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小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点滴谈
编者按
糊涂论道:坚持,其实也是一种“装”。装的久了,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习以为常便会形成某种品质,积累某种能力,继而变得优秀,实现超越!坚持不容易,容易不用坚持,不容易才值得去坚持!您说呢?欣赏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不断超越自己的你!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点滴谈
湖北文良平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计算错误,究其原因,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对计算的法则概念和运算定律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造成错误,有的是眼高手低,计算速度快但准确率比较低,有的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错误,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的运算呢?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尝试运算,总结运算法则。
尝试运算在具有一定的运算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尝试性的运算,获得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运算的体验,通过对运算过程与方法的提炼,总结出运算法则,并加深算理的理解,为运算能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后提问: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条件,用你学过的方法列出乘法算式。
3.5х3=?
先让学生猜一猜得数是多少,有的同学猜105,有的同学猜10.5,还有的同学一脸漠然,连连摆头,没有办法猜,再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学生想出了三种办法:
办法一:3.5+3.5+3.5=10.5元,
办法二:3元х3=9元,5角х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
办法三:把3.5元看作35角,35角х3=105角=10.5元。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3.5х3=10.5元,指导学生复习因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变化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后,每组安排一个代表上台分享,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因此原来的积105缩小10倍后是10.5元。
学生计算0.56х0.04,先用草稿纸算一算,算好后分组讨论,概括规律,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0倍,积缩小100х100=10000倍,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学生总结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从数学意义出发,透彻理解算理,准确掌握计算方法。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如何算和为什么这样算,是正确、简捷运算的基本特征。在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观察算式并计算0.65х202=131.3,想一想我们在整数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想?0.65х(200+2),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有的同学这样做0.65х200+2=132,也有的这样做0.65х2+200=201.3,还有的这样做0.65х200+0.65х2=131.3,分组讨论,原来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不犯以前的错误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0.65х200+0.65х2是200个0.65加上2个0.65,一共是202个0.65和0.65х202相吻合的,而0.65х200+2是200个0.65与2的和,0.65х2+200是2个0.65与200的和,与题目的意思是不同的,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注重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累经验才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便于理解记忆,我把乘法分配律用我爱爸爸加上我爱妈妈简洁的说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再让学生比较:
0.65х202=0.65х200+0.65х2
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这样把算理与生活相联系,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能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三、多措并举,灵活创新运用,提升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作为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会算,还要把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数学中往往有移多补少的方法,如:496-98=496-100+2=394,496+98=496+100-2=594,在乘除法中也可以相互转化,如:8.4÷0.1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8.4和0.125同时乘以8转化成67.2÷1来口算,也可以把8.4÷0.125转化成8.4х8来计算。5.2÷5可以用5.2x2÷10=10.4÷10=1.04灵活多样的算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是比较巧妙的解题,它有效地利用了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数的差,展开后数又有效地抵消,最后剩下最后的一个数成为得数。