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录取通知书的那些故事 | 特别策划
毕业季刚刚结束,不少学子又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业。近期,各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纷纷寄到了录取学生手上,学生们陆续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上晒录取通知书。
RUC新闻坊关注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录取通知书经历着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每个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学子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奋斗故事。本期,让我们来听听七位不同时期的学子讲述他们与录取通知书的那些故事。
尹韵公:从地质队走出来的高考状元
曾任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尹韵公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级校友,也是人大新闻系第一位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学生。他参加了1977年第一次高考,虽取得高分,但因家庭成分与“不服从调剂”等因素未被录取。他坚定地参加了第二年高考,获得了四川省高考文科状元。
尹韵公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准备第二年高考的。当时他被分配到大凉山的四川省地质局403地质队工作,当地交通不便,每周只有一辆装着报纸杂志的车从外面进来,“新闻到手中已成明日黄花”。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于1978年7月再次参加高考。
当时的高考时间和科目和现在有所不同。正式考试从7月20日至22日,长达两天半,共6个科目考试,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其中外语不正式记入总分)。
尹韵公高考准考证正面
尹韵公高考准考证背面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尹韵公与人大新闻系相遇还经历了些“小插曲”。他回忆道,高考出分后因为信息闭塞,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在四川省的排名,因此刚开始并没有填“人大新闻系”。“后来当时的招生办主任找我谈话,他告诉我自己是那年的全省文科第一,主任当面撕毁我的志愿,并给了我一张新的志愿单,要求我重新填报更高的志愿。如此我才被人大新闻系录取。”回忆起这段往事,尹韵公仍觉得这位招生办主任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很是感激。
就这样,尹韵公被人大新闻系录取了,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日子至今让他仍觉得“难以忘怀”。他坦言,自己当时已经把在路口等待录取通知书当作习惯,并且每天徒步三公里去镇上的邮局。但有趣的是,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恰因公事没去邮局。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乃至之后整个暑假,他都非常激动,尹韵公仍记得“直到8月初从攀枝花市转车到重庆的途中,自己都不敢相信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件事情是真的,禁不住直掐大腿”。
尹韵公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因过去大学报道通常会收下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已报到证明,未保留下本科录取通知书)
面对近年来形式日趋多样的录取通知书,尹韵公认为,这些录取通知书均各具特色,有的融入了当下最时髦、最前沿的新技术元素,有的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不能仅用“肯定”或“否定”这样的简单词汇去评价其好坏。但不论通知书形式如何变化,也不论在什么时候,高考录取通知书对个人而言都是人生的新起点,对时代及民族而言录取通知书也代表了一种希望,是大学和国家对考生的希望,这种文化意义及社会意义是在变化的时代中所不变的东西。
在谈及对今年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的寄语时,尹韵公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期间,同学们都好似患上了“知识营养不良症”,“如果哪一天觉得自己没有几个知识的增长点,那一天就似乎是白过的”。因此,他希望这些未来的新生们能继续保持“天天向上”的劲头,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增强个人知识财富的资本,以便更好地从容地应对人生。
张金玺: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目前从事新闻传播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张金玺曾在1996年以浙江省文科第七的成绩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后简称“中青政”)新闻系,2000年开始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回忆起备战高考的时候,张金玺觉得那时的生活“很平淡”。她高中是个爱看动画片的学霸,学习既不起早也不熬夜,有时候早自习会迟到,经常因此“被老师请喝茶”。她还回忆道,当时大多数同学回家吃午饭,但自己因为爸爸妈妈没时间,只能“带着妈妈做好的菜,和带着生米去学校食堂蒸饭”,和两个特别要好的理科班女生一起去食堂吃饭,这段回忆即使多年过去了,张金玺仍然觉得是“最温馨的高中回忆”。
1996年的浙江高考考试科目是“3+2”模式:文理科都考语文、数学和英语,文科是考历史和政治,理科是考物理和化学,历时两天半。当时的高考还安排在七月份,天气炎热,张金玺还记得自己在考前一天看考场后就感冒发烧了,“白天去考试,晚上去医院挂盐水”。但即使如此,也不妨碍她最终取得了浙江省文科第七的好成绩。
在高中时候,张金玺就觉得要走出去看看,她感慨道:“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啊!”这种心态源自于自己“上大学之前旅行不多,最远的只去了上海亲戚家”。相比起“走出去”,张金玺更关心的是“去哪里”,她很很想去北京、厦门和广州,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她没有考虑过复旦和浙大,即使这两所都是好学校。
但张金玺当时还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报志愿。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她选择了将人大法学放在了第一志愿,后面的志愿还有厦门大学考古系。但“不知道怎么想的”,被班主任忽悠了在提前批中报考了中青政的新闻系,于是就被录取了,也因此与新闻传播方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张金玺坦言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本科学校根本不了解,很遗憾没有去成计划中的学校和专业”,因为这个遗憾,她当时“哭了一夜”。时隔多年再回望这段经历,张金玺感慨道“如果当年有现在的互联网,估计情况就大不同了”。
本科时候的张金玺
不过因为高中时候经常读中青报的《冰点周刊》,张金玺觉得“很喜欢”,因此也很快接受了这样的录取结果,而且她在中青政遇到了“良师益友”。在采访中,张金玺特别提到了当时的班主任展江,展江那年刚从人大新闻学院毕业。张金玺坦言自己对翻译的兴趣,与展江的启发有关,二人是“多年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她博士生阶段,经展江引介,她与另一位译者合作翻译了唐·R·彭伯的《大众传媒法》第十三版,该书最终由展江校对。
回忆起等候录取通知书的那段经历,张金玺用“猝不及防”来描述整个等待的过程。因为是提前批被录取,所以录取通知书很早就到了。张金玺的妈妈回忆道,当时张金玺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一个普通信封里的一页纸。张金玺觉得当时的录取通知书比现在的要朴素很多,但没有保存下来,具体也不太记得长什么样子了。
今年已经是张金玺在人大新闻学习和工作的第十八年了,回望这求学的二十多年,她觉得自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人大”,自从2000年来人大读研就再也没离开过了。
张金玺的考研复试通知书
谈及近年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录取通知书,张金玺反倒觉得形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被心仪的院校录取的结果。对今年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张金玺希望他们“能因着这张录取通知书,去到更远的地方,遇到更多的人”。
李行健:两点之间,线段未必最短
李行健本科就读于人大新闻学院,2013年本科毕业后选择支教保研,前往四川荣县双石镇玉章中学支教一年,担任该校地理老师及广播台指导老师。2014年回校继续攻读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现就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报道部。
在2016年的人大新闻毕业典礼上,李行健代表毕业生发言,将自己在人大新闻的七年比作了一场足球赛,支教的经历就像中场休息一样。在采访中,他坦言“这个中场休息很重要,下半场的踢法跟上半场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过程”,即使回到同样的校园,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更珍惜当学生的状态,也更能珍惜老师们的劳动成果了。
在支教时,他需要考虑到怎么让自己的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知识。他回忆起当时在教授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即地球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转)时,突然想到南北英文缩写和“顺逆”拼音首字母一样,让孩子们记住更好地记住。但其实李行健本意是希望以此激发学生们自己琢磨出自己能记住的办法,但结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其中有积累多年的学习问题,也有诸如留守在家等社会问题,在看到这些问题时,李行健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李行健在上课(图片来源:自贡网)
因此,这样的支教经历让他了解到“象牙塔的局限”,他觉得很有意义。大多数人可能都习惯了读完小学,读初中、高中和大学,一步也不能落下,而对李行健而言,“两点之间,线段未必最短”,看似落下了一年,但他把自己认得更清楚。
他在采访中也谈到,后来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有几个考上了大学的学生来向他报喜,他们的成绩让李行健觉得很开心。
李行健所教班级学生为他庆祝生日
谈及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李行健反而觉得比较平淡,“不惊喜也不意外”,他坦言“当时没把领取录取通知书这个事当个仪式”,当时他还在支教,是女朋友帮忙拿的。不过他觉得,录取通知书倒是传递了一个信号:支教快结束了,要回人大了。
李行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李行健也关注到了近年来形式多样的录取通知书,他觉得很喜欢清华的2018年新版录取通知书。不过他也觉得形式不是录取通知书最关键的问题,只要能给学生仪式感就好。
同时李行健也对今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们有所寄语,他认为“录取通知书,是一道深深的刻度”,他希望新生们能努力,“别让接下来的几年,只写‘到此一游’几个字”。
李强:“我真的好想上人大”
现就职于新华社的李强是2014级人大新闻传媒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本科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选择考研跨专进入人大新闻,复试成绩排名拟录取考生第一名。
谈及为何选择考研,一方面他觉得他对传媒经济领域感兴趣,希望能够追求其前沿学术,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在人大得到更好的提升。
然而,考上人大研究生并不容易,李强回忆道,家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备考教材很多,跨专业考研的他基本都要从头开始学。李强妈妈会在没事的时候看一些他的复习教材,帮助他提炼核心摘编主旨,并时不时给他鼓励,帮他减压,至今李强还记得妈妈对他说“人大新闻是全国数一数二难考的,你敢于突破自己,仅仅是决定报考就已经很厉害了。”
考研需要经历初试和复试,复试又分为笔试和面试。李强仍然记得在初试查分那天,他让下班早回的妈妈先去厨房做饭,自己进房查成绩,并约定如果没过往年录取分数线就不出来说了,超过了再告诉妈妈。当看到初试成绩高过往年录取分数线的他非常激动,连蹦带跳冲到厨房,告诉了妈妈成绩,两个人“抱在了一起,蹦着跳着一路到了客厅”。李强还记得后来“一向沉稳的爸爸高兴得眼睛也有些湿润”,这个场景比复试成绩出来时候还要激动。
至于复试,李强印象深刻的是,复试前一天傍晚,他站在人大东门外的天桥向人大校园望去,流着泪对自己说:“我真的好想上人大”。后来,李强在QQ空间写下考研备考帖时还写道“中关村大街的车流轰鸣很轻易地就掩盖了我的声音,但这一句话却(对我)刻骨铭心。”当得知自己复试喜得第一时,他内心更多是感激,对家人、本科院校和人大的感激,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尽管得知了复试成绩,但等待录取通知书对李强而言依然是一个忐忑的过程,他经常会去班级的信箱查看录取通知书是否来了。李强常常觉得被人大录取这件事就像在做梦,对此有老师还打趣他“你是非得等到拿着通知书才真的踏实是吗?”
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李强刚好在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当他接到快递电话后,一路小跑从学院冲了过去。拿到以后他还一直舍不得拆那个文件袋,把快递上的寄件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看了好几遍。回到答辩教室后,有同学也想看看人大的录取通知书,于是李强就开心地拆开了。回想起那段经历,李强仍然觉得那“很有仪式感”。
李强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李强同样也关注到了近几年来录取通知书形式愈发多样化,他觉得“这体现出学校越来越用心,让录取这件事也变得更有仪式感,更有纪念意义了。录取通知书能因此成为同学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对寒窗苦读奋发向上的莘莘学子的一种鼓励吧。”
此外,他也认为录取通知书能够体现学校各具特色的治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比如他就提到自己当时的录取通知书上RENMIN几个英文字母中都是人大的校园景色,下面是纹理图案,最下面还有一行“中国人民大学欢迎你”。他们是最后一届使用老版录取通知书的硕士研究生,这让李强觉得“很有纪念意义”。
对今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李强想对他们说:“在大学里有书读、有梦做、有闺蜜死党可以谈天说地的日子真的很美好、很纯粹,一定要多读书、多交友、多开阔眼界、多给自己胆量。”
张岳怡:“两个字来形容吧,值得!”
在今年的七月中旬,张岳怡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自张家口坝上草原的她是2018级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文科实验班学生。
张岳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封面
虽之前对今年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形式已有所耳闻,在收到通知书的瞬间依旧令小岳怡眼前一亮:“通知书很漂亮,打开后是一个立体的二校门。”她觉得最别出心裁的就是这个二校门,“据说是手工的,感觉是有温度的,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文件,既有历史感也有科技感”。
清华录取通知书中的网红“立体二校门”
“两个字来形容吧,值得。”
能进入清华大学一直是张岳怡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的动力。
高一高二时期的岳怡很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自高三下决心考清华后,岳怡便放弃了所有活动及比赛,一心学习,“因为它是我当时心里最重要的事,那时的我差不多每天都最早到最晚走,可能天道酬勤这句话是真的吧。”
“高三有一段时间其实自己还挺难熬的”岳怡回忆道,“我在一个月之内面临了爷爷的去世、一模的考砸、英语第一次高考前状态失常成绩滑铁卢,并且还知道了妈妈一直瞒着我她的病情。当时每天都很崩溃,自己把所有写着清华的小卡片小本子都藏起来,因为不敢面对。”
天道酬勤,岳怡终如愿以偿进入理想学府。“收到通知书其实还挺平静的,因为已经知道了成绩,也和老师们谈过了,应该没有什么意外。虽然它来得有点晚,但是给人感觉很温暖,就像个老朋友和你说,你看,我就说我会来的。”
岳怡很喜欢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二校门下有曾经的耻辱,也有今天的辉煌,是清华精神的象征。我在想,他会不会在告诉我们,要肩负起过去,昂首走向明天。”
将科技元素融入通知书是科技时代的一个表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于岳怡而言,比科技感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才是一纸通知书所要传达的根本。”
肖俏:考北大可能是执念
肖俏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二战”考研,走进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大门。
谈及为何选择北大法学,肖俏说:“因为本科在华政,周围的法学氛围比较浓厚,因此虽然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但也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与法学比较契合,想在研究生阶段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把法学作为自己今后的事业,于是坚定踏实地决定走上考研之路。”
然而,肖俏的考研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第一次考研的时候,虽然通过了初试,但是只比当时的分数线高了三分,尽管认为自己更加擅长复试,但还是在复试阶段遭到淘汰。
失败让肖俏的心态比较失落,她回忆道,那天自己正像往常一样在床上睡懒觉,大概十点多的时候听说录取名单发布了,本来心想自己能够考上,但是发现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录取名单上,“愣了好几秒,然后眼泪就流下来了,哭了一会,大概到了下午才出门”,她说。
“当时有好几晚做梦梦到去北大报名,交学费,排到我的时候,交费的老师说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这样的梦连续做了三晚,虽然当时的心情已经比较放松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会做这样的梦。”肖俏说:“可能确实考北大对我来说是一种执念一样的东西吧。”在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后,肖俏分析认为直接就业或者出国留学对自己都不是很合适,于是就此下定了决心,再考一年。
尽管先前有了失败,但是肖俏的第二次备考并未因此显得歇斯底里。肖俏说,自己是一个只有到火烧眉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释放出自我潜力的人,而事实上自己也是直到国庆节放假回家之后才真正进入状态。在备考过程中,肖俏认为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特别紧急,“只要每天都在前进,哪怕跑不动了慢慢走也不要停下来,这样子就可以了”。
考研期间有很多令肖俏印象深刻的事情。譬如考试期间,肖俏每天都会看书看到晚上两三点钟,那段挑灯夜战的日子至今令肖俏难以忘怀;在第一门专业课考试后,肖俏和同学吃饭聊天时发现自己在考试中犯了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与以往慌张的自己不同,那天肖俏只是感到一点遗憾,因为自己莫名而来的“迷之自信”。
等待和收到录取结果的过程,对肖俏来说是极具故事性的,但一些瞬间至今也令其动容。她回忆道,因为自己第一次是在复试时被淘汰的,所以也认识了一些去年复试被淘汰的朋友,他们之中有些人仍然选择今年继续考北大,很多人今年被成功录取。“当看着他们在朋友圈表达一些感想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满了感触”。肖俏自己也不例外,“等待录取结果时,爸爸妈妈很担心我,怕我因为两年没有考上信心受到打击,承受不住,但是他们也不敢问我。当我把结果告诉他们时,妈妈说,她终于放心了”。
肖俏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面对着北大今年的录取通知书,肖俏禁不住吐了槽——北大今年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真的是太简单了,就是一张A4打印纸。在肖俏的研究生群里,录取通知书还被大家吐槽为“路边发的传单”。肖俏略显无奈地说:“希望以后的录取通知书设计的可以更好一点,更走心一点。”
张子雨:备战高考的日子依旧“趣味多彩”
张子雨是今年2018级的一名理科高考考生,来自河北衡水中学,最终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录取。
虽然出身“衡中”,但是聊起高考前的生活,张子雨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般枯燥乏味,反而趣味多彩。她说:“高三后半学期的压力真的挺大的,但是班级上也举办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最令张子雨印象深刻的是班上举办的“投资大会”。她说,当时班上的同学会选择自己的高考目标:省排名前五名,前四十名和前六十名,并在班内演讲拉票,其他同学则对他们“下赌注”,一注五块钱,赌谁能够实现自己的高考目标。
张子雨当时将赌注下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被老师屡次表扬的同学,因为他“赢面大”,另一位是她的宿舍长,两人有着“革命友谊”。张子雨还回忆说,同学们还会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写下来交给老师,如果高考目标能够实现,那么老师会兑现愿望。“我写的是想吃师母做的饭,因为我们老班(班主任)天天跟我们秀恩爱。”
高考当天一些充满着“玄学”的趣味仪式也让张子雨记忆犹新。那天,张子雨的班主任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根火腿肠和两颗鸡蛋,寓意是“100分”。不仅如此,因为班主任运气不错,逢大考必考好,所以高考时每一科临上考场前,张子雨和同学都会去“拜班主任”,对班主任鞠上一躬。除此之外,当时每个班还会领到带有笑脸图案的贴纸,张子雨记得有一个班整班将贴纸贴在了屁股上,因为这和“定(腚)赢”谐音。
张子雨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封面
谈及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张子雨在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反而是一个比较焦急的过程。特别是因为河北省录取通知书送达比较慢,看到很多学校的同学都在晒录取通知书时,自己都很着急,每天都会问同省的人有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而当拿到中国石油大学红色封面,金色字体的录取通知书时,张子雨的心情则一下子变得很平静,她说“这个…真没啥特别的心情,主要是已经知道自己考到哪了。”
写在最后
录取通知书,对大多数学子来说,是一段时间努力的见证,也是下一阶段努力的开始。尽管录取通知书形式日益多样,相较于过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录取的内涵依旧不变,给升学学子的仪式感也不会因为时代不同而减弱。想必时隔多年,将珍藏的当年的录取通知书再拿出来,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RUC新闻坊恭喜所有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本期编辑:林俊鹏 曹洋红 杨凯文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感恩比心~),部分来自网络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人大新闻系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