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见,招娣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3-01-08


有一群女性,她们的名字有关亲人、父母、家庭,唯独不关乎自己。


但当她们决定改名,与过去再见,却并不容易。


名叫招娣,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全国有多少个叫招娣的女性?我们通过在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站提供的功能“查询同名人数”内搜索,发现在全国“百家姓”中前五的姓氏王、李、张、刘、陈中,有15903个叫招娣的女性,平均每个姓氏有3000多人,在各省的数据中,同名同姓的招娣,一个省最多有1762人。一个女性叫招娣,不是什么稀奇事。


与招娣类似,亚男也是一个暗含着父母偏好的名字,但较之前者,亚男在重男轻女思想上“稍显平庸”:虽逃不开“男权思维”的影子,但至少包含对女性自身才智的朴素期望,释义更广,少了些对某种特定性别的期盼,因此名字更有普适性。在全国,以“百家姓”中前五的姓氏王、李、张、刘、陈为名的亚男,共有44298位。


招娣与亚男,似乎透露着不同地域对此类名字的偏爱在地域分布上看,招娣和亚男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名叫招娣的女性人数呈西北向东南递增,在南方最多的省份有5056人,最少的不到50人,而名叫亚男的女性人数正好相反,以北方居多,在北方最多的省份有8177人,最少的也不到50人。


招娣与亚男背后,是成千上万的“X娣(弟)”、“X男”,她们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生活在你我之间。



提交申请,只是改名之路的开端



无论是招娣还是亚男,都暗含着女弱男强的性别框架,凝视着被赋名的女性。随着时代变迁,很多长大后的女孩选择改名,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跨越这一步并不容易。


在《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之前,成年人想要改名难度很大。在1958年的文件中,年满18周岁的公民想要更名会受到一定限制。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2007)明确规定“处理公民申请变更姓名问题,应坚持既要尊重公民意愿,又要有所控制的原则。18周岁以上严格控制更名。”



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放松了对改名的要求,规定自然人享有变更自己姓名的权利,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给各省的户口管理规定留下较大阐释空间。


自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公布后,许多省份更新了它们的户籍管理办法,放宽了改名基本原则,有的强调的是不予变更的情形,有的说明了可以变更的情形,但仍存在很多模糊地带。


上海市规定“名字的谐音易造成本人受歧视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的”可以更改名字(《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吉林省规定有“其他特殊原因”可更名,但是“经调查理由不正当的”不予更改(《吉林省公安机关办理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业务规范》);广东省则要求“符合法律要求,不违反公序良俗,理由正当”,其中理由正当的情况包含“妇女原冠夫姓需要去掉夫姓或因结婚需要加冠夫姓的”“名字文字字义或发音与习俗相冲突或粗俗不雅的”“其他认为理由正当的”等(《广东省公安机关基层政务公开 (户籍管理)业务规范标准(试行)》)。


一些省份还未将改名政策放宽,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地区改名困难仍在。在知乎和豆瓣上,很多改过名字的网友都有多次申请被拒的经历。



除去正常的改名申请流程,改名还暗藏着许多隐形流程。小到微信、支付宝实名认证,大到社保、税务,单位或学校的档案信息,驾驶证、护照、社保卡等证件都需要走流程登记更改,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同时,如若在毕业之后改名,毕业证与学位证上的名字则无法修改,在以后需要使用它们时,需要出具公安局的姓名证明。


一桩桩一件件繁琐复杂的小事,是改名后需面对的漫漫长路。难怪许多网友感慨“改名堪比逆天改命”,“18岁以前,是改名最好的时期”。



隐形困扰,促使她们坚持改名



“普通人想要享有这一次的改名权,会被狠狠地羞辱和毒打一顿。”“有人可以为了吃鲑鱼把名字轻轻松松改成某某鲑鱼,有人想摆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的符号,却被告知不符合条件,几经辗转也不一定有结果。”网友们的评论,印证了成年后改名的困难。


由于“名字”这一代表自身的符号与社会关系密切,涉及到户口本、身份证、银行卡、毕业证、社保卡、驾照等一系列证件,成年后改名的流程复杂繁琐,也很难迅速让他人将新名称与本人联系到一起。


改名如此麻烦,是什么让招娣、亚男们坚持改名?通过爬取B站视频《“招娣”们改名遇难题,全国各地规定各异》、豆瓣帖子《我和三个女孩聊了聊,中国扶弟魔与原生家庭困局,可以到头了》与《招娣引娣迎娣们改名吗》下面有关改名经历的评论,我们找到了在成长途中,缠绕在名为招娣的人身上的困扰,试图回答“招娣”改名的原因。



“我觉得这个名字直接就把重男轻女暴露得一览无遗。”知乎上一个叫某招娣的网友谈到自己的改名动机,“太苦恼了,更不用说我在这几十年来所受的嘲笑”。


黑格尔曾说,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社会宣传的男女平等的理性正确与家族的重男轻女的无知“正确”相矛盾,所带来的冲击不仅由招娣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传达,也通过陌生人、同学、朋友、老师的态度反馈。


名叫招娣,她们受到过许多旁人的揣测。“不一定是伏地魔,但父母肯定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家庭还是远离的好,一般男娃被惯的没样子”“谁想带这种名字活一辈子,我就是歧视这种名字,被嘲讽多了,有心理阴影了。”“这种名字很容易让人被轻视吧,毕竟连你家里人对你性别的否定都这么明晃晃的,可能有的人也不想深交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招娣,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一种名号,还成为了周围人对她们家庭的一道标签。


除却旁人的揣测,招娣们还遭受过实际的排斥。“大概是17年,我去派出所要求改名,那个女办事员把我劝回去了(我觉得是她怕麻烦),然后我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遭受了两年多的校园霸凌(冷霸凌),长达四年的抑郁症。”一位名叫招娣的网友,在B站视频《“招娣”们改名遇难题,全国各地规定各异》下,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名字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在影响着他人对招娣们的态度以外,也是内隐自尊的一种表达。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名字的喜爱程度与自尊程度、幸福感呈现正相关。[1]而招娣这类的名字,可能会因为对其喜爱程度低,造成低自尊与低幸福感。摆脱这类名字,或许是招娣们对过往成长经历的一种反抗,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


招娣以外,其他名字的背后



除了招娣与亚男,还有一些女性的名字,也暗含着父母对女儿生活“不同的期待”。


小红书博主“天真小废物”分享过大学同学名字中“婷”的含义。“婷”在《康熙字典》中同娗,形容女子样貌美好。但是这位名为“婷”的同学的父母起名并非词典本意,是抱着“女孩子要停一停,不要再来女孩子了”“下一个是男孩子”的期盼。而这个名字,在另一些父母的语境里,也含着父母对她”女孩子可以停一停,别走得太远”的期望。



B站中有这样一条网友评论,“以前有个同学名字叫婕妤,我还以为是因为父母有文化才起这样的名字,结果是希望以后她人如其名,嫁个像皇帝一样的丈夫。”这些暗喻,为本来美好的名字蒙上了一层阴影。告别招娣,并不意味着其他名字全然是一种纯粹的祝福。


结语



一个女生的名字,属于谁呢?对于一些招娣来说,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名字自出生便属于未出世的另一人,被寄托父母求子的愿望。一个女生的命运,属于谁呢?在这些招娣家里,她们的命运需要与家庭紧绑在一起。默默付出自己,帮助家人;最好偏居一隅,与家人相伴;如果能“嫁个像皇帝一样的丈夫”,便是再好不过。


当她们选择挥别自己的名字,或许不仅仅是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被嫌弃”的过去告别,而是迈出今后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不再担心自己的脚步受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字科技馆,影视心理学科普:2019 | 《千与千寻》——关于“名字”的解读,http://www.kepusz.com/knowledge-detail/i-17978.html


数据:何雨萍 邓可 尚琛展 颜珂 张瑞

可视化:颜珂 余婉遥 韩新伊 杜天舒

文案:杜天舒 韩新伊 邓可

美编:尚琛展

往期回顾

超长通勤:身体在位移,灵魂在飘荡

与妈妈对谈:对于上一代女性,生育是____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