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鲲鹏小数:数概念在小学一年级的有效活动策略初探

2016-08-31 浙江温州 诸东微 鲲鹏研修团队


鲲鹏网络研修平台


编者按

糊涂论道:学习理论是给自己的思考找到根基。

总有老师在感慨自己的理论匮乏,其实不然,如果您细心地去品读某一部理论著作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观点是您正在实践的,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您思考的结果,就可以拿来支撑你的实践。万法归宗,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基于人的思考,当我们真正把工作做到“以人为本”,理论自然也就在你的笔下生成了。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接受任何一种理论,就像通途大哥说的:任何理论都有适合的情境,既有广泛性也有特殊性,我们要做的是认清背后的学习原理,为自己的思考找到生长点。


浙江温州 诸东微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将认数的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学生会正式学习位值制,为今后学习更大数和掌握大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100以内数的认识虽然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进位制和位值制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概念,其他概念,如:计数单位“一”“十”“百”、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都是由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它们的含义的。

(一)数出来

 首先,数感是数出来的。皮亚杰曾用数量守恒的实验来测试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从实验当中发现学龄儿童(六岁半以后)对数概念能真正理解的阶段,己具有守恒概念了,例如:用数的,或用一对一对应方式,并且也能保留数目的不变性,不管外观排列如何变化,都能判断其同等性。

我们来看“百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篇古文(如下图为《百家姓》中的前100个姓氏):先让学生数一数前两行有几个字,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字,然后数一数谢老师的姓排在第几个,最后找一找自己或同桌的姓,数一数排在第几个。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一一对应”地数出前两行是20个字,同时有部分孩子发现“一行是10个字,两行是2个十,就是20”,于是数整段字时就有学生会10、20、30、40……地数起来,数完就是100。当数教师的姓(谢)的位置时,有的孩子会从头开始1个1个地数,有的孩子会从第三行的第21个字接着往下数,还有的孩子会先数行(10、20、30、40)再接着数(41、42、43、44)。最后数自己的姓或同桌的姓的位置时,孩子们数的时间大大缩短了,用从头开始1个1个数的孩子明显少多了。

除了数汉字,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数方块、数小棒、数豆子等等,在不断数的过程中,学生数出了数感。

(二)读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培养“语感”重要的手段。那么“读”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效吗?

在“百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按照顺序读出下列表格中的数吗?(学生按照顺序读数)

教师:老师指哪个,你能读哪个吗?(学生随机读出老师所指的数)

教师:谁能挑战读更大的数。教师出示百数表:

教师:自己读一读。随机指数指名学生读数。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个数有什么感觉?(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如“45”读作四十五,有4个十和5个一组成,它排在第四行第五个,比44大1,比10大很多等等。

以上教学片段让学生通过读20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把单个数字置于一个有序的数表中,让学生读出数的“感觉”,构建学生的“数感”。

(三)估出来

2015年4月10日江萍老师在台州路桥小学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堂实录: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铅笔,想分给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一人一支,你觉得够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我们人多,铅笔少。

师:我们班人很多。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44人。

师:估计一下,这捆铅笔大概有几支?

生:10支。

师:才10支,10支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我猜是32支。

师:我把你的想法写在这里。(板书:32)还有小朋友有其他答案吗?你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是40支。

师:他的答案是40支。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估计是100支。

师:有没有可能是100支?有没有可能呢?

生:没有。

师:100支的话分给小朋友一人一支够不够?

生:够。

师:到底有几支?有什么办法会知道?

生:数一数

师:听你们的,我们一起数一数。会数吗?

生:会,1,2,3,4,5,6,7,8,9,10,11,12,13,14,15……32

师:有几支?

生:32。

师:有32支铅笔,写成数学数字怎么写呢?

生:先写3,再写2

师:是这样吗?(板书:32)写数的时候我们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写。

你们发现刚才这个答案,被谁猜中了。

生:我确定是是蒋何夕猜中的。

师:这个小朋友估计能力这么强,这个时候表扬是必须的。掌声送给他,你太厉害了,一眼就能发现是32支。小朋友,我们来看一看,32支铅笔有没有人想到把这32支铅笔表示一下,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32支,谁来?

生:10个一捆,2个剩下的放在旁边。

师:谁听懂了。

生:10个一捆,多的放旁边。

生上台演示:10个一捆,一个十,再找10个,捆好,又一个十,最后再找一个10捆起来,剩下2个。

……

  这样的导入,利用分、捆铅笔和计数器的演示活动进行估数,一一对应比较数量的多少,数数,猜数,说数的组成,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比较大小等,渗透位值制与十进制的意义,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数概念,这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让学生估一估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用出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用之于生活。小学数学的实际问题大多涉及数,因此,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数感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得以表现。

 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小朋友,咱们班有多少人?你几岁了?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书?学生在介绍自己身边的数时将不再感到困难,既调节了上课的气氛,又能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之后让学生读一读“比目鱼大约活60年”“一本《少儿百科》的价格是98元”“公共汽车准乘45人”等生活中的多样的真实场景,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感受到了读数的重要性。在练习时,师生互动进行“翻书读页码”“听页码翻书”的游戏——读数和写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就如小朋友翻开课本时,就要看看你是第几页一样,现在,我们做个游戏:你能随便翻开一页,就马上读出是第几页吗?试一试,看谁读得对。

再比一比,谁能很快翻到老师读的页码。感觉一下,第1页到第50页有多厚?第1页到第100页有多厚?这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在翻书找页码、读页码的活动中,通过第几页和一共多少页以及感受50页与100页的厚度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基数与序数的意义,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增强数感。

数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的过程,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数感的培养不仅仅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它更是涵盖于数学教学的各个学段、各个领域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适时渗透与培养。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寻找各种着眼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