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完35岁生日的第二天,我被辞退了”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2-04-23




大学毕业后,你顺利成为一名大厂的程序员。


十三年过去,你刚许完生日愿望,睁眼便看到孩子和爱人在对面笑容灿烂地望着你。


你满足地吹熄35岁的生日蜡烛,心想,35岁这一天终于来了。


第二天早上,你准时到达公司,发现老板表情严肃地站在工位旁等你。


“最近行业遇上了寒冬期,裁员是无奈之举。”


会议室里,老板寥寥数语为你的大厂工作画上句号。


你心有不甘地回到家,决心凭自己精湛的技能再重新找一份工作,打开招聘网站,却发现清一色的岗位介绍都写着:“年龄限制:18-35岁”。


房地产销售、工程师,甚至客服,皆是如此。


“35岁后的人难道在人才市场就失去价值了吗?”


你感到有些迷茫。


35岁现象:伪命题还是真困境?


在就业市场上,年龄焦虑之风由来已久,从“35岁程序员被辞退”到“40岁经理失业后转行外卖员”,内卷和焦虑似乎正愈演愈烈。“35岁以下”的红线,也早已冲破公务员领域,成为各个行业招聘者无声的共识。


我们在招聘求职平台“猎聘网”上以“35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明确要求“35岁以下”的招聘信息共282条。数据显示,年龄限制广泛存在于各种岗位与行业,其中销售、工程师、管理员为高频岗位,行业则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互联网行业,一方面被人们视为当下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另一方面也承受着最严峻的年龄限制。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员工平均年龄最高的滴滴出行也仅为33岁。[1]“大龄”程序员离职后,企业立刻就会补上年轻血液。


体力导向的“普工”岗位同样青睐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尽管有时会把要求放宽到45岁、50岁,但该年龄段的人身体机能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一名工友所言:“普工越来越艰难了,我年龄大了,手脚变慢了、头脑反应也迟钝了,电子厂是进不去了,只能进塑胶厂、五金厂,厂里做普工卖体力也不是办法。”


风潮不仅席卷这些市场化水平高、竞争激烈的行业,学术科研的道路也不乏道道年龄门槛。在博士延迟毕业逐渐常态化的背景下,学者们必须紧盯申请博士后或高校教职的年龄限制,此后,也得马不停蹄地准备各类基金项目、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申请。周建中等人对我国自然科学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调查显示,顶尖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平均在35岁这个黄金时间点之前就拿下了大部分“职业成就点”。[2]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同样面临“35岁压力”,根据2022年申报公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年龄门槛也设置在35岁。[3]


对科研人员而言,每一项成就都环环相扣,一旦错过,便很容易因年龄要求被拒之门外。



当“35岁以下”成为劳动力市场默许的硬性要求,中年求职者便被直接排除在一众“偏好低龄化”的单位之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甚至也已开始忧虑自己“必然失业”的命运。


而这种将年龄限制明确纳入招聘、录用、晋升、解雇各环节的行为,正是劳动力市场年龄歧视的表现即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并非基于个体生产率原因,而仅仅由于年龄原因遭受不公平待遇。[4]35岁现象,便是这一年龄歧视的集中体现。


“35岁魔咒”从何而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在知网检索关键词“35岁现象”“35岁危机”,我们发现,早在二十年前便有人反思这一问题。2001年12月5日发布于《中国妇女报》的《女人挑战三十五岁》中提到,某人才市场当年248家招聘单位中,有181家明确限制应聘者年龄为35岁以下。这种强势的年龄限制风潮让全国各地的女企业家感到担忧:各行各业对于35岁以上劳动者的排斥,将会让一批工作能力强的女性面临生存困难。[5]35岁的女性背负着性别和年龄双重枷锁。对她们而言,一旦失业,再找份心仪的工作难如登天。



不仅是女性,IT从业者也深受35岁现象影响:员工个人深陷失业恐惧,频繁跳槽,而这又进一步导致整个行业人才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2006年,学者吴海燕、鲁耀斌在研究IT领域的就业情况后提出,35岁现象是在企业、员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受生理条件影响,30岁以后的从业者在学习能力、反应速度、工作效率方面不如其20岁出头的竞争对手。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另一方面,部分35岁以上的求职者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阅历,在面试新单位时会希望谋求较高的职位,而这一点也为用人单位所忌讳。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IT业逐渐形成了年龄限制这种“妨碍效率和公平的主观偏见”。[6]


IT行业举步维艰,想跳槽成为公务员?那么你更应该好好把握35岁前的黄金时光。1994年6月,人社部发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年龄35岁以下。2019年11月,中央组织部修订《公务员录用规定》,明确报考公务员的年龄要求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只有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才可适当调整。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设置公务员录用年龄上限是否公平”的讨论不绝于耳。2020年4月,江苏省委组织部曾对此作出回应:岗位要求思维敏捷、行动灵敏、反应快速,并有较好的身体状况,而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更符合这些要求;设置年龄上限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除了不能通过考试录用外,三十五周岁以上的公民仍可以通过公开选拔、调任、选举、聘任等多种方式成为公务员。看起来,35岁以后身体机能下降似乎是众多招聘单位最为介意的一点。



重压之下:35岁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


“35”,在众多局限之下,它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年龄数字,成为了让人越接近、越害怕的坎儿。倘若在35岁之前没有在原本的行业之中晋升至管理层或是掌握核心技术,35岁就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作为大龄求职者,在基础性岗位的竞争之中,面对更加年轻有活力、薪资要求也更低的毕业生也并无优势,甚至在招聘要求中就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边是35岁可能面对失业的困境,一边是太多行业设置了“35岁以下”的准入门槛,“35岁焦虑”席卷而来。还未毕业且面临招聘的学生、在小公司干了几年觉得学不到东西考虑跳槽的年轻人、30岁出头感到晋升无望的互联网大厂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35岁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


我们整理了豆瓣“上班这件事”“裸辞群众小型交流组织”等小组中关于35岁以后的人都在从事什么工作的七篇帖子,统计其中出现的高频职业。门槛低或是稳定,是这些职业的核心特点。要么一份工作干到老,要么35岁失业只能做低技术含量的活,似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销售是在网友回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项,尽管许多销售岗位有着严苛的年龄限制,还被业绩考核赶着走,但在这个广阔的行业中,仍有很多销售岗位适合30多岁的失业者。业绩岗位同样意味着一点,可以起早贪黑,但也相对自由。而且已经有较多工作经验的人与毕业生相比,还有更多的人脉资源。


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这些准入条件低、只需要设备和简单注册就可以入行的职业也被较多提及。没有门槛但辛苦,是人们对这些职业的一致评价。


然而,讨论与现实之间还可能存在着鸿沟。对于以前是坐办公室的白领们而言,倘若失业,可能很难狠下心,进入这些听起来“不甚体面”的工作。一方面,人们希望能够再找到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另一方面,这些选择又仿佛是人们能想出的、解决35岁失业燃眉之急的唯一答案。


一部分人则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稳定,规避掉可能的35岁危机,重新把目标转向一个不会失业的铁饭碗,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然就是其中的典型。202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参与人数继续上涨,共有142.2万人实际参加,与录用计划的比例达到了46:1。[7]纵使体制内工作也像一座围城,但倘若不尽早进去“安稳下来”,在35岁之后就是想进也进不去了。



投了十多份简历之后,你终于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为此,你早早起床梳洗,希望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离开家前,你照例去孩子的房间看了一眼。她睡得正熟,书桌上放着还未写完的作文,是小学时期的经典题目——《我的梦想》。


一道题考了两代人。你无奈地笑了笑,突然想起,其实18岁那年你也曾热血澎湃地跟同桌讨论过你的梦想。


然而,现实中你似乎在离这些“梦想”越来越远。沉默几秒后,你关上房门安静离开。


通勤路上,打开手机浏览新闻,热搜第一条是“建议保护35岁以上求职者就业机会”,你立刻点了进去。话题下面,你看到社会各界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减少用工年龄限制,标题是“拥有人才首先需要珍惜人才”。


“这些人并不是因为知识水平跟不上才失去工作的。不少人经验、水平都不错,但找工作还是被35岁这道坎儿难住了。”人大代表蒋胜男说。[8]


原来有人正在替你发声!你觉得鼻子有点酸。


合上手机,抬头望向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进车厢,刺得你睁不开眼。


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打破35岁的魔咒,但至少现在光已经照进你的生活了。


(本文开头结尾故事为虚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
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2003/31/t20200331_34586225.shtml

[2]周建中,闫昊,孙粒. 我国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10):126-141.

[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http://www.nopss.gov.cn/n1/2022/0112/c431027-32329870.html

[4]方志. 劳动力市场年龄歧视治理——构建年龄友好型社会下的审思[J].中国人事科学, 2021(03):38-48.

[5]丁秀伟. 女人挑战三十五岁[N]. 中国妇女报,2001-12-05(001).DOI:10.28067/n.cnki.ncfnb.2001.000475.

[6]吴海燕,鲁耀斌. IT行业“35岁现象”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3):248-249.

[7]人民网,《2022年度“国考”开考 142.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29/c100632294184.html

[8]中国青年报, 《代表委员为反就业歧视发声——打破职场“35岁门槛”成两会“热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685296845514149&wfr=spider&for=pc&searchword=


数据:冯元 江婧怡 阳洋 王梦丹

文案:冯元 阳洋 高雨曦

可视化:王梦丹 冯淙萱 冯元 江婧怡

美编:高雨曦


往期回顾



「女性」是相似的经验,是共同的姓名 | 国际妇女节特辑



绘本世界性别观察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