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约瑟夫·普利策其人其事|百年普利策奖专题之一
美国当地时间4月18日下午3点,第100届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将公布。本周,RUC新闻坊将推出“百年普利策奖专题”系列报道,带你一同多角度回顾与解读这个全球知名新闻奖,并透视美国新闻业与美国社会的百年风云。
作为专题开篇文章,今天RUC新闻坊带你穿越到普利策新闻年代,一同追忆立遗嘱创设普利策奖但备受争议的报人——约瑟夫·普利策的故事。
约瑟夫·普利策肖像。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马可,他是匈牙利犹太血统富裕粮商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德国人,虔诚的天主教徒。
普利策曾在部队有过不足一年的生活。在圣路易被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 Post)的记者,一年后他当选州选议员,参与政治活动。
他一面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 Post Dispatch),一面为他的选举人制定策略,撰写社论和演讲稿。
在经营这份报纸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主义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这份报纸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后,由于报纸主编牵涉到一桩枪杀案,普利策不得不放弃《快邮报》,同时也为了在纽约有立足之地,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
普利策购买并整顿了《世界报》,在办报期间,他利用报纸发起自由女神像筹款。
在1885年夏天,《世界报》的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报纸头版:它的出版者,约瑟夫·普利策,要求他们为自由女神像捐一小笔钱,“我们不要等待百万富翁给我们钱,”他写道。
1885年8月11日,连续5个月来每天都在号召人们为自由女神像捐款的《世界报》宣布,一共从12万捐款人那里筹集了10.2万美元。
普利策利用报纸影响社会改革、参与政治,普利策旗下的《世界报》在每周日刊载连环漫画《霍根小巷》,漫画的主人公是个穿着肥大黄衣服的孩子,作者借“黄孩子”东游西逛的故事,讽刺世俗人情,滑稽而有趣,在当时受到了许多读者喜爱,也借此宣扬了报纸的主张。普利策的商业对手、《纽约新闻报》的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把黄孩子作者挖走后,普利策另请画家,于是两家报纸星期日都刊载黄孩子的连环画。
《世界报》刊载的“黄孩子”漫画。(左右拖动查看)
这场争夺“黄孩子”的战争在整个纽约引起轰动,两报借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道,争夺受众。
在《纽约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发生“缅因州号”爆炸事件,大众化报纸包括《世界报》等,借此发表激进言论煽动民众情绪,挑拨民族之间的矛盾。美西战争推动黄色新闻进入一个高潮。
缅因号爆炸事件《世界报》头版。
普利策后来对《世界报》在美西战争中的煽情做法深表后悔,并退出了黄色新闻大战。但赫斯特在1901年仍公然在《纽约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了刊有煽动刺杀总统言论的这份《纽约新闻报》。民众因此逐渐对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产生厌恶,黄色新闻风潮渐渐退去。
“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降低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
在漫画中,报纸出版商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都被画成黄孩子,画中两人他们都宣称是这场战争的“占有者”,讽刺了两人当时的作为。
但是,在当时政党报刊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界,普利策提出“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为任何政党牟利”的观念与政党报刊有很大的区别。同时,黄色新闻潮也带来了新闻业务领域的变革,如其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其开创了一些新闻专栏的模式。
普利策旗下的报纸在社论方面最有建树,社论奖也是普利策奖中设立时间最长的奖项。普利策认为社论是一份报纸的心脏,他通过社论攻击政府腐败行为、富人偷漏税和赌徒、支持改善穷人的生活条件、发动人们捐款、改革。
“船头的瞭望者”是如今许多新闻人的座右铭。这句话正是普利策说的:“If a nation can be compared to a large vessel at sea, then the journalists are its watch-keepers who timely report the treacherous shoals and hidden dangers to ensure the safe journey of the vessel.”(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为培养这样的瞭望者,普利策的注意力转向了新闻教育。他希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责任和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美国所有新闻学院中排名前列。它创建于1912年9月,是由普利策立遗嘱捐资200万美元创办的。并且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持评选。
最初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实际在1892年,普利策就曾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
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说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普利策雕像。
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门前的墙上刻着“FOUNDED BY JOSEPH PULITZER 1912”(由约瑟夫·普利策创立)。
普利策去世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才建成。在学院的网站上有这么一句话“Founded with a gift from Joseph Pulitzer, the School opened its doors in 1912 and offers master of science, master of arts,and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s.”这所学院被认为是因普利策的“礼物”成立的。
新华出版社 1989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美)詹姆斯·莫瑞斯(James McGrath Morrls)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本周本公号将推出百年普利策奖专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期编辑: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