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常河:澎湃新闻副总编辑,2007年度荷赛自然组照二等奖得主。1997年大学毕业后在《人民摄影报》从事图片编辑工作,先后在《城市画报》、PHOTOCOME、《中国新闻周刊》从事图片编辑工作,2003年始任《东方早报》副主编一职,负责报社的视觉中心的工作,在工作中提出“新闻视觉整合传播”的流水线化运作观点和理念。
澎湃新闻刚过了自己的一周岁生日,其客户端的下载量已过三千万。在新媒体浪潮中,主攻移动端的澎湃如何进行视觉呈现,如何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澎湃视觉中心为何决定不再招聘传统意义上的摄影记者?就此,人大新闻系对主管视觉中心的澎湃副总编常河进行了采访。2014年6月,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超越了PC端,在手机使用率上升的同时,PC端使用率在下降,这个趋势也使得澎湃把重心放在了移动端。用户越来越倾向于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新闻,因大多数新闻不涉及“交互”,手机已能满足其获取信息的需求,新型的用户体验模式已逐步形成。
国内的一些新闻客户端大多是从PC端的门户网站设计移植而来,标题密集、正文字号小;而澎湃没有PC端的束缚,与很多客户端不同,走的是“大图模式”。移动端的小屏幕对传统的观看造成了影响,但更多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图片阅读方式,例如人在走动时也能观看图片。
回首照片在传媒中的使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仅有几个版面的时期,好的照片是指能让人“琢磨”的照片。照片的价值在于能让读者长时间“端详”,这就要求照片包含丰富的信息量。而在都市报兴起的2000年左右,信息更单一、画面更干净的“大结像”成为主流,这种照片能强化视觉刺激,让读者在快速阅读报纸时高效获取信息。不同的介质使得图片选择与观看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
纸媒与网络相比,前者因版面限制而篇幅有限,同样的图片故事在电脑上则可以放10张甚至更多,且几乎未增加成本。网络使得用户对于图片的需求量变大。然而,PC端可能并未建立特别明确的视觉体系。门户网站以文字为核心,起初并没有专门的图片编辑或视觉设计人员,图片有时仅为某一篇文章的“配图”。移动端的视觉呈现还在摸索过程中,目前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各种手机、平板的屏幕尺寸、分辨率不一,使得阅读效果不稳定。3.5寸与5寸手机看图片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这对现在做视觉传播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挑战。当然,优秀的照片是超越“介质”的,此处只是想说明图片选择需要考虑比过去纸质印刷更多的因素,以尽可能提升用户体验。为了适应新媒体的需要,澎湃将建立“新摄影部”,旨在与不适应新需求的媒体生产方式及理念“划清界限”。这项举措对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澎湃今后不再招聘传统单一技能的摄影记者,团队需要的是全能型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视觉记者”。新的用人决定意味着新进成员必须在会拍照片的同时,也具备拍摄、剪辑视频以及写稿的素养。换言之,唯有全能型的影像记者,才有可能进入澎湃的“新摄影部”。这是为了有别于传统摄影记者的说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新摄影部”将确立新的行业标准和专业要求。如果年轻的摄影记者不能学习新的技能,将会被新媒体部门拒之门外。
澎湃视觉中心之前已确立了摄影记者担任轮值图片编辑的制度,此制度是为了让摄影记者具备更强的“新闻意识”,加强对于新闻的理解以更好地“介入”现场。
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转型的传统的“包袱”,需要让老摄影记者逐渐转型,我们为老摄影记者们留了一定的空间。从澎湃去年成立开始,就已经开始减少“单一技能”人员的录用,而更看重团队成员的综合素养。对于新聘人员,我们必须按新建立起来的行业标准来要求,欢迎肯学习的年轻人加入视觉记者的行业。在摄影记者转型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图片编辑在知识结构、对新闻的敏感、理解力和想象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图片编辑都在做很琐碎的事情,比如为某篇文章配图等。然而,严格意义上的图片编辑应该类似于一个主管视觉的产品经理,能够梳理整个专题的逻辑思路,完成项目的统筹工作。正如摄影记者要去做视频,图片编辑也应该成为全方位的视觉表达者,一个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
以《三峡》专题为例,整个视觉类的内容都需要由图片编辑来协调,包括视频、infographic(信息可视化)、动画、网页的交互呈现、各种效果的关联等等。图片编辑要看得懂视频是怎么回事,数据新闻又如何,要了解如何用声音叙事,亦要跟文字记者以及编程的工程师沟通,把控视觉类产品的生产流程。
阅读体验在新媒体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内容本身的确是核心,但再好的内容若以小字体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则会大大折损文字的魅力。图片编辑要做的是优化读者欣赏这文字的方式,这其实是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而并非简单地“排个版”。摄影记者要“转”,图片编辑更要“转”。传统媒体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制约因素就是几乎没有“协作”,此处的协作并不是指记者团出一个大型报道策划,而是指其生产方式流程的相对单一。生产一个内容产品并传播出去,一般协作只有两个环节:记者采写和编辑加工。对于一个评论版的编辑而言,则为根据时事热点向评论员约稿等。
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做一个大项目涉及的工种则更多,记者、编辑、设计师、工程师等等。每个项目都需要由产品经理来统筹整个流程,并统一“流水线”上每个成员的意志,从而促进团队共同完成优质产品。这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而变成一种基于协作的新闻生产模式。
未来移动端的视觉呈现将如何发展,需要靠新闻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去不断地尝试与实验。移动端的体验会不会是最终定型很难说,或许未来会出来能折叠的设备,可折叠而便携,亦可展开观看大图片。技术无止境,为优化用户体验而进行的探索也不会停止。访谈执行:丁依宁 2014级视觉传播方向研究生
小编:董一 2013级新闻学方向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