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在研究什么|特别策划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新闻传播事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为了探寻2000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本研究选择新闻传播学界传统上公认的四份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刊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以下简称“四大刊”),这四份刊物均为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我们选择了四大刊2000年以来被引次数超过20次的1614篇论文,通过对其标题、关键词、作者及其机构、被引次数等进行详细分析,以探寻新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状况。
表1:四大刊基本信息
注:统计时间为2000.1.1至2017.12.23
本报告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整体状况分析
第二部分:关键词分析
第三部分:四大刊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分析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整体状况分析
本部分包括1614篇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机构,文献来源分析。此外,我们还具体分析了这些论文中发表数量较多的作者情况。以下分别介绍。
(一)被引20次及以上的论文发表年份分析
图1:2000年以来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论文年份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6-2010年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数量较多,都在120篇以上,2010年以后,四大刊被引20次及以上的论文与之前相比呈现不断减少趋势,我们推测这与高质量论文需要经过时间检验有关。2000年左右的论文数量也相对中间阶段较少,我们推测是因为新世纪初部分论文探讨内容较为老旧,对后来的新闻业参考价值较小。
(二)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图2: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图3:2017年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结果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位于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前五位。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紧随其后。这与2017年教育部主持的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论文发表数量在学科评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前二十位中,高校占据十八位,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电视台两家非高校机构。
此外,我们统计了被引20次及以上文章作者机构的所在地,这些学者来自291个不同的机构,其中,中国机构(包括港澳台地区)有241个,海外机构有50个。我们对中国学者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制作了如下图片。(省份颜色越浓,说明有越多的作者所在机构位于该省份。)
图4:学者机构所在地分布
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些作者主要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广东等省级行政区。以下是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所在省份分布,来自北京的机构有68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表2: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机构所在省份(前十位)
(三)被引20次及以上文献来源分析
被引次数在20次及以上的1614篇文献中,有42%来自《现代传播》,29%来自《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与《新闻与传播研究》分别占14%和15%,被引论文期刊来源分布与四大刊论文总量所占比例基本持平。比如《现代传播》2000年以来发表总论文数占四大刊的一半,《国际新闻界》总论文数占26%。
图5: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期刊来源分析
图6:四大刊论文总篇数所占比例
我们还分析了四大刊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占该刊2000年以来论文总数的比例,《新闻与传播研究》比例为16%,略高于其他三份期刊。
图7: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篇数占该刊总篇数比例
(四)作者情况
此外,我们还具体分析了这些论文中发表数量较多的作者情况。被引20次及以上的1614篇文章来自1354位作者,其中有3篇论文署名为课题组成果。
表3: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发表篇数统计
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人数最多,为998人,在1354位作者中占比73.7%,发表两篇、三篇论文的作者次之,人数分别为176人、75人,占比分别为13%、5.5%。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发表篇数越多,作者人数越少,占比越小。
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中,发表篇数在6篇以上的作者共有54位,约占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总数的4%。他们是:
图8: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作者词云(前54位)
在四大刊被引次数超过20次的所有论文中,发表数量最多的前三位学者是陈力丹、李良荣和喻国明。可以发现,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学者,相应地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的影响力、知名度也较高。
表4:54位学者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篇数
图9:以上学者机构统计
我们分析了这54位学者的分布机构(按照学者们当前所在机构划分,郑保卫即将出任广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但其发表这些论文时是归属人大的,故按人大计算其机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多达13人。来自中传、华科的学者紧随其后,各有7人入选。来自复旦、清华、上交、南大等高校的学者人数排名也比较靠前。
图10:以上学者性别分布
我们还分析了以上54位学者的性比分布,男性有36人,女性有18人。
第二部分:关键词分析
本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对2000-2017年的关键词分析,其次,我们根据2000年以来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的论文总量,具体分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2000-2005年,论文数量为568篇;2006-2009年,共536篇;2010-2017年为 509篇,三个阶段论文总量基本一致,我们还对每一阶段进行了关键词分析。
我们提取了这1614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关键词包括两部分,一是行文规范的文章中作者直接归纳的关键词,对于作者没有归纳的关键词,知网根据其文章内容自动提取获得相应关键词。
(一)2000-2017年关键词分析
2000-2017年时间跨度为十八年,这是对这一段时期的新闻传播学界学者研究总的考察。以下是这一时期关键词词云和条形统计图。
图11: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关键词词云
图12: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关键词统计
这十八年间,论文中出现最多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新媒体、媒介融合、传播学研究、人际传播、国际传播。从图表中可以到,“新媒体”一词以出现频次60的优势居于榜首。从整体上看,这一时间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媒体和传播学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媒体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新媒体”、“媒介融合”、“互联网”、“微博”等词语出现频次相对较高。
这一时期,传播学研究也是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重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关于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等领域,同时“议程设置”、“批判学派”等词语出现频次相对较高,表明学界对经典传播理论的关注。
“舆论监督”一词在众多词语中亦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表明新闻传播学界对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视。
这一时期“纽约时报”出现频次较高,同时进一步分析,学者对此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纽约时报》报道立场以及对《纽约时报》新闻业务的研究。例如,对《纽约时报》报道立场、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有《基于刻板思维的国家形象符号认知——以<纽约时报>的“西藏事件”报道为例》等论文,探讨《纽约时报》新闻业务的论文有《<纽约时报>付费墙对中国报纸的启示》《美国新闻记者与匿名消息来源》等。
图13:关键词含“纽约时报”论文内容分析
我们还选择了出现频次居于前两位的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进行详细分析。
新媒体:
在知网检索新闻传媒领域四大刊篇名或关键词含有“新媒体”的论文,发表时间最早的论文可追溯到 《国际新闻界》2000年3月25日的《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同年8月15日,《新闻大学》还发表了李良荣的《面对新媒体挑战,党报要改变报道模式》。
在关键词或篇名含有新媒体的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匡文波2008年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上的《“新媒体”概念辨析》,被引594次。
图14:2000年以来“新媒体”出现频次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以“新媒体”为关键词或篇名的文章篇数基本呈增长趋势,在2014年达到顶峰。2012年以后,四大刊中涉及新媒体的论文篇数都在30篇以上。
媒介融合:
在知网检索新闻传媒领域四大刊篇名或关键词含有“媒介融合”的论文,发表时间最早的论文可追溯到 《国际新闻界》2006 蔡雯的《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2005年周小普等人的《信息技术进步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和影响》一文中最早出现了“媒介融合”。
在关键词或篇名含有媒介融合的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孟建、赵元珂2006年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上的《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被引433次。
图15:2000年以来“媒介融合”出现频次
2005年以来,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篇数迅速增加,在2010年达到顶峰。下一个高峰出现在2015年,我们推测2014年8月18日,习大大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引发了学界对此予以关注,故2015年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二)分阶段关键词分析
1、2000-2005年关键词分析
图16:2000-2005年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关键词词云
图17:2000-2005年关键词词频统计
2000-2005年期间,四大刊被引次数在20次及以上的论文共568篇。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这期间,排名前六位的关键词分别是传播学研究、人际传播、国际传播、大众传媒、传播学者、批判学派。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以四大刊为代表的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传播学领域,前七个关键词六个与传播学有关,其中“传播学研究”居于首位。前二十一个关键词中,有八个关键词带有“传播”二字,除此之外,“批判学派”、“施拉姆”等与传播学有关的理论和人物,也成为关键词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这说明在此期间,传播学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此外,“印刷媒介”是这一时期独有的关键词,说明在新世纪之初,学界研究主要对象是当时的主要传媒形态——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
此外,“电子媒介”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较为热门的词语。这一时期互联网刚刚兴起,学界对于电子媒介这一在当时比较新鲜的事物有所研究。
2、2006-2009年关键词分析
图18:2006-2009年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关键词词云
图19:2006-2009年关键词词频统计
2006-2009年期间,四大刊被引次数在20次及以上的论文共536篇,这些论文中关键词出现最多的是三个是“新媒体” 、“媒介融合”、“媒介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一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的论文主题中,媒介素养、媒介技术、互联网、公民新闻、博客是新出现的关键词,我们推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数量的增加,与网络相关的新媒介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新方向。这一阶段,关于互联网相关的探讨是比较显著的主题,在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位关键词中,新媒体、媒介融合、媒介技术、互联网、公民新闻、博客这六个均与互联网有关。与上一阶段相同,传播学研究、政治传播、议程设置、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与传播学相关的话题仍是研究重镇。
3、2010-2017年关键词分析
图20:201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论文关键词词云
图21:2010-2017年关键词词频统计
2010-2017年,四大刊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的论文共有509篇,这些论文中关键词出现最多的三个是新媒体、媒介融合、微博。可见这一时期,新媒体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领域。微博、大数据、社交媒体、微信、社会化媒体、数据新闻、网络舆情都是这一阶段独有的重点研究对象。
第三部分:四大刊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分析
本部分包括20篇论文的基本情况、期刊分布和作者机构分布。
(一)四大刊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
表5:四大刊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
四大刊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匡文波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上的《“新媒体”概念辨析》一文,被引次数高达594次,这20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在250次以上。其中还有我们熟悉的陈阳的《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方洁的《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蔡雯的《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
20篇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中,直接讨论新媒体的有两篇,探讨媒介融合的有三篇,具体探讨新传播平台:微信、微博与博客各一篇,媒介素养的有三篇,探讨新的新闻形态:融合新闻与数据新闻的各一篇,还有两篇探讨框架理论的。20篇中有13篇探讨的主题直接与互联网相关,我们认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对于“术”有更多关注,新闻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行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学者们更多的思考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与行业变化相适应。
此外,我们发现,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中,关于概念辨析的论文占有较大比例。例如,《新媒体概念辨析》《何为新媒体》《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论“品牌传播”》《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等文章都是关于概念解释的,被引量都比较高。
我们还分析了这20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发现大多是关于新媒体、传播理论的研究,研究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主题的论文较少,没有关于新闻史的论文。
以上20篇论文中,发表时间最近的是2013年,2010年以来共4篇,其余16篇论文均在2010年前发表,说明高质量的论文要经过时间检验。
20篇论文中,多位作者的有6篇,其余14篇均为独立作者。其中《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作者为大卫·帕金翰,宋小卫(社科院)译。
(二)期刊分布
图22: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期刊分布
20篇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中,10篇来自《国际新闻界》,6篇来自《现代传播》,3篇来自《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只有1篇。
(三)被引最高的20篇论文作者机构分布
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作者有五位来自人大,清华、北大、中传、社科院、复旦各有两位,南大、浙大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科、香港树仁学院各一位。此外还有两家社会机构:中国互联网协会,合众传媒工作室参与。
图23: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论文作者机构分布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学界对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学界的研究对象也在因时而变。新世纪以来,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与互联网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对新媒体、媒介融合、微信微博等主题的探讨占有相当比重。
二、学界研究紧密追踪业界发展动态,即“术”胜于“学”。理论的探讨多集中于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如议程设置、框架理论,此外,学界探讨更多的是业界现实发展状况,比如融合新闻、数据新闻。
三、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关于新闻业务、传播理论的探讨占据了半壁江山,相应地,对新闻史、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探讨较少。经典传播理论历久弥新,许多研究都以传播理论为框架,表明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应用性较强。
四、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镇集中于北上广等地区。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新闻传播院校学科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新闻行业比较发达。
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考虑到人力、时间成本,我们选择了四大刊被引次数20次及以上的1614篇论文进行分析,但是,因为时间原因,发表时间较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会相对偏小,这可能会使我们的研究排除了后期质量较高的论文。
第二,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库,研究时间集中于2017年12月中下旬,可能最新的数据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尤其是2017年的数据。
最后,我们对于数据图表的分析是先客观描述,再具体分析,在具体的分析中,可能存在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我们已经尽量避免,但难以完全排除这种因素。
研究员:王婉 吕倩
指导老师:方洁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人大新闻系
本期编辑: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