的事,那一定是有关国家大事。事后许鹿希才知道,10月16日,邓稼先他们正在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在西北大漠上,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人们在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就有一张回北京的飞机票塞到邓稼先手里,并告诉他说:“你母亲病危,赶快回去。”就这样,两个司机轮换着昼夜开车,把邓稼先送到机场。

母亲看到了儿子,她把放在枕边套红的《人民日报》拿出来,上面有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她怪儿子从前不把自己的工作告诉她,之后就安详地睡去了,仿佛她最后一刻的弥留,完全是为了等待孝顺的儿子。


邓稼先的全家福


从事核试验工作十分危险,而为了国家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不幸的是,1979年,邓稼先在寻回未引爆的核武器弹头时,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在他做完第32次核试验后,1985年患上了直肠癌。

在稼先身患癌症、病势垂危之际,他的头脑依然十分清醒。床边放着两尺多高的资料、书籍,不停地考虑着核武器事业的进展。有时一天几次给研究院领导人打电话,谈工作,制定方案。同时,他也惦记报上常提到的核禁试、核裁军,想到地球上应该有个安宁的环境。

在向血管里点滴化疗药品时,他一边完成生前所著的最后一本书,一边把对我国今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写成一份意见书,并嘱咐妻子:“你把这个材料带回去,它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你务必亲自把它交给有关同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1986年7月29日,这位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的物理学家邓稼先与世长辞,年仅62岁。


他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国人:“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逝世后,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为他撰写挽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备战君当先。捷报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素材来源:新青年杂志


延伸阅读


【创客·故事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创客·故事汇】“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家密级最高人之一的秘密往事!


【创客·故事汇】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逝世!(102岁辉煌人生~)



执行主编:李仁泽|责任编辑:詹晶

投稿邮箱:zgqncyxd@126.com


欢迎评论




励志的创业故事




奋斗的创业青年




及时的创业解惑




迅速的创业资讯




权威的创业政策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源自1998年创业大潮

团中央促进青年创业就业信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