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求职,听听他们怎么说|2018毕业季策划
四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人大校园里经常可见身着西装并且行色匆匆走路生风的年轻面孔。离毕业仅有百余天,对于这些正在“找工作”、“拿offer”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查资料、投简历、参加考试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历经实习、“秋招”和“春招”的“洗礼”,他们正在经历着学生身份的改变和强大心态的历练:时而信心满满,时而自我怀疑,时而在户口和薪资之间徘徊,时而在咬牙奋斗和残忍退步之间犹豫……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820万,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本期推送,我们邀请了几位人大新闻学院2018年应届毕业生,分享他们求职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变化,虽然只是个例,但是其中的喜悦和辛酸,坚定与果敢,也许会让你感同身受。
一
观察|求职经历
我吐槽 我抱怨 我依旧深爱
2016级新闻学硕士陆晓丹是众多采取“海投”方式的求职者之一。长达半年的求职季里,她向75家单位投出了上百份简历,尝试过互联网、房地产、银行、等行业的招聘,也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但是尝试的结果并不理想。
“这些尝试失败的时候我没有很难过,面试直接不去了也觉得无所谓,也许正说明我不是很爱他们吧。”
兜兜转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笔试、群面、单面,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媒体。然而各大媒体的招聘并没有将她悬着的心放下来。四大央媒中有两家直接“挂”了她的简历,甚至连笔试的机会都没给她。这让陆晓丹深受打击。
陆晓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简历关被淘汰。本科开始就和新闻传播打交道,六年的专业学习加上丰富的央媒实习经验,让陆晓丹以为自己至少可以进入到面试环节。但现实确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更让陆晓丹无奈的是,媒体的招聘还是会考虑求职者的性别。看着许多本科男同学和研究生男同学都手握数个大媒体和大企业的offer,陆晓丹只能感叹,唯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加优秀,才能够弥补一些刻板印象引起的不公。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用智慧区别二者的不同。”这是求职季接近尾声时陆晓丹送给自己的话。
1
1
I know what I want
雪涵是陆晓丹的同班同学。从秋招季开始,雪涵就定下了应聘目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积累实战经验,她攒足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实习,实习期间发表了不少个人作品。针对她最中意的央广,她更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抓住机会在台里不同的频道和部门锻炼,熟悉广播媒体的各项业务。
仅仅参与实习是不够的。雪涵知道,想要考进央广,没有扎实的新闻素养和业务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在长期的锻炼中,她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正是这些媒体的实习给她提供了媒体需要什么人才的“线索”。心中的目标一直推动着雪涵不断前进,而应聘成功,自然而然是在预料之中的。
相较于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同学来说,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具备天然的外语优势,这也让该专业的同学在应聘竞争时能够脱颖而出,更容易获得工作的机会。
国新专业的李威今年报考了新华社。李威经历了层层选拔,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的筛选,得到了差额实习的机会。这在同年级的同学们看来是千载难逢得之不易的,但是李威自己清楚“这不是我想要的”。在新华社某部的实习期间,他发现工作节奏和与自己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他选择了放弃。“工作虽好,但是我自己做起来没有动力,我还是随心一点吧。”
二
倾听|求职者说
张娜:坚持自己想要的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高薪?稳定?成长性?原创能力的积累?新媒体敏锐的嗅觉?快速地独当一面再创业?体制内深耕?)。我也以为自己想得很清楚,要么在传统媒体搞新闻原创(最好还是深度部),要么在摄影部做摄影记者。但是,当你看着身边的同学不断尝试有更高薪酬、更稳定的其他行业与岗位,不断获得新机遇或遭受打击,自己也会不安地去不断尝试。其中,有从众心理作祟,也有就业形势所逼。
作为人大学子,貌似所有人都会去尝试几大央媒、备战国考京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突围”。的确,有人所有的东西都在准备并得到了好几个offer。但是,我们要扣问内心:那个人是我吗?所以,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去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单位范围和岗位类别,“精准”捕捉有限的就业机会,这是与海投不同的策略。
自己包括周围同学总感觉传媒领域存在“需要全能人才却又不给足够激励”的矛盾,考虑户口、社会地位、新闻理想、薪酬待遇都没有错,但是没有万全之策,有妥协的同时也就会有所坚持。那就坚持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就如“一群人大海遇沉船先扔什么东西”的经典例题,学会时刻准备着,学会不断选择。
陈骁:自我定位,尽早规划
找工作对于我个人来说, 是刚上硕士就开始准备的事, 因为知道自己并不是学术的料...我以前有些技术底子, 所以就业的时候选择走技术方向, 以至于每次面试都被人问, 你一个学文科的来做技术干嘛, 于是我都要解释很久...不过还好最后运气好找到了一家暑期实习单位并获得了留用...目前来看, 身边提早做准备认真找工作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最后也都有不错的出路, 所以大家大可保持乐观。祝后面几届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雪涵: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我的媒体求职之路相比大多数同学而言是异常顺利的。从秋招季开始,我的就业意向就十分明确:考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果考不进,十几家中央级媒体或几个北京市的媒体,考进任意一家就很好;如果上述依然没有考上,那只要它是一家媒体就行,户口、工资都无所谓。
目标明确,准备起来就有的放矢。一方面是实践,我攒足多家央媒的实习,积累了不少个人作品,也学到了一些采编技能。针对我最中意的央广,我更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抓住机会在台里不同的部门锻炼,熟悉广播媒体的各项业务;另一方面是备考,既然一心要考央媒,就必须关心时政要闻、掌握扎实的采编评能力,在笔试的环节率先入围,才能在之后的面试中展现自己。在备考的过程中,我尤其注重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在央广各个岗位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进而使自己的核心优势与央广的人才定位高度匹配。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遇到自己喜欢的、并且对方也喜欢自己的单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需要经历、经验上的长期积累和摸索,更需要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知、对就业形势有精准的判断。如果说走过这条媒体求职之路后有什么心得,或许这句话可以概括:“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对自己所钟爱的领域,一定要有执念,但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也一定别有怨念。摆正心态,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收获让自己满意的offer。
李威:无论终点在哪,经历助我成长
目前为止,我在央媒招聘中走得最远的是新华社,所以主要给大家讲讲新华社的经历吧。
国社的招聘在所有央媒中算是最早(11月上旬)开始的吧,但战线也拉得比较长,直到最近才陆续签约。从今年开始,新华社就把80%的职位都给了英文岗,所以国小新们的选择很多哈~所有英文岗的笔试都只考察英汉、汉英翻译,千万别在查字典上浪费太多时间!面试的话各个部门自行组织,我们是采取分组群面的形式,面前齐刷刷坐了一排大佬。一定要平常心,别紧张,自我介绍+中英文问答,有常识、性格类的一般问题,也可能涉及热点新闻和前沿话题,建议大家抓住发言机会、注意表述逻辑。
接下来的实习环节非常重要!!这既是老师们考察大家实战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体验工作、双向选择的机会。以上所有环节都会在年前结束,大家过年前后就可以陆续知道结果啦。总结一下,作为一名新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央媒在平台和专业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竞争自然也就非常激烈,日常积累、实习经历、用心备考都会是加分项。无论最后的职场归宿在何处,这一路的经历都会让你对自己的方向更加清楚,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陆晓丹:求职本来就是选择题
首先,地域歧视这件事也许是失败者给自己找的借口。我们总说“上海人排外”、“北京人排外”,因为我们在争取同一个岗位的时候胜出的往往是他们。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本地人确实有非常大的优势,他们熟悉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熟悉当地的方言和风俗。北京和上海其实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它曾经给了很多外地人留下的机会,让你成为“新上海人”、“新北京人”。只是,随着外地人的增加,这两座城市开始限制了落户,尤其是北京这两年落户政策的收紧。有些想开的人选择了在这场激烈的“户口争夺战”中潇洒离开,也有些人选择继续进行“户口争夺战”。每一种选择都不太完美,选择了安逸,事业上的满足感就弱一些;选择了拼搏,生活上的舒适感也弱一些。人生最难的就是选择题了。
第二大感受是:优秀的人哪里都想要。很久以前就听同学说过:“四大央媒有的人是同时考上,而多数人是一个也考不上。”我看到那些超级优秀的人积极地投简历,不管单位看起来是否足够好,他们都在努力争取。这样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优秀的人收获很多橄榄枝,而不那么优秀的人还在苦苦挣扎。
第三大感受,兴趣爱好是助你一臂之力的锦囊妙药。在面试官听倦了求职者丰富多彩的实习经历和千篇一律的学习成绩优异、参加各种学生工作的时候,介绍一下你的特长真的可以让面试官两眼放光。我就在一场6人一组的群面中,看到了面试官在听到同学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的表情变化,我自己也为那些或小众而新奇、或高端而大气的特长赞叹不已。能从小到大坚持下来一个或者几个特长真的很不容易,这背后是经年累月的付出,是对自己生命宽度的拓展,这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特长,在搏面试官一笑的同时,让自己也会心一笑。
在与各位求职者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的一些观点和感受极其相似:自我定位,明确目标,尽早规划,参加实习,注重积累,用心备考……这些都是参与过媒体招聘的前辈们提供的宝贵建议和提示。“春招”临近尾声,我们祝愿各位即将离开校园怀抱进入职场的求职者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越努力越幸运。
最后我把这句很俗却很真实的话送给所有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关于毕业求职,你还有哪些心情和故事与我们分享?欢迎戳后台留言~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采访/整理:王宇戈
本期编辑:王宇戈
往期回顾——毕业季专题(点击文字或图片即可查阅)
毕业论文的酸甜苦辣,人大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告诉你|毕业专题(一)
想拍出令人羡慕毕业照?听听摄影达人是怎么说的 | 毕业专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