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习是怎样一种体验?|实习专题系列之一
本期主人公邝西曦,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现实习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市场部。
所谓“精”,是“精准定位”的服务理念,也是“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叶总(叶蓁蓁,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总经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媒体是产能过剩行业,新老媒体都一样,但是,过剩的是低端产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一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将面临自说自话的困境。
其实,新技术引爆的传媒变革不仅带来了冲击和毁灭,还孕育着涅槃重生的可能和契机。这就需要改革者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把握时代机遇,瞄准用户需求,推进媒体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中央厨房”精准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需求,持续不断奉上“全媒体大餐”,最近一次比较大的动作是6月底推出的《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 该作品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古风古韵的手绘画风,生动呈现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上线48小时内就被47家媒体机构、300余个自媒体进行了近千次的发布。其中,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在刊发2小时内,便获得“10万+”的阅读量。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乐视、暴风影音、秒拍等视频网站及客户端设立了相关专区,其中腾讯视频的总播放量超15万次。第一季政论微视频成为名副其实的当红“热播剧”。
勇于创新,才有生命;持续创新,才能在未能抢占先机的形势下,扭转乾坤,弯道超越。
当前,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革命中,我们更要凝心聚神,找准靶心,在顺应潮流的基础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唯有精确找准用户需求,精确制定战略目标,精准生产优质内容,精准发力优势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手持尚方宝剑、立于不败之地。
当下,喧嚣与庞杂是媒体生态的普遍特征,娱乐化、多元化、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让不少媒体面对激烈竞争无所适从。
然而,人们越是置身于信息洪流,便越是感到价值意义的匮乏;越是掌握了海量资讯,便越会产生对处理分析信息的恐慌。因此,媒体最本质的功能,依然是以优质产品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在纷繁复杂的业界变革中,机遇稍纵即逝,而成功只会垂青那些时刻保持竞争姿态和战斗状态的团队。
竞争,源于危机意识,“居安而思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或许你认为,“中央厨房”的工作是吹着空调,听着音乐,找着选题,喝着咖啡的“小资节奏”。而实际情况是,椅子不够时大家站着开“短平快”例会,人手不够时女生都左手一台投影右手一摞资料。
实习伊始,天行主任(李天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笑着和我说“别看我们现在的办公环境不够好,很多世界顶级企业,都是在宿舍或者车库中创业的,现在吃苦才能赢得未来”。 强大的执行力和亲和力,使“中央厨房”始终保持着非凡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在这里,节奏是紧张的,目标是明确的,所有人都发挥着最大的能量。扁平化的公司结构,高效率的沟通机制,是现代化企业的标配。
叶总就在我们对门办公,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甚至只因萌生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就可以敲门进去跟他“喝喝茶”。
公司一号才子潘老师(潘凡平,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因为办公环境比较紧张,时常会把办公室借给各部门开会,自己则来各个屋子“串门”,关怀一下我们这些“小朋友”们。
走廊里擦肩而过的,也许就是哪个副总或者主任,和大家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和阅历;和大家一样的,是他们阳光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叶蓁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为了节省成本,公司的办公家具,从桌椅到空调,基本都是从二手市场上“淘”回来的。
的确,要是没有一种拼劲和韧性,没有这样的实干精神,还不满两周岁的“中央厨房”,怎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媒体融合领域的领军企业?
每一个选题都要在大量阅读后“苦思冥想”;每一篇稿子都要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方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一个错字唯有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才能“原形毕露”。
在此期间,老师前辈们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相信,只要用心写文章,做内容,阅读量和粉丝数都会在不断积累中增长上去。
图为“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官方微信名片,这里有媒介融合领域最新的消息、活动,以及炙手可热的实习信息。
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敬爱,为了筹备《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5)》出版发布会,为了举办媒体融合论坛,晚上加班,周末加班,对于老师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
从发布会前的发函联系,到物资材料的设计打磨,再到发布现场的精心布置,以及会议中间的拍照组织,老师们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而活动圆满完成后他们的舒心一笑,或许是消释疲惫和劳累的最佳良药。
停下笔,已接近晚上九点,从新媒体大厦29层楼的窗户向外远眺,北京的夜,依旧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依然繁华喧嚣热闹非凡。下半年,找工作的号角就要吹响,这将成为我学生生涯中的第七份,也是最后一份实习。 感谢这段时光,让我面对未来不再彷徨,不再畏惧,不再退缩。这些日子告诉我,纵然未来不可预料,明天都是未知,但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
活在当下,而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