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另一种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聆听新闻 | 媒体调研报告之四

2017-02-01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导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内容、呈现形式与媒介形态之间如何更好地结合,为受众呈现更好的收受体验,日益成为新闻媒体与内容创业者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媒体调研系列报告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个将声音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传播新闻的“听闻”APP(以下简称“听闻”),3名来自人大新闻系的研究生通过调研,展现“听闻”在市场中的具体位置、当下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新闻基本传播载体的声音是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焕发生机的,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探究竟。


图1 “听闻”CEO陈奕贤及其团队


互联网广播类 APP 发展现状

当下媒介环境下,广播与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结合,不论是在国内抑或是国外,都有着丰富的案例。在国外,诸如美国的播客、欧洲的DMB 数字广播技术、日本的Radiko.JP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在国内,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传统广播电台依靠移动互联网打造 APP,将自身节目直接进行移植,另外则是出现了诸如喜马拉雅、蜻蜓 FM 之类的聚合类声音APP。


我国广播界已敏锐地关注到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在苹果 APP  Store 中搜索关键字为“广播”、“电台”、“收音机”和“radio”的 APP,共有 125 个符合要求的应用程序。一方面,手机与广播从终端来说具有天然的嫁接功能;另一方面,广播的音频非常适合数字化与网络化转换。目前,已经形成了传统广播电台的 APP、聚合型网络广播 APP 平分秋色的局面。


传统广播电台的 APP

传统广播APP 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传统广播 APP 的功能较单一,提供本台广播频率在线收听在线收听与点播,如“北京广播在线”、“山东交通广播”、“湖北经典音乐广播”等。传统广播电台 APP 中最受欢迎的是“北京广播在线”,2013 年 1月的下载次数为13多万次。该应用程序整合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单系统 , 可浏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各个频率、每天播出的节目时间表。程序系统支持后台播放 , 用户在收听广播的同时,不会干扰其他应用程序的使用。但从统计来看,目前国内推出 APP 的广播电台仍是少数,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 个省级直辖市级电台、6 个市级电台推出了 APP。


另一种传统广播APP 不仅包括“听广播”这一基本功能,还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例如“无线苏州”除了广播苏州各电台的直播节目外,用户还可观看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经济频道、CCTV 新闻频道等电视台的节目,为移动人群提供图文、音频、视频信息服务。


“无线苏州”还整合了新闻资讯、路况、公共交通、天气、微博及团购等功能,把全方位的公共信息与用户的生活无缝对接。“陕西交通广播”在提供陕西交通广播单一频率直播的同时,为用户提供陕西路况交通资讯,并开设微博互动版块,用户可将实时路况第一时间发至微博,电台的主持人核实后会进行广播以提醒广大司机注意,这就将传统广播电台单一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了双向沟通的互动方式,既体现出为移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特点,又使用户以 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大多数交通广播APP 的设计思路与“陕西交通广播”类似,将广播与信息服务融合起来,具有突出的本地化、服务性特征。

 

聚合型网络广播 APP

网络广播APP 开发主体多样,整合了大量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电台频率,提供在线收听。相比传统广播 APP,网络广播 APP 数量更多,在苹果应用商店共搜索到80 余个可供下载的网络广播 APP。从用户市场规模、内容生产集成规模、商业模式的成熟度等方面来看,当前移动互联网第三方电台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蜻蜓 FM、企鹅 FM、喜马拉雅 FM 等,都已经开始在音频 APP领域圈地,影响力日益增强。

 

图2 移动播客发展历程


从网络广播APP 的内容来看,大多数 APP 都提供世界范围多个国家的广播频率在线收听,有的APP 提供一定区域范围的广播频率在线收听,如“蜻蜓 FM 体育台”只收集体育广播电台,直播重大赛事;又如“喜马拉雅”以 UGC 为主,依靠用户上传内容,从这部分内容中挖掘出高品质的内容,既可以丰富平台内容,又能降低版权支出。从网络广播 APP 的功能来看,大多比较单一,专注于频率的集纳、分类和收听。一些网络广播APP 附带以“听”为核心的辅助性功能,如睡眠定时器、闹钟、回放及录音功能等,“喜马拉雅”就融合了上述所有功能,用户可在收听电台节目的过程中入睡,并伴随节目醒来;错过节目精彩的地方可再次回放;听到喜欢的节目。


“听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状况

关于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尽管国内外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典案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与突破的可能性。事实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推送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声音”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条件与创新性路径,“听闻”正是基于互联网底层技术逻辑的改变而产生的“声音”类新闻 APP。


“听闻”的基本情况

“听闻”是由厦门泡果网络有限公司研发推出的一款可以随时随地用语音来感受新闻热点的音频类新闻客户端,其口号是——“不想看新闻,只想听新闻”,主打节目包括“听闻早餐”、“听闻晚高峰”、“王攀说天下”等。

 

“听闻”的自我定位非常清晰:做第一家以“声音”为主要呈现方式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平台。截止目前,“听闻”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900多万,其中2016年增长量达300多万。“听闻”创始资金来自网络公司之前运营的 30 个垂直行业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号的盈利资金,并在 2016年 3月拿到Pre-A轮 1000 万投资。


图3 泡果网络 


听闻 APP 界面是简洁的蓝白色调,其内容组合很像今日头条新闻瀑布流的形式与喜马拉雅以节目分类的结合。如此的版式设计,一方面结合了新闻类资讯“即时推送”的瀑布式的发布方式,同时自己的特色节目也有汇总的版块。


团队的组织架构

目前,“听闻”团队有 30 多人,分为播音、编辑、业务、技术四个部门。


(1)播音部。部门有十几位主播,他们都受过专业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有的甚至是从事了十年左右的电台资深人员。招聘主播时,主要通过试音判断其普通话水平、口齿清晰程度和录制音效,以此决定是否录用。


(2)编辑部。主要负责收集稿件、剪辑音频等工作,关注国内新闻事件,统筹整理,为播音部提供内容和素材。


(3)业务部。主要负责公司盈利、活动策划、与用户互动并维持良好的用户关系。


(4)技术部。作为一款新媒体产品,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技术主要负责 IOS和安卓系统的技术对接,为用户解决使用上的问题,并对APP进行更新,逐步完善用户体验。


“听闻”所处的媒介环境

CNNIC 发布的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6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1 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56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 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如此深刻的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使得移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由于互联网包容性极强,因而所谓的“融合新闻”、“媒介融合”的偏向性极为明显,基本上是其他平台的新闻向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其他媒介形式上的内容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结合以求“重生”。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背后的底层逻辑,基本上能够表征未来社会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再加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推送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方的资源及注意力均集中在了互联网(当然目前而言也主要是指移动互联网)上。这便是“听闻”所处的最显著的媒介环境。


内容生产及分发方式

“听闻”每日会为用户推荐400—500条新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的精准推送。


用户登录后,其“听新闻”的习惯会被记录,后台会根据新闻收听过程中中断、关闭次数判断用户是否喜欢该类新闻,并进一步做相应精准推送。“听闻”的内容来源有两个方面:


(1)播音部录制。“听闻”自己不生产文字内容,而是整合内容进行音频录制。合作媒体为听闻提供文字稿件,之后由“听闻”主播录制成音频。内容主要为当日新闻资讯类节目,消息每条一般为2—3 分钟以内,评论在5—6分钟左右。此外,还有一些轻松的栏目,如听闻新歌榜等。目前,听闻主打的品牌栏目有:“听闻早餐”、“听闻晚高峰”,这两个节目主要汇总 12 个小时内重要的新闻事件;“王攀说天下”,是一档签约评论员的评论类节目,是对近期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相应评论解读。


(2)节目入驻:优质节目入驻听闻APP,如飞碟说、十点读书等节目,主要内容为休闲娱乐、情感段子等非主打节目。


推广方式

目前,国内 APP 的推广方式大体有五种:(1)第三方应用市场;(2)广告投放;(3)不同APP 交叉推广;(4)手机厂商预装;(5)社交媒体推广。“听闻”所属的厦门泡果网络有限公司目前主要吸引用户的方式在于在应用市场投放广告。泡果公司定期在一些城市进行线下宣传活动,从而推广“听闻”APP,如:开展宣展会、下载应用赠送礼品、在其他媒体投放硬广、软广交替推广。


受众群体

目前而言,“听闻”的主要用户为以下群体:


1. 上班族和学生。这两类用户平时用眼量大,容易形成视疲劳,并且生活节奏快,休闲时间有限。使用听闻 APP,在听新闻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其他工作。运动、开车均可兼顾,获取资讯等同时还节约了时间。


2. 老年人与眼疾患者。老年人视力衰退,老花眼患者比例大,不方便在手机屏幕上进行长时间阅读。中国约有1000万左右的眼疾患者,无法长时间进行电子阅读,只能用听的方式获得新闻。


3. 其他疾病患者。长时间用一个姿势看电脑、手机容易引发颈椎、肩膀疾病,收听广播可以有更放松的姿势。一些无法自己使用手机、电脑,看报纸的病患也可以收听新闻。


4. 文化水平低的用户。文化水平较低的用户、甚至目不识丁的人无法从报纸上获取信息,还有很多对于因特网不熟悉的人也无法利用网络搜集信息。但是智能手机使用便捷、简单,听新闻的形式也利于文化水平低的用户接受。


盈利模式

国内APP 的盈利模式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免费应用+广告模式。应用免费下载,依靠广告获取利润的盈利方式可以追溯到传统互联网诞生之时。由于用户们认为互联网资源理应是免费的,大家也早已习惯于接受各种形式的硬广告、软广告。在付费购买与免费 + 广告之间,多数用户还是倾向于免费 + 广告的组合,同时这也是被国内开发者广泛运用的盈利模式之一,尤其是在购买APP 意愿比较低的 Android平台上。

 

2.应用内收费。提供增值服务,应用内收费也是目前开发者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通过为用户提供常规功能之外的扩展性服务赚取利润,如虚拟道具、解锁关卡、扩充存储空间、升级用户权限、提升隐私级别等等。

 

3.根据不同平台调整营销策略。Flurry 曾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称,在调查了 135000 个跨平台应用后得到了这样的结果:Android应用程序的收入只有iOS上的24%。有观点认为,“Android用户买 Android 手机只是因为它们便宜,在 Google  Play 卖收费应用赚不到钱。”iOS 比Android用户更愿意花钱购买应用,如此推测,针对不同平台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


图4  iOS 与Android应用程序收入对比


4. 结合传统互联网。结合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电商方面,用户如果经常访问某个电商网站,那么他也极有可能下载一个相应的客户端,从而形成消费体系。听闻APP 目前正处于用户积累阶段,盈利规模有限,而且并不希望将新闻产品过度商业化。APP开发公司湖南艾尼科技认为:手机APP开发商无论是通过用户付费方式还是广告获得盈利,其核心基础都是用户量,尤其是活跃的高价值用户量。因此,如何提高用户数量和忠诚度是目前APP 发展的第一要义。

 

据陈奕贤介绍,“听闻”将会有新产品和服务在 2017 年上半年推出,预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盈利:增值服务——主要面对高端用户推出知识类精品内容,用户需要付费收听该内容。为优质内容与知识付费渐渐成为高知人群的共识。其盈利主要用于继续开发精品内容,形成良性循环;广告收入——目前广告主多在福建省,明年起要面向全国招商;电商收入——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健康护眼方面的独家产品并为之冠名,如:听闻护眼仪、听闻护眼贴、听闻护眼液、听闻保健枕等。


发展方向

当然,“听闻”处于成长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听闻”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前景的把握和发展趋势的研判,“听闻”在未来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 对车载系统的布局。陈奕贤认为,智能车载系统将在未来轿车上应用呈现愈发广泛的趋势,因此,他们目前在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与智能车载系统厂商进行合作,从而对未来进行相应布局。

 

2. 增加合作媒体数量。预计明年要与中国搜索进行合作,双方互推。中国搜索的内容授权免费,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与优酷百万主播进行合作,在双方平台上相互推广;在新媒体展会上做活动,寻找支持媒体,在“听闻”上推送合作媒体的活动音频,其支持媒体上也播放听闻的内容。资源互换,合作共赢。

 

3. 增加入驻节目数量。今后将为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节目,用户选择面更广。当前文字资讯已经过剩,听闻 APP 接下来会专注把音频内容做好做精,注重产品开发。

 

4. 适当发展视频新闻。一些新闻画面感强,单纯的音频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与体验。可以制作视频播放,增强用户的体验感。目前资讯类视频网站或者 APP 做的很杂,“听闻”可能会添加新闻资讯类视频,以增强对现场画面的还原,作为“声音”新闻的补充。

 

5. 注重全国各地的本地新闻。目前着重开发五个相对发达省市的本地新闻,推出本地新闻子频道。

 

6. 注重技术更新、应用改版。下一个版本界面将更简洁,内容查找更便利。推出更多样的服务。如:开通赞赏功能、签到领金币、兑换礼品等。


“听闻”的发展优势、局限及潜力

从上文可以看出,“听闻”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做第一家以“声音”为呈现方式的新闻类 APP,既不同于传统电台在移动互联网上移植而产生的应用,又不同于聚合类的“声音”APP,其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潜力。


“声音”类新闻 APP 发展的机会

1. "声音" 类 APP 不同于移动互联网下的听觉传播,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特征,但 “声音” 类新闻APP 用户使用时段较为固定、其线性属性使得用户收听时间较为集中且平均时长充分,用户的粘性也较高,这些特征都使得 “声音” 类新闻 APP 适合发展广告业务,用户更易细分化也使得 “声音” 类新闻 APP更容易引起广告主注意。

 

2. 新闻史最受用户青睐的广播类型之一,在所有的广播中,音乐类、新闻类、交通类广播收听份额较高,但目前音乐类 APP竞争激烈,呈现红海化竞争状况,因此不易突围;而新闻类 APP 有着丰富的内容资源,除了传统电台移植的 APP之外,鲜有涉足,因此存在着成功的可能。

 

3. 电台是最后一个转移至网络的大规模市场媒体,如亚马逊之于书籍,iTunes 之于 CD,Netflix 之于电影,因此专注于广播电台,更多的创造出一个人们熟知的品牌,会变得更加成功。


作为新闻呈现方式的“声音”的特点

同文字、图片、视频一样,“声音”也是一种新闻呈现方式,上世纪依赖无线电波技术,“声音”成为当时主流媒体——广播的呈现载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声音”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接收机制考虑,依赖于人的听觉器官;从受众时间占用角度,可作为伴随性的传播手段;从专业技能的需求来看,对制作者的“音质”要求较高,专业性更强;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可以承载更多层面的信息;从时间逻辑上来看,典型的线性传播,受众处于一种“强安排”接受环境中,接收信息的自主程度低。


媒介创新的可能性路径

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新闻”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以及附着媒介。新闻内容包括“新闻”的内在逻辑、结构安排、语言风格等多个维度;呈现方式主要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表现方式;媒介即连接“新闻”与受众的载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根据这些层次的划分,可以划分出三种不同的创新路径:


1. 媒介本身的创新,一方面,即意味着新的媒介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而言,互联网底层逻辑的改变意味着重大创新的可能性,比如交互性功能的产生、大数据算法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出现、精准推送的可能等等,皆意味着创新,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皆是基于此而产生的创新案例,这是最具颠覆性的创新。

 

2. 呈现方式与媒介之间的创造性匹配调适。这意味着基于深层次分析呈现方式的特点,然后将原本惯性的呈现方式与媒介的关系打破,进行重新排列。当然,当前情况下,皆是将原本用在其他媒介上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移植到互联网上,比如像梨视频、听闻这样的案例,这个我将之称之为“中观层面”的创新。

 

3. 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之间的创造性匹配融合。这是在深入分析内容特点与呈现方式特点之后,将其进行创造性地结合,或者多种呈现方式并用以展现新闻内容,比如我们常说的“数据新闻”、“融合报道”,这个我将之称为“微观层面”的创新。


“听闻”的优势及局限

传统的广播电台强调节目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缺少选择的可能,因此个性化程度极低,是新闻生产者主导传播过程的典型。比如中央广播电台、各地方电台。不过它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新闻采访权,能够获得一手资料,时效性强,内容原创度高。传统广播电台移植到互联网上的 APP,因为存在着基因的一致性,因而其基本特征也因袭了广播电台。信息聚合类“声音”APP,节目更加丰富,但并不专注新闻资讯类内容。


相较于传统广播电台及其移植到互联网上的 APP,“听闻”更加开放,更加迎合受众的收听需要,受众成了收听过程的掌控者,自身的关注点、兴趣点以及爱好得到了满足,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趋势;相较于信息聚合类“声音”APP,“听闻”重点聚焦于新闻资讯类内容,其受众定位更加精准,目标更加明确。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之风渐渐理性化之后,毋庸置疑,当今媒介生态下渠道固然重要,所有媒体都在拓展渠道,因此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内容。渠道觉得能否让用户接触,而内容决定能否留住用户。

 

内容自然是“听闻”存在的最大的缺陷与不足,其没有采访权,只能对其他媒体新闻内容进行专业的音频录制,其时效性略低于生产原创内容的媒体。另外,作为一个创业项目,“听闻”缺少支撑,缺乏品牌效应,目前只能依靠一些推广活动和口碑慢慢增加用户。


思考及结论

经过采访和对网络广播APP 的统计、分析和试用,他们发现此类 APP 功能大致类似,决定软件是否更受用户欢迎包括以下要素:

 

第一,应用设计是否精良。APP  Store 里的应用可用海量来形容,网络广播APP 作为一种伴随收听式的APP,从图标和名称设计上应容易被索引、识别并记住;

 

第二,用户体验是否友好。网络广播 APP 整合了大量广播频率,如何让用户快速、方便地找到自己喜欢的频率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受欢迎的 APP 大多对海量频率进行了科学分类、有效整合,使用户易于上手,实现查找、收听和收藏无障碍操作;


第三,软件是否稳定。APP 的进入是否流畅、软件是否容易崩溃、版本是否经常更新都影响用户的选择。

 

对广播APP 来说,依靠单一的应用类广告获取的收入很难达到盈利。应当增强软件的服务功能,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吸引用户付费获取此项服务。例如专业化的资讯定制服务。除了增值服务,广告+ 虚拟道具的盈利模式也是可行的。一是将电台广告替换为自己的广告,并将收益与电台进行分成。二是在直播互动内容中植入需要付费的虚拟道具。版权分销也是实现盈利的一大途径。版权分销指的是公司购买一些作品的版权,又将该作品版权再分销给其他公司,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模式。正如陈奕贤自己所说,现阶段的“听闻”不应该把重心放在盈利上,而应该从长远考虑,先培养起广大的用户群,盈利才能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听闻”作为“声音”新闻资讯平台,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还是非常耗费流量的。陈奕贤也看到了这种情况对于自身发展的限制,但他认为,“听闻”要做的是未来的趋势。“接下来,5G 时代即将到来,5G 速度将是 4G 的 800 倍,每月可用流量会更多,而资费下降趋势也日趋明显。听闻 APP 每条音频所消耗的流量并不多,因此这并不是听闻 APP 未来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反而成为一个发展机遇。听闻 CEO 陈奕贤提出:假如 5G 时代到来才去做音频内容服务,那时候的市场已经饱和了,竞争者众多导致无法突出重围。”

 

这较好的展现了陈奕贤对未来的判断和把握,他还向我们分析了他做“听闻”的初衷:“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聚合类 APP 呈现饱和状态。强行饱和这个市场只能带来恶性竞争。创新不是模仿,而是另辟蹊径。目前,有声新闻 APP 竞争较小,而用户价值潜力巨大,集中于一个产品与一类人群,更能做出精而专的东西,将平台变为产品,为用户量身定做 APP。”

 

的确,既然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那就努力去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消费能力,为固定用户量身定做产品,让他们成为稳定的用户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存活之地。

 

至于发展前景,本文认为“声音”类新闻 APP 在新媒体环境下会转型不会落,“听闻”具有一定市场成长空间。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信息载体,其运行逻辑和底层架构注定了其承载充满无限可能性,但如何将“声音”的特性、受众的接收习惯、移动互联网的基本逻辑结合起来,需要花费时间功夫,“听闻”的这种“专业声音”+“精准推送”的运行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尽管移动互联网承载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但移动终端本身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收受平台,因此,以声音作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听闻”平台,相较于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等平台,终归要算作小众新闻分发平台。



参考文献

[1]隋欣,顿海龙.从广播类APP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发展[J].当代传播,2013,02:104-105+108.

[2]周宇博.广播与 App融合发展的思考 [J]. 视听界,2014,05:51-55.

[3]刘璐.大数据时代 ,聚合型网络广播 APP的发展策略 [J]. 新闻世界 ,2014,11:66-67.

[4] 何淑华. 网络电台 APP 完胜传统广播 APP 的启示——兼论传统广播的媒体融合之路 [J].声屏世界,2015,05:59-61.

[5] 潘锐. 透视广播 app 揭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发展 [J/OL]. 新媒体研究 ,2016(02).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6.02.032.html

[6]彭柳,宋文静. 移动广播 APP 发展现状分析 [J].公关世界 ,2016,17:52-53.


本文摘选于人大新闻系新闻编辑课程调研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李泓江 董悦琪 江政奇


本期编辑:张毓荣  张浩源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来源:人大新闻系





往期推文传送门:

2017年,人大新闻学院研究生们调研的九个媒体案例值得您关注……|特别策划

梨视频:短视频引领互联网创业风口|媒体调研报告之二

网易“原点”:用游戏思维生产新闻丨媒体调研报告之三


下期预告:

非虚构写作——谷雨、地平线调研报告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